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心理教练用于心理援助案例故事

第一个案例:北川心理援助故事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当时任中科院心理所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在进行灾后心理援助时,有一位灾区的老人家,她快70岁了,失去了18位亲人,特别沉闷,跟任何人都不说话,心理援助志愿者都特别紧张,总想帮帮她,有位非常知名的专家,特意来到此处,专家说:“老人家,我给您做下辅导吧,听说您很不容易的,我很不容易来到这里,特别想帮帮您呢。”结果老人家说,“谢谢啊,您是中科院的志愿者,我先去买菜,回头我再来跟您聊聊。”结果9点钟跟老人家对上话,老人家去转悠了,12点都没回来。

后来笔者问老人家,这个专家非常好,非常专业,他来到灾区的时间很短,特别想帮您,您为什么不接受他的帮助呢?老人家说,“谢谢呀,我看他是城里来的,他不可能理解我们乡下人,估计他家里过得很好,很难理解我们这些受灾群众心里的苦,我觉得跟他说没什么用,所以我就不想聊了。”

志愿者看到大城市专家没能帮助受灾老人家,很遗憾,后来有一个香港社工,特别热心,希望为老人家做一下辅导。香港社工来了以后这么说:“老人家,听说您有一些情况,我们来聊聊呗”。老人家还是那句话“谢谢您啊,志愿者,一会儿再聊,我先去买点东西。”这种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老人家实际是在拒绝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香港社工不同于前面那位专家,用了一种不一样的态度,说:“好,老人家,您去买东西,我也没什么事儿,我的活儿就是陪您,我把您陪好就可以,您去买东西,我陪你去买,您看行不行?”老人家说:“可以呀,您陪我去买菜,那就一块儿去吧。”老人家看这个香港社工穿得很普通,上面几个兜,下面几个兜,兜里还有几张卡,上面写“香港人民向北川人民问好,您们辛苦了”,掏出来一些卡片,带着一些礼物,就是很家常,很随意、很自在的方式,老人家就跟他聊了,过了100米,老人居然跟这个香港社工坐下了,拿了一张凳子坐下开始聊,聊到12点才回来,看到老人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兴奋,状态越来越好。我们就问:“老人家,这个香港朋友跟您说什么了?您怎么说那么多话,连东西也不买了?”也问了社工:“您给她怎么做的工作,聊得那么好?”结果他们的共同说法是,没做什么工作,就是聊了会儿天,香港社工说他就是陪她散步,陪她聊天,陪她聊了很多,慢慢老人家就感觉好多了。

老人家说:“这个香港社工什么也没说,就是老问我一句话,您是怎么做到的?您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当时您是怎么考虑的?”就这么几句话,这个老婆婆说:“其实香港普通话我听不太懂,但有一句话让我有了很多想法,就是‘您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灾区的老婆婆说,香港社工从汉旺来,汉旺也有一批老人家失去了亲人,他们以泪洗面,状态很不好。香港社工说:“我从香港过来没什么经验,特别想问问老人家您,这么大的事件,这么大的灾难,您还能有这么一种状态,穿得这么干净,说话这么温和,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有这么一种平静安详的状态,我很好奇您是怎么做到的,我想从您这里获得一些经验分享给绵竹、汉旺的老年朋友,因为我从香港来,没见过这么大灾难,我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就是特别想了解一下,您老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就这一句“您是怎么做到的?”结果老人家说了很多关于她在5·12那天救了多少人,孙女在北川中学遇难了,她特别理解这是天灾,不是人祸。借着“您是怎么做到的?”她又谈到了她跟小孙女的关系如何好,跟老伴的关系怎么样,谈到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就是一句话“您是怎么做到的?”这样一种好奇的、谦卑的、充满兴趣的引导当事人分享她的生命故事,这就引发了这个老婆婆诸多积极、正向的想象。

老人家聊了一两个小时以后,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自在,感觉自己和小孙女处得挺好,自己也确实挺不容易,自己也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找到了一点救灾英雄的感觉,觉得要把自己照顾好才能对得起那些灾难中遇难的亲人,她要把自己照顾好,她慢慢找到了怎么去照顾自己,怎样过好后面生活,怎样积极自在、充满信心走好未来的路的信心和力量。

