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中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就是“格物致知”这个词的出处。“格物致知”的具体内涵,千百年来聚讼纷纭,但是从字面意思,从最浅白的层次,也不妨理解为:穷究万物,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知识。
这种浅白的理解,恰好也符合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中所引用的古人造字的八字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谓“近取诸身”,就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取象;所谓“远取诸物”,就是从身外、远方的万事万物中取象。
“远取诸物”,古人正是运用“格物”的功夫和持久的耐心,把万物的形象及其各种各样的性征活灵活现地描绘下来,藏进了象形的汉字之中;而今天的人们,“格”一“格”这类系统的汉字,就可以复原祖先的慧眼所看到的万物,以及万物与他们相依存的生活。
比如“鸡”这个字,繁体字有两种写法:雞,鷄。那么造字的古人“格物”,“格”出了什么呢?格出了“隹”和“鳥”。“隹(zhuī)”是短尾鸟的总称。这说明:鸡在未被驯化之前,不过就是自由自在的短尾的野鸟而已,远远地游荡在人类的生活之外。那么今天的人们看这个字,又“格”出了什么呢?“格”出了左边的“奚”。甲骨文的“奚”,是一个人用绳索捆住另外一个人,很显然,被捆住的是俘虏,当作奴隶使用。在“鸡”的字形中,则表示:人在野外捉到了这种野鸟,用绳子捆起来,带回家加以驯化。因此,“鸡”这个字,反映的就是野鸡变成家鸡的驯化简史。
除了马、牛、羊、鸡、狗、猪等人们熟知的动物之外,汉字中还遗留下来了众多如今被视为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比如“兕(sì)”,古书上说它像牛,一角,青色,重千斤;比如“ (zhì)”,一角的鹿或羊,打官司无法决断的时候,它会用这只角去抵触有罪的人;比如“蜮(yù)”,又称“短狐”,像鳖,三足,人影映入水中,则含沙射影,能杀人……扩而广之,《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异兽,谁就能说它们真的没有存在过呢?要知道即使是今天的世界上,每天仍然有很多种物种在灭绝呀!
这本小书,把101个汉字分为动物、植物、自然、农事、舆地五个专题,从“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入手,详细讲解古人眼中的万物,以及他们丰赡的博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