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心理教练及心理援助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到全国。面对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数、重症数和死亡数,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强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被隔离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根据国家要求,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要建立卫生健康、民政等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组建由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队,为在集中隔离点隔离的人员提供疫情认知、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评估心理危机,开展家庭支援、社会关系修复、政策咨询及转介等服务”。可见心理援助并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广义的心理援助是满足疫区群众的需要,也就是说,心理援助工作是以当事人的需求、疫区群众的需要为基础和前提,力所能及满足当事人的需求,心理援助看重的是用心理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去帮助当事人,但不能局限在心理学领域里,心理援助要用宏观的视野和视角去帮助受疫情影响的群众。心理援助的工作远远不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工作,它特别复杂,也特别深沉,它涉及到生命的话题,它是社会层面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很多哲学和文化的话题。因疫情引起的社会民众的情绪应激反应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一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心理不适,心理援助更多是提供一种主动服务、社会工作支持和调动资源的配合工作。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个体原有的应对方式或应对资源无法适应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个体会出现短暂的混乱与崩溃状态,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所面临的特殊困境,进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通常会表现出:恐慌、紧张、苦恼、焦虑、忧郁、愤怒,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如果当事人承受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超过了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就需要心理援助。在多数情况下,个体产生的心理应激适应不良,在心理援助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和身边人的支持下,几周内情绪会平静下来。 I98oeY1lPXXQwp/300PF5BV3+C0EDo+6xFLa09MAn4Nw8zlBdwrXRfMi4+VMvp5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