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何处是归程

周鹏爱喝茶。

去年,朋友张回国,不知收了谁一盒好茶,见到周鹏时,又把茶转送给他。

两筒铁观音被黄色锦缎包裹,装在精美的茶叶盒里。周鹏打开盒盖,小心取出,再拆开其中一个小小的茶叶袋。水开,沏茶。茶香里,周鹏靠在沙发上,第一千次回忆起他和张的留学生涯。

那时,意气风发。

顺利考托福,顺利办签证,顺利拿到奖学金。其实只要关乎学业,周鹏就一直比别人运气好。他还记得,踏在异国校园的土地上,脚步匆匆,落叶沙沙,每一声都好似极轻微的祝福:“前程似锦。”

和许多留学生不同,从一开始,周鹏就没打算回国。

骄傲的他做惯了榜样,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冲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他好强,家族里唯一能和他一较高低的只有表哥。表哥比他长一岁,高一届。高考时,表哥考了555分,他当时就拍着胸脯对妈妈说:“等着明年我考666分。”第二年,周鹏果真考了666分。后来表哥做了本地的公务员,周鹏又暗暗发誓,要考个国家公务员。

但表哥很快觉得铁饭碗没意思,准备出国。周鹏比表哥申请得晚,却比表哥出国早,在表哥一遍遍被大使馆打击时,周鹏已身在异国,并准备一直留在异国。

然而,中国学生拿手的是考试。

周鹏学的是设计,找工作时,黑压压一屋子人一起参加面试。每个人当场举起自己的设计作品,解释、分析、论证好在哪里,创新点在哪里。这阵势、这方式,周鹏自知他不是本地学生的对手。

好运气似乎只和学业有关。

周鹏选择继续读书,等他终于决定回国时,已扛着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这时,当初一起入学、没放弃找工作的朋友张已在一家大公司干得风生水起。

好运气真的只和学业有关。

在国内,工作也不好找。这些年,周鹏只是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长期在国外,对中国人特有的复杂人事关系,周鹏完全不知该怎么应付。除了工作,国内的环境也让周鹏觉得不知所措,哪怕过马路时行人的横冲直撞,也让他心生恶意、唉声叹气。

回国六七年了,周鹏出去找过几次工作,每个工作都不超过三个月。

他常失眠,不怎么出门。出门时,他深陷的眼窝、眼眶四周深棕色的皮肤总让四邻感到吃惊,这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周鹏吗?

对他最失望的莫过于父母。

在国外那些年,虽然也打些零工,但大部分钱还是父母资助的。回国这么久,周鹏不烟不酒不结婚不恋爱,只好喝口茶,虽说花费少,但说起来还是靠父母养着。

经济是次要,精神上呢?周鹏眼看快四十岁了,未来在哪里,他不知道,父母更不知道。父亲一度叹着气对周鹏说:“好在家里还有几处房子,以后你靠吃房租也能过日子。”周鹏本来就很敏感,听见父亲这么说火就更大,他说:“我一个高才生难道要靠房租养活自己吗?”父亲看他一眼,想说什么,却被母亲拦住了。

周鹏心平气静时,对父母也会心怀愧疚。他不止一次对父亲说,等朋友张回国办公司,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你看上次、上上次,张回来和我聊天,还说让我观察下国内业内的动态呢。

那确实是朋友张说过的话,但张认真说时,已是十多年前刚毕业要找工作时;此后再说,张一部分是敷衍周鹏,更多的是安慰。周鹏又用来敷衍、安慰父亲。

说不清究竟为了敷衍和安慰谁,周鹏总装得煞有其事,此后,每日一起床,他就打开电脑,关注业内新闻,关注行业环境,隔三岔五给朋友张发邮件,一旦得到回信,就欣喜若狂。

张送的茶叶,包装盒精美极了。茶叶拿出来了,周鹏还特地嘱咐母亲,别扔盒子。

盒子的大小正好可以放下各类证书。比如,四六级证、本科证、硕士证、博士证,还有留学异国时,周鹏和朋友赵、钱、孙、李的照片,还有和张的照片。

心理师点评
志向远大的啃老族

理想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对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说。

