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空间

第一节 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00后”大学生群体的出现,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大学生多为18~24岁的青年,正处于由家庭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是世界观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

综合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和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认知方面

(一)思维特点

大学生有强烈的认知欲望、较强的猎奇心理,但同时由于阅历与经验缺乏,使得求新的过程中易受挫折,认识上易形成反差。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怀疑与批判,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富于创造性,正在向辩证思维发展,但还比较缺乏判断能力,还处于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定式中。

(二)学习特点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最佳时期,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由中学时老师和家长督促着学,到现在自己管理自己。于是,很多大学生像脱缰的野马尽情地驰骋在网络和娱乐之中,荒废了学业,等到考试的时候,出现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因此在学习方面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比如:感知障碍,对学习内容反应迟钝;知觉经常出现错误;记忆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障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下降,抽象概括能力低下等。这些障碍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使大学生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另外,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无期待、无动力、无目标,这也是大学生产生学习问题的原因之一。学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让他们长期纠结,学业负担过重,又找不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四、六级英语考试、考研等各种的考试压力,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让他们的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指引和疏导,很可能出现持续性的焦虑、强迫、幻想,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二、情感方面

在情感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多彩,由直露性逐渐呈现内隐性,情感体验较为敏感。有研究文献提到,大学生“时常能体验到幸福占69.3%、受挫后会低落一段时间占70.1%、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占47.9%”。同时他们也具有突出的两极性,易于出现激动、乐观、热情的积极倾向,也易出现愤怒、悲观、颓废的消极倾向。

当代大学生情感较为脆弱,他们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没有经历过历练,情感脆弱,依赖心强。有时一点小事儿都会让他们的情绪走向极端。

恋爱与性的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性心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多不安和困扰,若把握和处理不好,极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性困扰是当代大学生经常面对的心理问题。浙江大学曾对319名大学生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平时有性冲动的占87.4%。此外,发生边缘性行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几乎与恋爱的比例相等。大学生具有强烈性冲动的同时,又存在着对性的否定和批判,致使他们处于深深的苦恼之中。在大学里,恋爱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话题”。然而,由恋爱与性带来的问题也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大学生恋爱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恋爱不能自拔、单相思、失恋、对性冲动的不良反应、性自慰的焦虑与自责等。恋爱攀比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因为失恋而常年精神萎靡不振;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欲满足不了而养成手淫的习惯,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有的学生因周末孤独、焦虑与难以克制的性欲,产生偷窥异性的冲动,或引发同性恋倾向。

三、意志力方面

意志力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意志力的强弱是不同的,人的意志力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4种品质。自觉性即目标明确,一切行动都为了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地学习、工作,敢于吃苦耐劳,勇于自我牺牲;果断性即做事情不优柔寡断,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在适当的时候坚决地采取行动和执行决定;坚韧性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自制性即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能够驾驭自我,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感情用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成长又恰逢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后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2017年的97.5%。大学生是手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也可以说网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他们的思想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观念和精神世界。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带给大学生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有“手机依赖症”,甚至有些人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76.5%的当代大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上网1个小时以上,甚至有17.7%在3小时以上。他们上网做得最多的事情,首先是看电影、听音乐等休闲活动,占69.6%;其次是聊天、交友,占59.7%;然后才是学习,占40.0%(万美容等,2013)。可想而知,近二成的学生每天将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充足的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受调查的学生表示上课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并多次提到“老师上课的质量决定我每个月手机的流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当代大学生课堂学习带来的影响。

第二,网络依赖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使上网变得更加方便自由,这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倾向。71.3%的受调查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有7.7%的学生表示,“即使不知道做什么,也会上网随便看看”;有的睡觉前总是要玩会儿手机才能入睡;聚会吃饭或搞活动时也常常习惯于玩手机而较少主动参与。如果过多依赖网络,上网时间过多,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交往,进而影响其生活体验。有关调查表明,网络全日可用和手机便捷上网,助长了大学生“无早起、无早读、无早锻炼、无早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早上精神消沉,晚上“夜猫子”的“消晨族”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规律。

第三,网络环境缺乏道德约束,网络影响可控性较低,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网络道德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担忧。由于很多“网络红人”凭借不雅、雷人言行快速走红,众多媒体为迎合大众“围观”和低级的世俗情趣需要而推波助澜。大学生从反感、无所谓到习以为常,潜移默化地受低俗化的审美情趣、浮躁的世态影响,道德素质令人担忧。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意志品质较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自我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锻炼自己。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仍有待加强。调查显示,有55.1%的大学生在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方面都很薄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程度的不同,这种差别更加明显。另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做事缺乏持久的心理品质,受自身情绪及外界因素影响,经常表现为感情用事。

