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玉器的形制

中国古代玉器的形制繁多,从最初单一的生产工具,逐步发展到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代玉器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礼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器、玉制工具、实用器、陈设器和杂器八大类。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玉器的用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一、礼器

玉制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这些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古代礼制的具体体现,即所谓的“藏礼于器”。古代玉器中,著名的“六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就是非常典型的礼器代表。

1. 玉璧

玉璧的基本形制呈圆形片状,中有圆孔。《尔雅·释器》记载有:“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玉璧的边径为孔径的两倍,称谓“璧”。实际上,边径为孔径两倍的玉璧并不多见。玉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其使用年代之长、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玉器所无法比拟的。玉璧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素面、细刻、镂孔、浮雕、出廓、墨书等。玉璧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

(1)新石器时代的玉璧 这个时期的玉璧多用介于玉石和岩石之间的材料制成,以青灰色居多。制作古拙,不甚规整。璧体通常厚、薄不均,璧面虽经抛光但仍凹凸不平,璧面留有切割琢磨的痕迹,孔璧常有错位偏斜现象。璧形较简单,通常光素无纹(图2-1、图2-2)。

图2-1 玉璧

(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2-2 玉璧

(良渚文化,南京博物院藏)

(2)商周时期的玉璧 这个时期的玉璧基本用玉石制成,以绿色为主,也有棕色、黄褐色的,制作比较规整,璧体、璧孔边缘的厚度基本相等,璧面通常琢磨得较平坦光滑(图2-3、图2-4)。

图2-3 玉璧

(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2-4 玉璧

(西周,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3)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 春秋时期的玉璧颜色绿中闪黄,璧面开始出现用双勾阴线勾出对称的花纹(图2-5)。战国时期的玉璧制作精美,璧体圆度精确,打磨光亮,花纹装饰题材广泛,造型变化繁多,出现了勾云纹、谷纹、兽纹、卧蚕纹等纹饰,并开始出现镂空的透雕技法(图2-6)。

图2-5 龙纹玉璧

(春秋,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藏)

图2-6 兽面纹谷纹玉璧

(战国,山东省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藏)

(4)汉代的玉璧 汉代的玉璧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风格和特点,但玉璧的形体较战国时期的大,小型玉璧的数量相应减少,并在璧面边缘留出一个宽带。除用阴线琢制细部的轮廓外,透雕装饰也较为常见,许多玉璧玉质晶莹洁白,正反两面均琢制花纹,周缘起棱,上端有透雕的动物纹饰(图2-7)。

图2-7 兽面纹蒲纹玉璧

(东汉,陕西省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汉代以后的玉璧,多仿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形制。尤其是清代后期,玉璧的琢制相对比较粗糙,纹饰也不成章法。

玉璧的最主要用途:第一是用作礼器,《周礼》中介绍玉璧是祭天的礼器;第二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第三是用作佩饰玉,这种玉璧一般较小;第四是作为随葬品。

2. 玉琮

玉琮的基本形制呈外方内圆形,是一种中部有孔的粗管形玉器。玉琮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明、清时期有仿制品。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形状繁多,一般为体形较瘦长、中间穿孔较细的柱形,或体形较扁宽、中间穿孔较粗的镯形。有的横截面为弧边方形,有的横截面为正方形。这时的玉琮圆柱体的外面常做出四块凸起的对称弧面,上有阴刻或浮雕的兽面纹,没有纹饰的地方便自然形成间隔的凹槽,以突出兽面纹饰(图2-8)。

图2-8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商周时期的玉琮,多为平素无纹的外方内圆体,体形有高矮之分,有的在方柱形的四角上又附凸出的四角或琢制蝉纹。战国时期的玉琮,仍保持外方内圆的形状,琮面开始琢制变形的鸟兽纹,构图紧凑,线条流畅。汉代的玉琮很少见,目前所见玉琮基本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明、清时期则出现有仿古的玉琮,多琢制几何纹饰或八卦纹饰。

玉琮在礼器中,是用作祭地的礼器,如“以黄琮礼地”,或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有的则认为玉琮是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器物。

3. 玉圭

玉圭的基本形制呈上端尖锐、底端平齐的长方形玉片(图2-9)。玉圭始见于商代,兴盛于战国以后。商代的玉圭多为平首式,角微圆,形如铲。有的一端有两个对穿的圆孔,两孔之间有一周不太明显的凹槽,腰部琢制出两周凸弦纹,表面有光泽。西周时期的玉圭质地良好,造型规整。春秋时期的玉圭,主要为尖首平底。战国时期的玉圭顶端呈三角形,制作更加规整,多为光素无纹,有的还在近底边中部钻了一小穿孔。汉代的玉圭质量较好,琢制极为精细,多用青玉和碧玉制成。

