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避免卷入,做好自我关照

网上有一个提问:“如果一个人掉进水里,周围只有你一人,而你又不会游泳,该不该跳下去?”许多网友说:“不该跳。因为你不会游泳,若是跳了,你不但救不了他,而且你也会像他一样需要人来救你。最好一边报警求救,尽量想办法,看看周边有没有放在水中会漂浮的东西扔给他,再拉他上岸”。

情同此理,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在所有的原则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助人。下面和各位心理援助志愿者分享心理援助第一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参与心理援助工作时的遵循与参考,为有序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专业的保障。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此次疫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人群之广、影响心理之深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疫区的人不用说,疫区之外的人也是人人自危。

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有许多热心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奔赴灾区,到了灾区以后发现现实的灾难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无助感,甚至有的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创伤被激发出来,不但无法起到很好的心理援助作用,甚至为灾后救援添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不断变化的疫情,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漫天“轰炸”,病毒认知不确定性……极大地破坏了公众的信任感、安全感和确定感,增加了民众的恐慌情绪。有些心理援助志愿者有很强的助人情结。

有些热心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孤身前往疫区进行心理援助,尽管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提倡。

心理教练关注由心及理、助人成事。心理援助志愿者了解自己的有限性,强大自己的内心力量,用相对健康、完善、充满能量的状态,才能最终支持更多的来访者。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局限。

在参与心理援助时,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能力是有限的。在灾后心理援助尤其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心理援助者通过陪伴来访者,倾听来访者内心的伤痛,一旦自己没有及时处理,就像二次污染,同样会遭受心理创伤。

在现实中,不乏有心理咨询师对他人微笑,却对家人咆哮;帮他人指点迷津,自己却身陷囹圄、无法自拔。

心理咨询师、心理教练也是普通人,助人之余,何以成为伤痕累累的救助者?告诉自己已经为灾区重建和心理干预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告诉自己,来访者的问题不是一次就能解决,你没有办法通过一次谈话解决对方所有的伤痛,这个世界没有神仙,心理援助志愿者也不是万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内心也会有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觉知,我们要警惕它无意识地蔓延。心理援助看起来非常迷人,在灯光摇曳下感受一颗心与一颗心交流的幸福。但实际上,心理援助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更需要有很好的专业背景。我们要厘清助人的动机,不为满足助人的欲望而努力,也不为做一个好人而慰藉。

有过心理教练理念的心理援助志愿者需要时刻对自己保持觉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了解心理援助工作本身的局限,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在有限的力量和能量中,尽最大努力去支持到当事人。

其次,要尊重专业的边界。

作为专业的心理援助者,应该时刻铭记:我们做的是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而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援助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平衡状态,二是避免出现自杀自伤的现象。

假如我们忘记了心理援助的基本目标,就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一样。假如我们在心理援助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打破心理援助时间、心理咨询界限及心理援助目标的设置,不但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还会让来访者对心理援助失去信心,产生双向挫败及疲倦厌烦的情绪。

一位来访者因为有抑郁症,因为这次病毒疫情居家隔离的原因,时不时出现自杀的想法。心理援助志愿者应该要学会识别来访者的状态,在确保来访者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转介给相应的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心理援助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对来访者的问题有一个快速的判断,对自己工作的边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于有心理疾病及自杀自伤的潜在风险者,应及时推荐对方进行专业的治疗和专业的心理干预。为什么呢?因为从健康到心理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心理援助志愿者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倾听、理解及提供心理的支持。而心理治疗,那是专业心理医生的工作。危机事件后,人们可能面临很多问题。当你不能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时,你可能感到做得不够好和有挫败感。

心理援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只帮忙、不添乱”。 情同此理,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做的工作,假如对方的问题已经超出你的能力范围,比如有抑郁、精神分裂倾向,心理援助志愿者要真诚地和对方说:“为了更好地帮助你,我需要帮你转介给更专业的心理医生”。我们必须懂得心理的自我保护,否则害人害己。一旦心理援助志愿者这么做的时候,也会向对方示范了一种对待生命的方式,也让对方能够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和自我成长。