四、人际交往方面

人是群居动物,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完成社会化,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只关注学习,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业上,很多问题没有显现出来。到了大学以后,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同学集中到一起,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处事方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学校各种社团活动使得同寝室、同班级、同学校的同学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相对来讲,对人际关系的关注超过了学习,这让很多大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有些同学渴望友谊,但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有些同学不愿意敞开心扉,宁愿自我封闭。这些矛盾导致他们孤单、苦闷、自卑,缺少支持和关爱。

难以融入交往圈子,迫切需要人际沟通,是当代大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溺爱,给他们心理素质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缺乏集体责任感与包容心;更有甚者,缺少独立生活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大学生社交能力缺乏的趋势,许多学生沉浸于网络世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能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有丰富的人际交往,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人际交往的种种困惑、不适,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普遍较低,人际交往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社会化方面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能否顺利步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年代,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位于“6+1”家庭的核心。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享受与发展基础,广泛的兴趣爱好,多才多艺,这不但增加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和自信心,丰富了生活体验,同时也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但由于家长们对子女的精神需求缺乏引导、过度溺爱,使很多大学生缺乏独立处事能力,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集体观念不强,缺乏责任意识。在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上,重人情消费且存在攀比现象,“在消费上出现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消费倾向”;此外,社会上出现的诸如“我爸是李刚”的众多“拼爹”现象,也体现了权力家庭化的消极影响。

大学期间,大学生摆脱家庭的束缚,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随着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自律性、理性成分开始增加,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同和理想信念逐渐形成,社会化步伐明显加快,慢慢表现出成年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特征。但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延缓期”,其成年后的某些权利、义务、责任被推迟到毕业进入社会时才能充分地履行,加之经济地位尚不能独立,大大制约了他们的整体独立性。所以大学生的“成年”更多意义上是生理上的成年,从社会身份上来讲并未“成年”。社会身份未得到确证,还处于边缘地带。人生的众多基本问题也还没有得到确定,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与影响,从而引发种种矛盾。

大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两种不同社会身份之间的边缘地带,使得他们的发展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可塑性。同时,也很容易导致成人社会的某种偏见和大学生自身不正确的自我认识,甚至出现一些逃避、叛逆、怪异的极端行为。

六、自我意识方面

当代大学生是见证国家快速发展与强大中生长的一代,因此他们中大多思想非常活跃,在看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他们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有的大学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会比较功利,考虑社会理想这一部分的因素会大大减少,而更多考虑的是怎样让自己获利,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还不在少数。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趋向成熟,但心理发展和社会性成熟还处于过渡时期。青年期作为人的“第二次诞生”期,其根本标志是自我的发现,因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自我发展需求迫切,自我抉择明显,自我认可较高。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自我认识

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不一致,大学生易引发各方面的自我矛盾。理想自我就是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即在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定位“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是个体期望达到的自我状态。两者之间的差距,既是个体进步和完善的动力,也是当今大学生烦恼的重要根源。大学生是抱负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短时间难以弥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责情绪,或者沉迷于好高骛远、难以踏实做事的虚幻自信中。

(二)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即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控是指相对于他控而言的,它可以解释为一个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别人,无法控制自己的人,将永远无法控制别人。

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追求目标时,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但却因缺乏自控能力而频频放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自控力缺乏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小至控制不了自己对大学新鲜事物的诱惑,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导致荒废大学美好时光,常见的例子是有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理由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整天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大至不遵守校规校纪,校内滋事,甚至违反社会法纪,影响社会治安,导致不但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受到相关部门的依法处理。这都是缺乏自我控制造成的。

(三)自我评价

由于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还相对滞后,大学生明显地存在自评与他评的差异。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常常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我的标准,过多关注是否符合别人的评价标准,由此导致的自我不确定性是大学生产生烦恼的重要来源。而健康和成熟的自我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立于他人的评价,能够基于个人经验,完成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认识,坦然地接纳自己。因此,实现由外在评价标准向内心评价标准转化,才能获得对自我的信心和个人成长的愉快体验。

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经常把理想与现实进行比较,导致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成长的心理倾向。这些大学生往往降低个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绪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环境的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支配下,个体往往会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因失败和内心冲突而产生的严重的情绪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七、适应能力方面

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由于现实中的大学与许多新生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后者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陌生的生活环境、依赖于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和舍友、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都可能让他们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没了高中时学习佼佼者的优越感,使得他们难以塑造良好的心理自信心。

