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红山文化玉器

一、概述

红山文化遗址以今辽宁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的陵庙为主要地点,其生活遗址虽尚未发现,但推测相距牛河梁不远,所以可以认为牛河梁及其附近地区为红山文化的统治、宗庙、祭祀、陵墓的所在地,其文化辐射的范围波及今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及河北省北部等地区,其时间大约跨自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一千余年,它无疑是影响中国文化之源的因素之一。红山文化的早期与兴隆洼文化关系紧密,而晚期则成了影响小河沿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体风格上,红山文化玉器既充分吸收了北方土著文化——兴隆洼文化的营养,又融合了南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精髓。

学术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与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文化玉器审美特征上的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主体观念与细石器制作与技术层面的影响。红山先民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又在“唯玉为葬”思想的影响下,使玉器从日常实用的器皿中独立出来,而逐渐成为祭祀先人的宝物,因而在其形制和纹饰上趋于精细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发挥,而此前根深蒂固的细石器传统则为玉器的制作和审美理想的物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

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创造的形制和纹饰带来了灵感。当时温暖潮湿的气候使红山文化时期的动植物数量和种类异常繁多,为日后的先民进行器物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了很多动物形玉器。也许是由于温带森林中盛产鸮(xiāo)鸟的缘故,红山先民才有了创作形态逼真的“玉鸮”的灵感(图3-1)。

图3-1 玉鸮

(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该玉鸮高6.6cm,宽6cm,厚1.8cm。头部居中,呈三角形,两只大圆眼向上观望,喙如鹰,向下垂至近胸部,握爪,作攀附状,神态含蓄,表现出高度概括、夸张的能力。此外,红山文化的动物形玉器的出现,也间接地受益于周围环境,如红山文化玉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兽形玉、玉猪龙、兽首玉璜、人首三孔器等,这些玉器的形制都是红山先民,基于当时生活的所闻所见的真实动物的启发,对其进行融合和变体而设计琢制而成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圆形的玉器

红山文化器物中有丰富的外形呈圆形的玉器。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双人首三孔器 1984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物长6.8cm、高3.1cm、厚0.6cm,孔径1.5cm。颜色呈白色,器形呈长方体,顶部呈三联弧形,底部平直,呈托座状,中部并排3个较大的圆孔,靠近底部边缘有3个小圆孔。大、小孔之间凸起一条横向棱带,其上雕刻一排短斜线纹。两端各雕琢一神人首形,头上似戴冠或裹巾,面部狭长,眉额略高,高鼻梁,鼻端尖锐,颊沟深,下颌长,口唇则一人厚,一人薄,二人整体面容略有不同(图3-2)。

图3-2 双人首三孔器

(2)双联璧 器物高13cm,宽8cm,最厚处1cm。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体扁平,形若两个不甚圆的璧,竖向相连,上小下大,两璧皆中有圆孔(图3-3)。

图3-3 双联璧

(3)马蹄形玉箍形器 器物高14cm,上口径10cm,下口径8cm,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马蹄形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由于它的形状似马的蹄子,故称为马蹄形玉箍形器。呈扁圆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一部分的这种形器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还有一部分的两侧没有小孔,整体斜口外敞,制作此器极为费时费工。马蹄形玉箍形器的用途究竟如何,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护臂器或祭祀中的乐器,但多数学者推测为束发器,因出土时一般置于头骨下。还有学者认为,玉箍形器上下贯通,其一端设计为斜口朝向天空,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找天与地、人与神,联系沟通的切入点,也便于神灵的自由出入,马蹄形玉箍形器就是红山先民祭祀的通天器(图3-4)。

图3-4 马蹄形玉箍形器

2. 动物造型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的许多动物造型,存在着明显的“龙”崇拜现象。

