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一般认为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或所处情境的一种主观感受。当客观事物或所处情境符合个体的愿望和需求时,就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比如学生解答题目时快速找到解答方法得出正确答案会感到兴奋;和志趣相投的朋友聊天会感到轻松愉悦;当完成某项工作被表扬时会感到自豪等。当客观事物和所处情景不符合个体的愿望和需求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比如考试失利会感到失望、悲伤;被别人攻击时会产生愤怒;未按时完成任务时会产生担忧和害怕等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第一心理手段。它具有组织、调节和动机的功能,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控制心理疾病,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成分。中学生群体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个体将会面临很多以前从未面临的成长问题,在面对新事物和新情境时可以利用情绪的适应功能了解自身或他人的生存状态,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利用情绪的动机功能激励个体活动,提高效率,适度的紧张和焦虑都有助于促进个体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情绪的组织功能帮助个体提高学习效率。情绪的组织功能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比如完成作业被表扬的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考试失利的学生再次考试时会感到紧张、担忧。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低落、焦虑、情绪暴躁等。情绪低落个体心境抑郁,表现忧愁,语言动作明显减少,自我感觉不良,常常自卑、自责、自罪,严重者甚至可能有自杀、自伤的行为或想法。焦虑是个体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暴躁情绪是个体在一定场合受到不利于自己的刺激时所呈现出的一种情绪反应。造成中学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缺乏指导。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面对逐渐增加的学习任务,学习处理自己与身边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尝试开始,对自己认识不清,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发展如何,在这一阶段,学生极易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很多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减少,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长期无法实现个体的自我统一,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2.存在认知偏差。很多中学生无法合理地认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单一且极端负面,造成负性情绪的累积。比如有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就没人喜欢自己,所以与他人交流时小心翼翼,总感觉有人嘲笑自己,从而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也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及情绪低落等问题。
3.家庭教育影响。很多学生的情绪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家庭教育的缺失则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如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更加敏感脆弱,情绪表现会更加明显,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情绪暴躁问题。
关于中学生情绪问题的处理,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学会理解学生,做一个倾听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个体正值青春期,个体自主意识相对增强,但同时又处于心理断乳期,尚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事件。当学生遇到情绪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宣泄情绪。其次,当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信任并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励学生通过自己来实现调整和改变。最后,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所以,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关注个体特殊性的同时与家长形成双向沟通,利用统一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