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出现这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山东农业大学的贾元义等学者对大学生适应方面调查数据显示:68.6%的新生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很有趣;有76.19%的新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大学有着差距,但差距不大;对于大学中可能出现的挫折与困难,有80.71%新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积极去面对,想办法解决。地域的差异、饮食习惯差异、性格不合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学宿舍关系紧张,一度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生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6.64%的学生与舍友相处较好,宿舍关系融洽;当自己与舍友出现分歧或矛盾时,87.45%的同学会选择与对方认真沟通,解决矛盾;33.27%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解决矛盾时遇到最大的障碍是缺乏沟通技巧。对以上数据分析发现,缺乏沟通技巧是导致问题有没有妥善解决的主要原因(贾元义,2018)。

八、生命价值与价值观方面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近2500万人,在这庞大的学生群体中,既有目标明确、体验成长和收获、努力的奋斗者,也有生命价值迷茫、人生方向模糊、在失望纠结中对人生目的、责任等的冲突和焦虑日益凸显的失意者。自闭、自残、自杀、暴力等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心理重建,内部动力与外部支持的意识严重失衡。

在我国,自杀是整个人群的第五大致死原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大学生终身自杀意念发生率多在10%~40%,有的甚至更高。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24(每10万人),重点高校的自杀率为2.37(每10万人)(胡月等,2018)。

大学生自杀行为是任何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这不但会给自杀学生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恶性示范及严重的心理创伤,不仅可能引发模仿性自杀,而且还会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严重心理阴影。因此如何避免大学生自杀,如何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自杀意念,是个体在思想上产生的想要死亡的想法,但没有付出行动,是自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

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游戏生命甚至结束生命,这一系列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无法有效应对挫折与压力导致的极端现象,实际上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价值观异化引起的;但根本原因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生命智慧,对生命关怀的缺失,没有形成正确、全面的生命价值观而导致的。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开放,能接受各种不同的观念,个性张扬,追求新鲜,标新立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紊乱和多元并存等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茫然而无所适从,政治信仰多元化、复杂化,道德认知上出现诸多“不清楚”和矛盾状态。

首先,信仰缺失。据调查统计,当代大学生“没有信仰”占11.2%;信仰迷失,“说不清”自己的信仰的占8.8%。信仰多元并存,信仰对象包容庞杂。这显然与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现象有着直接的联系和相同的根源。

其次,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由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当代大学生坚持诚信的最大因素不是身边的同学作弊、评奖造假,而是“社会腐败现象”的不良风气。有的学生感慨和担忧“多年在学校受到的教育,经受不住对社会现实中不良现象的一瞥”。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上存在值得关注的道德“态度冷漠”现象,“冷漠的人绝不仅仅是个别例子,而是大量群体的存在”。

再次,社会愈加注重财富、权力在人生价值中的意义。当下,许多人在物质上并不贫乏,但他们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孤寂、无聊,没有意义感。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把人们的占有和表现欲望激发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不少人持“占有财富就是获得幸福”的观念,过分地强调了物质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人们精神生活得到解放的同时,也出现了精神世界的失落、精神动力不足。如果仅仅是通过财富满足需要,而未能通过一系列心理和精神环节使其升华,就难以获得幸福等意义性的体悟。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直接影响体现为大学生越发注重财富和权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第二节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当前社会进入全球化、信息化,高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90后”“00后”学生特殊的身心特征,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和突破期,虽然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清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总结成功的工作经验,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工作体制、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深化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庞大又细致、系统又琐碎、专业化又细致分工的复杂工程,在我国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指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工作逐渐发展为管理—教育—指导—服务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工作模式,高校学生工作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工作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我们将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定义为高校管理者运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顺应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做的一系列管理、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管理、就业指导等。高校学生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会影响整个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高校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教学部门和各二级学院之间的密切配合。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工作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一)高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1.高校学生工作协助高校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高校学生工作不仅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积极奋进,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了思想政治觉悟高、心理健康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和接班人。

2.高校学生工作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和科研是任何一所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但是如果缺乏了高校学生工作,任何一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难以正常进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排头兵,为高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高校学生工作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加之“90后”“00后”学生“三观”尚未确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势力的影响,但是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下,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和民族意识,将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为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高校学生工作创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总结经验和教训,或者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创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工作有规律可循,有规范可依,也让高校大学生学会依照规章制度办事,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依法办事、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等法治教育。

5.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了一支学生工作队伍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工作者的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对高校辅导员老师的培养。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高校学生工作对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工作都加大了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

