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概念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t 首先提出了“生态农业”,他从土壤学视角提出这一理念,认为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会有健康的作物。1981年,英国学者 M. Worthington 在《生态农业及有关农业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并认为生态农业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 必须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需要再循环。

② 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保持土壤肥力。

③ 具有生物群落多样性,种植业与畜牧业比例恰当,使系统能够稳定、自我维持。

④ 单位面积的净产量必须是高的。

⑤ 为获得高产,农场规模应该是较小的。

⑥ 经济上必须是可行的,目标是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获得真正的经济效益。

⑦ 农产品就地加工并直接供给消费者。

⑧ 在美学及伦理道德上必须为社会所接受。

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此后有大批科学技术人员及地方开始生态农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过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声势。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指导下,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使发展生产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整体、协调、持续、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我国生态农业在内涵上不同于国外的生态农业,是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模式,是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表4-1)。

表4-1 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比较

① 引自李文华《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2005。

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效益的统一。

可以说我国生态农业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把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的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农业是广义农业的具体体现。它和狭义农业(或称小农业)的区别在于:从生产内容上讲,它不局限于种植业,而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生产地域上讲,它不局限于耕地,一方面立足耕地,努力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把全部国土,包括土地、水面都当作自己的生产场所;从食物的概念上看,它主要依靠粮食,但又不局限于粮食,而是建立在营养科学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营养需要的热能(糖类、脂肪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数量和比例,科学地安排和计划农业生产。

简单地讲,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要吸收农业科学技术宝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按照系统目标,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组装、配合而形成配套技术体系。

总之,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强农业后劲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从根本上协调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配置农、林、牧、副、渔、加工业资源结构,高效率地生产多种农副产品和加工品,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表达的方式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表述。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认为: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讲,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sjx8xKF4F+98wRNZWgQF/KtVVzBzpd3xt7e5PS8Q20P0v403zNT4qu1Ibxh/3g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