案例启示

“您是怎么做到的?”这实际上是心理教练中的常用应对问句,问句背后的态度是“我不知道,我有点好奇,我想知道,您能跟我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吗?”这是一个非常尊重当事人的态度。因为对当事人的尊重、信任、好奇,因为抱着一种“不知道”的心情,放下了权威专家的架子,放下了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专家派头,反而以一种谦卑的、好奇的状态引发对方去反思、去探索他已有的经验和资源,这就是后现代灾后心理援助的态度,让当事人激活内在已有的资源、力量、活力和状态,让他自我疗愈、自我康复。这其实是一个很高明、很智慧的说法和做法,在中国的禅宗文化里,在苏格拉底的经典对话里,在古代圣贤的智慧里,这种方法其实非常多,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智慧。灾后心理援助一旦采用这种态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陪伴地震的幸存遇难家属走出自己的阴影,找到内在的力量和资源,让自己真正活出精彩来。

第二个案例:天津滨海新区心理援助案例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案发生在2015年,在这个事件的心理援助过程中,我们团体对后现代心理学有了更多理解和了解,当时笔者在8·12天津滨海新区灾难援助里临时做了7天工作站站长,有几十个志愿者在滨海新区遇难官兵家属善后工作组里,当时工作非常辛苦,灾后心理援助志愿者付出了很多,那几天志愿者特别辛苦,特别不容易,我们每天工作之余也做了一些专业讨论,但事情太多,督导总是显得不够,到第七天,很多志愿者都受不了了,他们请求做督导。到第七天晚上,我们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一个办公室里为灾后心理援助志愿者做了一次督导,当时我们去了几个后现代心理教练的同行,和这20个志愿者进行交流。

预计时间大概是两个半小时,我们花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问了几个问题。按照一般常规,灾后心理援助的专家要对志愿者进行督导时会告诉他:“您有什么困惑?来,我给您谈谈,告诉您怎么做”,而当时,“专家”们放下了权威专家的视角,用一种好奇的对灾后心理援助志愿者敬重、兴趣和好奇的方式,以访谈英雄的视角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您们在这里从事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啊?”

第二个问题:“七天以来做这个心理援助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令人感动、印象深刻的事儿?”

第三个问题:“这七天七夜的工作非常辛苦,我想问一下,除了您对遇难官兵家属的干预、辅导、援助付出很多以外,您自己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成长的地方?有没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四个问题:“灾后心理援助做得很辛苦,做心理咨询其实很挣钱,到这里不但不挣钱还要花钱,很辛苦,今天督导完了明天还得接着干,我很好奇,您们来到这里,一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您们来到这里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灾后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朋友其实对这个工作还是有些意见的,因为安全的问题、工作疲劳的问题以及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复杂繁琐、不确定、非理性、分工不明确,大家其实有很多情绪,假如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要在这里举行一个千人大会,总结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给您15分钟,您作为灾后心理援助的英雄,让您提个建议,您会说点什么?”

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您印象深刻的地方、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您的收获是什么,您的理由是什么,您的建议是什么,五个问题下来,20来个志愿者,每个人都各自依次做了回答,2小时过去了,我说:“好了,谢谢各位记者们对英雄进行后现代心理教练的采访,用一种提问的、启发式、对话式、引导式的采访,现在还有30分钟,我们来谈谈大家的困惑”,结果沉默了5分钟,没人说话。我说不是有困惑吗?大家说:“通过思考和回答这5个问题,我们想了很多,我们思考得很深,我们觉得这个工作太有意义、太有价值了,我们收获很多,也是我们自己想来的,我们已经没有困惑了,我们就想明天接着好好干。”

案例启示

心理教练视角下的心理援助是用一种新的态度、新的工作方式,放下了专家、权威的角色,抱着“不知道”的心情,陪伴当事人,让当事人去思考,让当事人去探索,从而引导当事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自己走出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的手法。这背后是有理念的,相信当事人是解决问题的专家,相信当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作为助人者,只要做到陪伴、引导、尊重、信任,也就是说,陪着这个非常重要的、有力量的、有资源的人物去他想去的地方。

我们从事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在态度方面也许可以放下一点权威,多一点好奇、多一点信任,因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不是去看病,也不是去解决对方的问题,而是看到当事人一路走来,他有继往的工作经验、继往的生活阅历,他们自己有内在的自愈力、康复力、心理弹性,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走出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对方、好奇对方、引导对方,让对方把这个资源放大、扩展、深化、细化、内化,让当事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个案例:武汉社区工作人员案例

作为一名心理援助工作者,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产生至今,一位咨询师选择了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所等机构联合发起的抗疫“安心行动”,在支付宝和阿里联合支持的“心理援助专线”平台在线提供免费咨询。尽管以不同的身份活跃在不同的平台,也接了一些线上的个案求助,倾听了多个省市疫情下不同公众的心声,但至今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来自一线社区干部的来电。这一次,即使自己有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学习背景和从业经验,咨询师仍然感觉到了一种面对重疫区一线社区干部心理压力的无力感。于是这位咨询师申请了督导,督导内容围绕着“助人者如何面对由于现实困境所带来的无力感?”这个话题。

个案的信息涉及社区干部在转移病人住院过程的不容易,此处简略。

笔者当时没有直接给她督导,而是在这个故事里面,好奇寻求督导的咨询师进行提问:“作为咨询师,您特别期待通过今天的对话,通过今天的互动,达成什么?收获什么?您觉得在结束的时候,希望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听完你叙述的助人故事,我读出来的信息是……,您怎么看?”“您作为咨询师这次所做的特别和平常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什么?难得的地方是什么?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如果再碰到这样类似的求助或类似的情况,咨询师可能会做一点点不太一样的是什么?会继续坚持的是什么?”