心理教练更加注重来访者本人积极正向的资源,借助对于资源的觉察与领悟,推动来访者找到症结和出路,如果来访者根本没有足够的觉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问题比较严重,就需要尽早地转介给其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再次,要做好情绪的管理。

现代医学证明,焦虑、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同样具有感染性,会给他人带来心理压力,会削弱旁人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人的抵抗力。是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因为目击他人遭受苦难,产生共情,把别人的创伤当作自己的创伤,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替代性创伤”。人类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在正能量中相互激荡汇聚成激昂的斗志,在痛苦中看到同类受苦,也会产生相似的情绪,感到悲伤和愤怒。

为此,要有可持续发展,保持持久的战斗力,不能凭着满腔热血,要助人更要懂得情绪上自我保健。要学会找到放松和娱乐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每天要排好日程,还要保障睡眠,让自己的头脑能够更清醒。总的说来,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这样才能使个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病毒是病,需要防护,心理问题也是病,同样也需要自我防护,需要学会自我保护。

一位心理援助志愿者接到一位来访者电话,对方因为家人的死亡而悲伤。心理援助志愿者应用了所有的陪伴及支持性技术,都难以使对方平静下来。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和团队分享时,督导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个心理援助志愿者放下了一直紧绷的情绪。后来她说她一直有一种受挫感,但她就这样承受着。当督导告诉她,其实她已经做得很好时,她真的受到了鼓舞。有了同伴的鼓舞及团队的支持,就可以很好地缓解负面的情绪。

我们提倡所有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应该在一个相应的组织体系下进行工作。在疫区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缺乏同伴及团队的支持,随着焦虑及恐惧情绪地不断摄入,很快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心理教练聚焦解决问题,不过分关注情绪,不被情绪和困锁所萦绕,而是给予来访者更大的空间,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发现机遇、看到资源、调动潜能,进而自然而然地缓解情绪和症状。所以心理援助要关注情绪,重视情绪,却不能被情绪所绑架,陷入情绪而不可自拔。

最后,要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而大家相互的交流能够让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多样化,学到不同的积极应对方式特别是我们在危机中的适应能力。在团队里,每个人都学有所长,有很多理论可以支持我们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信心。

因为疫情特殊,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团队,比如通过组建微信群,定期在群里交流各自的想法,分享各自的应对策略,共同探讨一些关心的问题,建构起互相支持的氛围。另外,也可以用网络视频来进行团队支持与分享,同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你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可以有效获得心理的支持。

站在一个大系统的工作视角来看危机干预,需要多维度综合考虑。要注意配合医疗、护理、政府等部门的工作,以一种配合和联动的态度,从系统的整合角度,而不能从单一角度、本位主义开展工作,心理工作只是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凭着一腔热血却反而给国家添乱、给社会添乱,需要在一个大的视角里看待自己的工作。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家人进行讨论和分享,与最信赖的亲人进行交谈,可以适时表达负面情绪,这份情感支持弥足珍贵。

而心理援助团队的领导者要了解心理援助志愿者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为此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要形成轮休制度。团队成员之间需要有分工,不能让一些志愿者一直战斗在一线,要及时休整,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工作压力下很好地自我调节和恢复。二是要有专业的督导制度。保障心理援助者能及时得到专业的支持。三是要加强培训,对于专业心理援助志愿者,尤其是社工以及心理工作者,一定要在接受疫情心理援助的培训后再加入心理援助工作。四是形成相互支持的氛围。集体作战,抱团取暖,援助他人的同时不要忘记关爱同行,当同行之间形成了情感共同体,这是最强大的力量。

心理教练特别看重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哪怕过往的一些些成功经验和体验,过程中一点点的改变和不同,未来生涯中可以预见的一点点可能性,都可以作为来访者实现智慧性跳跃和领悟的难得机遇。 gYiRoCkYWLsTn+Uk4/iGKt0LY9UoO/HGill/s6ywzn9YCjDFBI1WRgXAYpHQmJ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