(二)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不足和弊端。

1.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以“条块式”为主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总体来说形成了从上至下的垂直领导模式,学校与各院系之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设在学生处(部),二级学院由书记、副书记牵头,团委书记和辅导员老师组成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展工作。在一定的时期内,“条块式”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从上而下地贯彻实施高校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针对性强。但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第一,高校学生工作不仅是学生处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工作内容重叠、责任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的情况;第二,下达学生工作任务的部门和执行学生工作任务的各二级学院之间由于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二级学院不能根据自身学院的特点,自我安排、自我管理,大大束缚了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老师感觉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但由于处在被领导的地位,不敢挑战领导,长期下来会积压很多负面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激情。

2.高校学生工作理念以刚性管理为主,重管理、轻服务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仍然以“专制家长式”或“灌输式”的说教为主。以规章制度为条件,利用约束、监督、惩罚、处分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使学生处于被压制而不是启发、被堵截而不是疏通的被动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差异,忽视了双向沟通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部分学生工作者居高临下,态度不够友好,服务意识淡薄,同时行政手续繁冗,需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办事效率低下。

3.高校学生工作内容泛化,同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内容随意性大,临时性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精力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内容泛化,和教务岗、行政岗等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以至于辅导员老师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逐渐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4.高校学生工作方式单一

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仍然采用单一的方式。在评选奖助学金时仍以成绩为主要指标,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行为反馈时,以惩罚为主,较少奖励。辅导员老师记住的仍然是两头的学生,要么表现突出,要么表现差劲,而对于中间默默无闻的学生关注度较低。

5.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仍需提高

尽管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老师被大量重复性、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对学生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学生工作的学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仍然依靠经验,理论素养低,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很多的高校学生工作者仍然采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没有及时、系统地更新知识,也没有树立新的学生工作理念。

6.高校学生工作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到位,认为学生工作只是处理事务性工作或者行政工作,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同时高校对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工作做好了被认为是本职工作没有奖励,做得不好却被扣除奖金、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导致大部分辅导员老师缺乏成就感和意义感。因此,部分高校学生工作者消极怠工,处在工作不积极、没有热情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7.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要求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仍然依靠经验,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学生工作的规律认识不清,总结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同时高校学生工作的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专业性较低,专业素养欠缺。

三、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空间

为了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要切实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改革传统的工作观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手段。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工作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工作思想,要摒弃学生被动配合老师的工作观念,摒弃教师主宰学生评优评先资格、奖助学金资格的行为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就是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

2.贯彻柔性管理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人格平等和自由权利,依靠“强权”压制的刚性管理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秉承双向沟通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与个人尊严。而目前高校成为学生自主缴费、高校自主招生的独立法人,在目前市场经济下,从某一个角度说,学生是通过消费行为购买教育产品,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中,服务意识淡薄,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高校学生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资源。

3.培养民主管理的意识,强化学生主人翁地位

第一,要改变传统学生工作管理者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管得过杂的“保姆式”管理方式。一方面,这种方式让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疲于处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工作重、压力大、工作成绩小。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同时又感觉被束缚。第二,高校学生工作要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也是参与者,高校学生工作要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要保障学生的参与权,要主动征询学生的管理意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独立意识。

(二)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领导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行校、学院(系)两级等级制管理机制,同时党政分开,而教育行政化导向过于明显。要进行深入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改革,首先就要改变这种过于明显的官僚式、行政式的管理和领导机制。第一,建立党政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工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置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为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级领导,下设处(部)级的学生处,学生处又下设各个科室,如学生教育管理科、心理健康中心、宿管中心、资助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但具体活动实施和执行都在各二级学院(系),由于各二级学院缺乏相对应的机构设置,具体的实施往往落到负责学生工作的二级学院副书记和各个带班辅导员身上,缺乏相对应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各二级学院设立相应的学生工作办公室,下设对应的学生教育管理科、心理健康中心、宿管中心、资助中心等,特别是专业性要求高的心理健康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各二级学院需要设置专人专岗进行对接和负责。

3.优化和丰富工作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发生变化,面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高校学生工作要不断优化、更新工作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高校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和情绪情感困扰等心理问题,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面的佼佼学子,就业压力剧增。在高校学生一入学时就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和专业发展课程,让学生日益明晰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需求和动态变化,尽早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

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是各二级辅导员老师,对于辅导员老师要加强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第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可量化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系统,对于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辅导员老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和激励。第二,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辅导员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第三,提升辅导员老师学生工作的理论层次,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第四,针对辅导员老师为其制订工作赋能计划并制定整体人格成长发展制度,在他们能有效工作的同时,其个人人格也能有所发展。 /gtBSsgm+aCy2z0E+VZIe8G4ilu8UjoZiY0QxGFaIl+Xp0G+Xxx7TqpKCgxHUX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