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C”形玉龙 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形状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缺口的圆环。器物高26cm,最宽处6.2cm,横截面最大直径为2.9cm。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吻上翘前伸,嘴微张,双眼流线型凸起,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飞扬,活现了一条飞龙升腾的雄姿,整体造型洒脱、飘逸、自然,生动庄严。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制品,在龙的艺术和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神圣之物,因为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崇拜物,对它的具体造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的说法不尽相同(图3-5)。

图3-5 “C”形玉龙

(2)玉猪龙 器物高15cm,最宽处10cm,最厚处4cm,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常见的一种形状奇特的玉兽,出土时多发现于墓主的腹部或腰间两侧,形象抽象,显示出狰狞、威严与神秘。兽首肥大,约占整件的二分之一,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于头顶,面部阴刻圆形目,目外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嘴部前突,口微张,外露一对獠牙,首尾相互衔接,并以一道割而不断的切口相隔,中间有一大圆孔,背部前颈处有一个圆穿,是由两面对穿而成,可供穿系佩戴,整体扁圆而光洁(图3-6)。

图3-6 玉猪龙

(3)双龙首玉璜 器物长4.1cm。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体呈弯曲的弧形,横截面呈扁圆状,两端雕琢形制龙首造型。菱形目,长吻上扬,口微启,体中部正面凹凸起伏,背面光素(图3-7)。

图3-7 双龙首玉璜

(4)玉凤 器物长19.5cm,高12.5cm,厚1.2cm。2003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为浅绿色,局部夹杂灰白色沁。体呈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背面光平。凤呈卧姿曲颈回首状,高冠,圆目,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凤爪隐露,背面有四组横穿洞孔(图3-8)。

图3-8 玉凤

(5)玉龟 器物长4.8cm,宽2.8cm,厚0.5cm。1973年,辽宁阜新化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为淡绿色,有褐色斑沁,头部近似三角形,颈部前伸,嘴部呈圆尖状,背部略呈弧形,尾部较短,呈三角形(图3-9)。

图3-9 玉龟

3. 镂空形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有较多的镂空形器物,说明红山文化玉器的琢制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琢玉过程中的圆雕和透雕技术。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勾云形器(一) 器物长18.2cm,宽10.58cm,厚0.64~0.7cm。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器体扁薄,呈长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作一勾云状卷角。外围琢磨出相应走向的浅凹槽,两侧各外伸一对勾角,主体部分上、下侧各外伸3个小凸,靠近上侧边缘中部有2个圆形小孔(图3-10)。

图3-10 勾云形器

(一)

(2)勾云形器(二) 器物长28.6cm,宽9.5cm,最厚处0.6cm。199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呈深绿色,夹杂有浅黄色瑕斑。器体呈圆角长方形,上、下两侧长边平直,左、右两侧略呈弧形。中部偏上有3个小圆孔,呈三角形排列,下面2个小圆孔的斜上方各有一道较窄的弧形镂空。左、右两侧中部各伸出一对方形小凸起,下侧两端尖角明显内收,中部外伸5个规整的长方形小凸,小凸下缘正中均有1个倒“V”形缺口。器物下部两侧均有弧形浅凹槽(图3-11)。

图3-11 勾云形器

(二)

(3 勾云形器(三) 器物长22.5cm,宽11.5cm,厚0.5cm。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出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为绿色,器体呈长方形,中部弯弧状镂空,凸显一勾角,左、右两侧各外伸一对勾角,弯勾甚不明显,上、下侧边缘分别向外伸出2个和3个圆弧状小凸。正面琢磨出与形制相应的浅凹槽纹,背面平整(图3-12)。

图3-12 勾云形器

(三)

综上所述,在“唯玉为葬”的思想影响下,推动着红山文化的器物,向着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实用相分离的方向发展。因此,有效地推动了玉器超越实用的范畴,而更讲究其审美价值。形成了以体现自然奔放的生命力为主的艺术风格。 oj+rOlw7Pm9ySrrFrQYrmw/F3ECyFqef3VpDrrro8bGOI5i9f4EKb2gzw51QkN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