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废弃资源

我国涉农废弃资源的浪费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污染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地影响着甚至伤害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清新环境。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20%。但是从总体上观察比较,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不高: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使用量超过860亿斤(1斤=0.5千克),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斤。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超过130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超过10亿吨,大量被焚烧导致秋冬雾霾等污染。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还使本来就日益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滋生地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重要污染源。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其中猪、牛、羊、鸡四大类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五倍以上,成为首要的污染源。化肥大量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以上资料引自《农民日报》2006年1月25日)。近10年来情况会有所变化——正效应有所提高,但距资源化、再利用、无污染恐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因长期干旱和无度砍伐或放牧,三北地区荒漠化土地恐仍不在小数。有资料显示,中国北方现有沙漠化土地1700万公顷,另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0万公顷。大城市郊区不会有自然荒漠,但在大城市中,那些低端产业、行当一度蜂拥而至,占有大量农田,用于低端经营,使大批原本肥沃的良田变成宅地或商业场所。北京地区从2015年以来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腾出了大批低端产业占地及商用土地,并改造成绿地,变成城乡公园。

在建设首都生态文明和宜居环境中,大片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成绿地,永定河的乱沙坑被改造成世博园,使永定河的水重新变清,沿岸变绿,成了市人休闲游乐圣地;昌平区十三陵泄洪区一度曾成为沙石坑,从2014年起,经平整和土壤改良,建成生态林,种了900多亩花卉,使沙石坑变成了可供休闲旅游的花海。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彻底进行,京郊被占变性的农地将再显生态生机。

过去京郊有许多美丽而闲置的山头,如今开发为旅游观光的景点,使千古沉沦的山头变成了金山银山;有许多古不见经传的青山映绿的景区如今则被嘉赏“晋级”,如怀柔区的白河湾被誉为北京的“小江南”,西水峪景区被称为京北“小西湖”,房山区蒲洼被称为北京的“小西藏”,平谷区的千佛崖被称为“北京的张家界”等。作为观光业的景点,只要加强维护和周到服务,它们就是棵棵“摇钱树”。

可以说,农业废弃物的重(再)生利用是新时代的幸运。这里有社会制度上的幸运——国家倡导物尽其用,政策上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有技术上的幸运——现在有成套的循环经济、循环农业模式和支撑的科技体系,只要有为者想干,随时都可获得技术支撑服务及资金支助。

也可以说,当今只要决策到位和科学应用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农业废弃物全能变宝而无害。有朝一日,人们通过统筹谋划农业运行中原生资源和产后的废弃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盘规划循环农业运行链条,并按其运营农业,届时的农业中就不再有什么“废弃物”了。因为“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物质不会消灭而可转化。如地面上的水因转化为水蒸气而无,水蒸气在适当条件下又转化为水而落到地面。再如秸秆在自然界也会从有形转化为无形的物质——或被别人捡去烧火转化为CO 2 或灰烬,或被微生物发酵变成腐殖质留在地里,或被植物吸收再转化为植物产品。所谓“废弃物”只是人类不用而被抛弃的物质。它作为物质总是在人类操作中或在自然界转化,或许你会认为它已影迹无踪,其实它已经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而存在。如秸秆当柴火燃烧:其热能可用于烧水做饭、取暖等;放出的CO 2 散入空气中,作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灰烬施肥被作物吸收,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转化等。物质在人类操作下可循环转化,但是是有限的,而在自然中的转化则是无限的、不灭的。 AjBjyvPZp1Wql9tU/5AutypDWJDo73HsgTBesft4VcTB8cOvrJyI6+9QZeS7AsT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