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少年,最喜欢思考类似“理想”“梦想”“人生意义”这些隽永深刻的大问题。你我脚下踩着的这颗可爱地球,没有一分一秒,会因为多了谁或者少了谁,而改变它在宇宙中恒久运动的方向和速率。我们都害怕面对自己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所以才迫切地想要在短短的一生中,留下自己对于这世界所产生的专属痕迹,找到自身存在的足够意义。

在这种“总要留下点儿什么”的动力之下,年轻的我们,才会不甘心成为面孔模糊的路人甲乙,才会在深夜中反省自己是否对当初设定的目标足够努力,才会在遭遇挫折和挑战的时候微笑着给自己加油打气。正是这种年轻人身上铂金一般闪亮的热情和执着,为我们原本平凡的生活注入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

唯一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同身份的叠加,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到现实对于理想的干扰。

比如,如何生计。

人总是要吃饭的,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也会一天天衰老。如何自食其力,给自己一份体面的生活,是每一个人成年以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所以,心怀梦想的人们,日子总是要比安于现实的人过得辛苦和劳碌。情绪脆弱时,难免会心生怀疑——那些看似伟大炫目的理想之花,那些花费了我们太多心血去浇灌的希望,是否真的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所以,有很多当初被现实教训过的“成年人”,痛定思痛之后,就调转身来否定理想之于人生的意义,喜欢摆起一副见多识广的架子,教训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醒醒吧,傻孩子,理想又不能当饭吃!”

果真这么无奈?

理想一定会被现实践踏得粉身碎骨吗?

不是啊!

实际上,在追求理想的艰辛跋涉中,经常让我们痛苦绝望的,并不仅仅是囿于每天都要辛苦工作、赚钱养家这些现实问题的限制,(你怎么不说还要吃饭睡觉呢?这些琐事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啊!)更为深层的是,我们总是试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简单对立的思维惯性——它们俩又不是奥特曼和小怪兽,哪儿有那么多的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只有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才和他们的瞳孔一般黑白分明。有些人总是天真地以为,所谓实现理想,就像童话里描述的那样,在某一天获得某一种神奇的力量,瞬间手起刀落斩杀恶龙,从此成为万人敬仰的英雄——那只能说明他们还没长大。

在平凡岁月的磨砺之下,我们渐渐会领悟到——原来,那些可以在现实中开花结果的伟大理想,不管最开始我们憧憬它的时候看起来多么辉煌壮丽,实际上也不过是由一系列微乎其微的细碎部分组合而成的;要想实现它,就需要我们去经历一个漫长且常常是无人鼓掌的孤寂过程。

幸运的是,虽然理想总是很大,可我们的一生也着实很长。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冲刺,也可以缓行,并不是必须一直保持180迈的大马力匀速前进。想想我们一天有24个小时,在每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之上,我们都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把接下来的一个或三个小时,具体划分给理想还是现实。

就像故事中心怀文学梦的小原,如果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于心不忍,不妨先把饭碗的事情解决了,让老人家安心,自己也落得个耳边清净。接下来,再去认真统筹,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每一天的时间里,努力发现可以留给理想的空隙。

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喜欢罗列现实条件的种种不足,以证明自己“永远无法追上理想”;还有一些人,总是借口“我要寻找梦想”,拒绝承担现实生活中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些一定坚持要把“理想”设计得“太过理想”的人士,从头到尾,都是自顾自地编个故事,欺骗别人的同时也糊弄自己。

不客气地说,他们还是不敢面对自己心中那些幼稚的地方——或者是懒惰,以为运气果真可以好到一蹴而就;或者是胆怯,害怕努力以后可能依然失败,不想面对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有限。总之,跟追求理想没半毛钱的关系。 3djC65KMcfeDxLdTA+k81ylbERLCIvzcOm3KoPoKjXGAb5W3aiFKUXr2Gw2bs9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