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心理援助的原则与实施

这个新年,新冠肺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让2020年的春节长假变得格外漫长。

疫情防控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阻击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和激扬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然而,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人群来说,他们面临着双重的痛苦,一方面因为隔离无法得到有效的亲人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担心传染给亲人的自罪感。更是有不少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甚至绝望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说,对普通人而言,隔离会激发早年创伤的感受,使人体验到严重的绝望、被抛弃感、激发抑郁和焦虑情绪。

对于不经世事的青少年儿童,当疫情来势凶猛,青少年居家隔离,打破了原有生活规律,失去往昔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和安全感,媒体及大人们的焦虑同样会传染给他们。

还有一线医务人员、安保人员、基层疫情防控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坚守和付出中,也迫切需要有效的心理支持。在这次大疫中,如何才能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心理教练的特征与特色、技术与艺术如何才能助推心理援助志愿者更好地服务来访者?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各项工作要周密细致,把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时也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这为群策群力携手应对疫情造成的精神和心理伤害,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遵循。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要求,迅速制定安心行动计划,教育部也发挥高校心理学科强大的学科优势及人才优势,用最快的速度建成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心理援助机构共有几十万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参与到这次心理援助服务中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正在形成。

在这次疫情中,心理援助志愿者大多是利用心理学会组织、医院、学校等机构,运用互联网资源通过远程的方式开通了疫情防控心理援助专线,为民众提供疫情心理援助,这不仅可以减少了民众出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利用网络或电话进行辅导可以有效地保护隐私,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

心理援助志愿者成为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抚慰人心的联心抗疫的重要力量。有效的心理援助不仅可以挽救来访者的生命和家庭,更是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同心战疫的重要支撑。

心理教练强调平等的对话过程,关注由心及理、助人成事,重视给对方时间与空间,引发当事人的反思、觉察、探索与思考,让当事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心理援助强调助人自助,心理教练与心理援助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心理教练的学术、技术与艺术,如何更好地支持心理援助志愿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推动心理援助志愿者借助对话技术,成为强力支撑抗疫中心理保卫战的关键力量?

网络上有个问题是:“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要怎样开展才行之有效?”在众多的回答中,其中有一个回答引人关注:“心理援助志愿者在专业性的活动中,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伦理,更重要的是遵循相应的原则,确保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达到抚慰心灵伤痛的效果,增强心理援助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心理援助关注伦理,强调针对性和专业性,心理教练强调客户中心、过程取向和引导模式,也就在提示我们要充分相信当事人内在的力量和能量,并在对话中赢得当事人的信任,就需要心理援助志愿者对于来访者充满人文关怀,看到其人性的光辉,激活其人格的力量。心理教练的理念、技术和策略等核心要素,结合心理援助对话中的基本原则,将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有序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一种“来访者舒心、助人者省心、老百姓放心”的专业保障。 QEbV6Gv6wKwFHwkosk48ic7AzwJ2dXdI1HUnM0JVxSTydZelLzmqRUJNuhMZ+t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