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国不同地区在注重借鉴传统农业精髓的同时,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体系有针对性的技术设计、管理和实施,创造出许多富有成效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各地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循环农业模式本身的区域特性。由于循环农业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界对循环农业模式的定义颇多,不同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表述。有的学者认为循环农业模式可被抽象地认为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在空间、时间、数量方面的最佳组合和选择,或被视为某区域内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动态模型。还有的学者认为循环农业模式是用于实现和发展循环农业系统功能的各种具体生产要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等)的最佳组合方式,或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效益的实体。

循环农业模式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它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型的发展模式。其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创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生态空间,而资源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正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循环经济模式从一出现就带着全新的特征,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的新型化发展,它包括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特征。

1.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特征

(1)在生产投入方面,合理减少输入端的物质能量投入成为循环农业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方法。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再依靠物质的高投入,而是重点放在资源的利用效率上面,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以生态经济改造材料经济,从而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2)在生产方式方面,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将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作物的根、茎、叶、秸秆和加工副产品的回收、综合利用,将在农业中形成新的产业并得以蓬勃发展。

(3)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中间产物和废弃物将具有循环使用的功能,具有统一标准化和兼容性强的特征,杜绝一次性消费产品的生产。

2.循环农业模式的生态特征

循环农业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生态化改造。从资源环境角度看,循环经济要求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利用的全过程控制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积极地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积累。循环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一是从社会生产的源头抓起,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自然资源和环境已经不只局限于“承载力”和“容量”的抽象概念;二是直接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投入,与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存在紧缺性。因此,在循环农业模式下,生态条件的改善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明显的标志。

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发展大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1.区域循环模式

区域循环模式即通过区域范围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分工合理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循环农业模式。结合各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生态条件、生产条件以及产业链条中各链接点之间的关系,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循环模式,既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又形成以不同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循环农业模式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状况,进行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构建各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耦合体系,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性持续运作。

例如,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经过处理用作猪、牛、羊的饲料;家禽产生的粪便一方面投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作为生活能源,沼渣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或者饲养蚯蚓,沼液用于鱼塘养鱼,另一方面秸秆等直接堆肥用作种植业和林果业的肥料;农、林、牧、渔业产品销往市场,同时从市场购买化肥、环保饲料等;市场向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和能源,农产品加工业产品又销往市场。这样就形成了农、林、牧、渔业相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在长期不对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产力,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农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区域循环模式不仅对第一产业农业本身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带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加工业等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城乡互动及各种要素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1)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热能,可以大大减少其他传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危机,同时太阳能也是清洁能源,其利用的结果没有任何残留物质,不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2)立体种植(加养殖) 该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把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在一起的生产结构,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辅相成、互惠互利,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空间、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更能充分发挥土地和水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生物之间以共生互利或相克避害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简单的食物链。

(3)以沼气为纽带的综合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畜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后,制成的沼气、沼渣、沼液应用于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生物质的物流、能流深层次利用等领域,来达到系统内部生态位的充实和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增强农业生态体系的稳固性。推广沼气利用应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二是更微观的层面,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部门应支持有条件的养殖户建造沼气池,并指导其正确安全地使用沼气。以沼气为纽带的产业链多涉及农、牧、渔业等,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链,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3.生态养殖模式

循环农业的技术核心之一是生态农业,因此,生态养殖工程是循环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决定着循环农业的效果甚至成败。

(1)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解决规模养殖场污染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农牧结合。每一个规模养殖场都必须保证有相应规模的农用土地,使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废水能被农田作物消化吸收。养殖场的粪便和废水通过管道排放到田间直接施用或分布在田间的小型蓄粪池待用。

(2)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鱼、虾、蟹等水生经济动物,形成稻鱼共生互利、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使水、土、气等资源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稻田为鱼、虾、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鱼、虾、蟹等水生经济动物对稻田具有松土、除草、除虫、增肥、增氧、增温等作用,可促进水稻增产。实践证明,稻田生态养殖可以生物农药和有机肥为主,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了污染,有利于农田环境保护和人民身体健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

(3)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 在有限的渔业资源情况下,渔业的可持续增长必然要在养殖渔业上寻求发展,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水体产量,适当增加可养水域。但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已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养殖效益下降;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而且多呈爆发性流行。为了控制养殖中的疾病及促进养殖生物生长,提高养殖密度,人们不断使用药物和添加剂,但是药物和添加剂的不当使用不但没有抑制疫病流行,反而引起环境与食物污染,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新型的养殖设施,除了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能够内部循环使用,这种养殖设施既能极大地改善养殖效果,同时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健康养殖。

