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杂色的牛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

A

B

C

D

“物”这个字,今天主要当作事物、物体讲,但是古时候却完全不一样,而且字义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物,甲骨文字形 A ,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下为牛,上为勿。为什么说是会意字呢?这跟“勿”字密切相关。

勿,甲骨文字形 B ,这是一个象形字:右边是农具“耒”的形状,“耒”是翻土工具,上面是曲柄,下面是犁头;左边是翻起来的土块。金文字形 C ,更像“耒”翻土的样子。这就是“勿”的本义:用耒翻土。古人种地之前,要先相一相土地的形状和颜色,因此“勿”又引申为颜色。颜色非一而多种多样,因此又引申为杂色。

《说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杂帛指杂色的装饰物;幅半异指半幅为红色,半幅为白色,殷的正色为白色,周的正色为赤色,故为半赤半白之色;趣民是催促百姓。古代旗帜,纯色代表缓,杂色代表急,因此用“勿”这种杂色旗催促百姓赶紧聚集。段玉裁说“州里”应该是“大夫士”,按照周礼的规定,大夫士所建的旗帜才是“勿”。这是“勿”的引申义,即杂色旗。

《说文解字》:“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许慎的解释是牵强附会,其实“物”的本义是用“勿”用“牛”会意为杂色牛,当作万物来讲只是它的引申义。《诗经·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意思就是用作祭祀牺牲的三十头杂色牛。“物”也可以像“勿”一样引申为杂色旗,《释名》:“杂帛为物,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

物,小篆字形 D ,与甲骨文相似。

在现代汉语中,“物色”一词是动词,是访求、挑选的意思,比如物色人才。但是在古汉语中,“物色”却是名词,最早的意思是牲畜皮毛的颜色,还是跟“物”的本义“杂色”相关。“物色”语出《礼记·月令》:“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这段话的意思是:农历八月,命令主管祭祀的官员太宰和太祝巡视即将用作祭祀的牲畜,查看一下这些牲畜的躯体是否完整无缺,草食和谷食的家畜是否分门别类,肥瘦是否搭配得当,牲畜的毛色是否符合祭祀的标准。这里的“物”从杂色牛引申为一切杂色的牲畜,又引申为“毛色”。周代有“鸡人”之职,职责是“掌共鸡牲,辨其物”,就是掌管作为祭祀品的鸡,辨认查看鸡的毛色。“物”就是“色”,因此“物色”一词也从牲畜的毛色渐渐引申出形状、形貌的意思。

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光,年轻的时候就享有盛名,学问很大,曾经和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登基为光武帝,想起了这位老同学,想请他出山做官。不料严光最讨厌的就是做官,他知道光武帝到处打听自己的行踪,于是隐姓埋名。光武帝没办法,只好派画工画出严光的相貌,拿着严光的画像“以物色访之”。这里的“物色”就是指严光的形貌,本来是名词,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动词。 f9CrLYPCOL6ZcFbhOzdj45ru93NmV0dJgTwZeFtrx9LasctI6H2pluz8TMLgys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