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有:首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着力恢复农业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次,把生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通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战略性资源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石油农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生态农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性 生态农业是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将农民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

(2)整体性 生态农业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强调农业的整体性,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农业。生态农业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整个生态农业系统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并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是把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3)协调性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和各子系统发展的协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相协调,农业同其相关产业以及农村同城市、农业同工业乃至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业经营系统。

(4)区域性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即综合地貌不同、市场优势不同,都要求生态农业在内部结构设计上突出重点,建立与其环境相宜的合理化良性生产系统,其设计模式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强调发挥区域优势。

(5)层次性 生态农业从经营规模来说,小到以家庭经营为单元的生态户,以集体为单元的生态农场,以一定区域为单元的生态村、生态乡,大者可以为生态县、生态地市、生态省。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来说,层次有低有高。在继承传统有机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生态农业层次,为低层次起步阶段;当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后,就可以上升到高层次现代生态农业。

(6)高效性 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生产方式。它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讲求合理的劳动与经济投入,以产出最大的效益。

(7)多样性 生态农业通过保护自然,实施对害虫的综合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

(8)稳定性 生态农业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能够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自我调节功能强,在一定外力干扰条件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比较稳定。

(9)开放性 中国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它需要系统外的经济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物质与能量)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输出优质、量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

(10)持久性 生态农业因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物质与能量能形成良性循环,保持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投入少、产出大、效益高,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产出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具有持久性,是实现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的农业发展方式。 tpbNrKMqO8ZQRPa6ezj3Y0JRER6FSJKLbWJIK0XV/Jb/A6tlBMVmxn1ITZUnft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