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1)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的循环模式,就是在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的地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某项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汇集油料加工厂产生的油脚,提取维生素E、卵磷脂等;汇集速冻食品工厂的龙虾资源,提取甲壳素、蛋白、虾红素等;汇集蔬菜加工厂的废物生产有机肥。

(2)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宜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图3-5)。

图3-5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三、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各地发展循环农业,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分阶段、逐步地推行循环农业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开发利用本地区的农业资源,逐步实现农户的清洁生产、减少排放、资源综合利用、农区公共卫生状况好转直至农业企业的生态转型,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实现循环农业的均衡发展

针对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均衡发展。

(1)农业资源的区域循环 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部门形成跨区域的资源层级利用关系。从而可使各系统之间通过产品、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利用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典型模式是以乡镇工业小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合理延伸产业链条,同时通过资源层级利用链条的交叉,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实现农业资源良好的区域内循环。

(2)农业资源的体内循环 农村乡镇企业要从清洁生产、绿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实施物料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把一种产品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另一种产品的原料,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水循环、原材料多层次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和能源重复利用、“三废”控制与综合利用等良性循环体系。如种养业中的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沼液还田施肥、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过鱼的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的秸秆饲养牲畜,属于农业资源的体内循环。

(3)农业资源的微循环 主要是指建立和推广生态型家庭经济,其典型模式是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组建以“种、养、加”和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解决厕所卫生、畜圈卫生、秸秆气化、排除污染、庭院绿化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2.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

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大型沼气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来实施,因而需要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要考虑管道输送沼气半径的经济性,只有突破以村庄为单位的区域划分,才能使大型沼气工程的规模经济作用得以发挥。同时,这也需要国家资金的扶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补助,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小型能源项目、沼气国债等,投资也在逐年加大。但这些项目多属于小型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建设大型项目具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但是所需资金数额较大,仅靠农户投资往往不足,应由政府提供资金扶持。在理论上,循环经济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生产和供给的边际成本小的特征,以企业等组织形式为运行基础,主要由国家来投资建设,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3.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载体。我国目前在绿色技术方面还相当薄弱,为积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应进一步加大对循环农业相关技术的研发,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逐步转变到更多依赖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完善上来,支持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逐渐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循环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循环农业的推行需要强大、持续的技术支撑,应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绿色肥料、低毒农药、可降解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研发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要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在新能源开发方面,要着重推广节柴灶、太阳能温室、秸秆气化炉,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重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配,保护性开发利用地下水,重点研究低成本、高效、适用节水新模式,主要推广旱田和水田节水灌溉设备和节水新技术。

(1)投入减量化 循环农业不仅要求大幅度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量,更要研制开发新型、无毒、高效、优质的替代品,而且要在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的前提下,所有物质投入量都要尽量削减和优化。在生产中要积极倡导农业清洁生产,减少物质投入,提高利用率,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地膜等农资,减少污染。

① 改进施肥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推广精准施肥新技术。将微量元素及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物治理,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大可降解地膜研究开发的力度,可选取一些农区进行试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实现地膜的大面积回收,模式成熟后予以推广应用。

② 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高耗水是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水稻种植耗水量尤其巨大,如东北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也是缺水地区,因此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使用先进节水技术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新水源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很小,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通过硬化渠道、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既定条件下,减少用水量,实现用水减量。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系统,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而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仅仅是完成了循环农业的一部分,而要实现循环农业,需要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同时,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展循环农业。

(2)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农业应建立能和自然生态循环相统一的人工生态循环技术系统,既能保持“石油农业”所创造的高效劳动生产率,又要消除“石油农业”存在的诸多缺陷。因此,除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之外,还需应用现代技术建立以农副产品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人工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注重培养农户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观念。生态种植、养殖等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而农户的科技素质决定着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因此,保证循环经济技术得到较好应用的必备条件是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应通过对农区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强调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和观念,从意识层面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强化生态知识普及和教育,培养农村居民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朴素的审美意识。

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配合与广泛参与,需要公众首先树立起绿色环保的理念,所以,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农户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农村的中小学加强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也可以充分发挥返乡民工、大学生在城市里接受的环境意识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居民的卫生习惯,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应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逐步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状况,促使消费者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环保产品,引导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

循环农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的工程,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才能把发展循环农业落到实处。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功能,在循环农业系统的建设中,要积极倡导公众的广泛参与,尤其要提高广大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m5Z051pT1bqfMny0hxYhAqs4wswMABqmW9f4nG1EoSxd+WSISnMKaQzzdRYAuk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