咨询师回顾中,提到“觉得清晰的就是能够在咨询中把自己的生活角色和职业角色分开来,知道这个是咨询。我觉得在咨询中,我自己还是接住了求助者的情绪和我的情绪。印象深刻的就是我觉得求助者本身就有很多能量,觉得对方很了不起。首先是求助者看到自己没事,然后他的力量就是要转移到去支持同事。”

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努力,做到了没有被情绪所绑架,没有被争执所带来的不适感所控制,而是始终在对话里面找到力量、找到能量、找到办法。也给了求助者一个提醒,不是那种往前冲、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还要注意保护,注意社会政策的力量,保护好家庭,保护好自己。面对求助者,咨询师明确了自己作为咨询师的助人者的角色,投入了而没有卷入,也让我们看到能量,看到了内在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清晰的思维。

咨询师最后的总结是:“教授的督导陪伴我的思考过程,对助人的过程,透过反思、觉察、探索和思考,会有很多丰富的学习并保持这种觉察和反思,对于曾经有的过程会让我看到一些不一样的点。我觉得如果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个案,我也会跟您这样更多地关注某个点、某个情境的小的过程的并进行梳理,听听对方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我一定会坚持的是:我所有的咨询都是会很注重关注挖掘求助者的能量,争取一些新的发现。”

案例启示

后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援助督导,是以一种关怀人、关注咨询师的督导目标为核心,通过邀请和启发咨询师自身的优势和已经做到的资源,进行探索和反思,创造对话的、反思的、觉察的空间,尊重和陪伴咨询师一起探索心理援助过程中,所展现的值得肯定、欣赏、赞叹的做法,透过对助人过程的探索和反思,注重关注挖掘求助者的能量,过程中呈现新的发现、新的想法、新的可能性。督导师始终在过程中,对咨询师的做法给予肯定、欣赏和赞叹,对于咨询师助人过程的智慧,给予积极的回应,启发咨询师看到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让咨询师找到信心和力量。

第四个案例:90分怎么来的?

心理教练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不同之处。心理教练的思维方式不同、视角不同、助人方式不同。“90分怎么来的?”这个小故事是我们在培训教学过程中,经常分享的,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心理教练是如何支持人办成事。

“90分怎么来的”小故事:一个孩子在班里面考试,数学考了90分,老师告诉妈妈,孩子数学其实可以考一百分,这个孩子平常成绩是不错的,语文特别好,各方面表现很优秀,但是这次数学只考了90分,全班第18名。这个孩子马上就要回家了,妈妈怎么去听孩子讲他的故事?一般的妈妈会从10分怎么丢的视角去看,想办法,找原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10分找回来。心理教练会问孩子,90分怎么来的?如果这次考了100分,你会有什么不同?看到你考90分不是很满意,如果正常发挥你能考多少分?考97分,你需要做点什么?还有呢?如果要确保能够考到97分,你还需要做些什么?你觉得爸爸妈妈能够做点什么,保障你能够达到97分。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说的,肯定孩子已经得到的90分,激活孩子思考和探索90分是怎么得到的,找到经验、优势和资源,相信孩子知道90分怎么来的,就有机会达到100分。

案例启示

90分是可以建构的。90分可以等于80加10分,也可以等于任何一种可能性。坚信孩子知道90分是怎么来的,知道从90分到97分做点什么?孩子将来得100分是有可能的。孩子是自己解决问题的专家,孩子是有想法的。孩子说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要绕过问题解决问题。当我们问90分怎么来的,我们不是专家,你怎么做到的。90分怎么来的?有专注、好奇、欣赏、相信。相信孩子知道90分怎么来的,好奇孩子怎么得的90分,欣赏、关注孩子怎么做到的90分。孩子真正知道90分怎么来的,将来达到100分是有可能的,心理教练给孩子的不是方法,不是技术,而是建构的思维方式。 9PEJ6ad5wbaFAA7K0PblrpgKgF+jF/Ey+qU9sB6Ih6VOph4CQYS9z/qj/BW+Lf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