图2-9 玉圭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汉代以后玉圭少见。明、清时期又开始制作玉圭。明代的玉圭质地良好,琢制精细,有的在圭面上刻有植物纹、谷纹等纹饰,也有的玉圭两面均琢制谷纹。清代的玉圭制作更加精细,多作为皇家的祭祀礼器,玉质较好,形体也较大。

玉圭是重要的礼器,如“六器”中,以“青圭礼东方”。“六瑞”中的“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即用圭的不同尺寸、不同纹饰来体现等级的差别。

4. 玉璋

玉璋的基本形制呈底平上尖的长方形薄片,与玉圭相似,流行于商代至西汉时期。

商代的玉璋,其造型多为一侧有利刃,一侧中部内凹成弧形。有的尖部呈鱼嘴形叉刃,器身两侧较薄,一侧为弧形,另一侧微内曲、中间稍厚。柄与身之间有三组阴刻平行线纹,并有一孔(图2-10)。战国时期的玉璋,其造型为半圭形,下端微弧,制作细腻,磨制光滑。汉代的玉璋,有桃叶形者,一面平整,一面隆起,两端各有一小孔。

图2-10 玉璋

(商,河南省博物院藏)

《周礼》记载有:“以赤璋礼南方”,说明玉璋是重要的礼器。

5. 玉琥

玉琥的基本形制呈圆雕、浮雕和线刻的虎纹玉片饰。主要用于礼器和装饰品,流行于商周时期。

商代的玉琥,俯首卷尾,作三棱半立体浮雕俯卧状,张口,口有一孔,尾下卷,“臣”字形眼,制作较简单(图2-11)。西周的玉琥,多仿商代的样式,但开始注意显示虎身的斑纹,头有双耳,制作较为精致。

图2-11 圆雕玉琥

(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琥是古代的“六器”之一,“以白琥礼西方”。

6. 玉璜

玉璜的基本形制呈弧形,形如半璧。主要用作礼器和装饰品,用于祭祀或佩戴在身上作为装饰(图2-12)。玉璜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流行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唐代。

图2-12 龙纹玉璜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的玉璜制作较简单,琢磨不甚规整,多数表面光素无纹,造型有长条、扇面、半璧、桥形等。商周时期的玉璜,造型多呈三分之一圆周状,玉璜的琢制水平提高,造型规整,琢磨平滑,边角整齐,通常在琢制花纹的部位两边各刻一条阴线,使阴线当中形成一条凸出的阳线。纹饰题材有龙首、鱼等,极为精致。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璜继承了早期玉璜的几何样式,琢制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单线阴刻外,还大量采用了透雕、浮雕及边缘加饰花纹的表现技法。

7. 玉瑗

玉瑗的基本形制呈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圆孔,“好倍肉,谓之瑗”,即孔径与边径之比为2∶1(图2-13)。

图2-13 鸟兽纹玉瑗

(春秋,河南省博物院藏)

玉瑗的主要用途,据说是作为请召的信物,“召人以瑗”,即欲请人来,叫使者持瑗而去。也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据说古代君王上台阶时手持瑗之一边,引导者持另一边。另外,玉瑗还可以作为佩饰,或起到绳带枢纽的作用。

8. 玉环

玉环的基本造型为形同玉璧、玉瑗的圆形板状体。三者的区别在于孔径与边径的比例不同。“肉好若一”就是环,即孔径与边径大小相等(图2-14)。玉环通常可以用作佩戴的饰物。

图2-14 玉环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9. 玉珑

用玉琢成的龙形或龙纹玉器统称为玉珑(图2-15)。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都有无数的传说与神话。

图2-15 龙形玉珑

(西汉,江苏省徐州博物馆藏)

二、仪仗器

玉仪仗器主要是指各种玉制的兵器,如玉戈、玉刀、玉戚、玉钺等。这些玉器的形制多仿青铜器造型,源于实用器。但在原始社会末期和青铜器时代,用玉制成的戈、刀、戚等兵器,多无使用痕迹,据此判断主要是用作仪仗器,也用作礼器。

1. 玉戈

玉戈的基本形制呈扁平体,由内和援两部分组成,援的前锋呈三角形,内呈长方形并琢有一个圆孔(图2-16)。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代。

图2-16 玉戈

(商,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戈,器形相对比较简单,戈的形状宽而短,多数内、援不分,少数则内、援俱全。近尾部有一穿孔,多数为光素无纹。

商代的玉戈,从数量上看有所增多,器体仍为扁平状,援部平直或呈三角形,顶端尖锐,戈面出脊。有的在背部琢有一个圆孔,有的在戈内的底边和援的上部用双勾阴线琢制兽面纹,有的在后端一面琢制铭文。商代以后,玉戈的数量逐渐减少。

2. 玉刀

玉刀的器形如船,用作礼器和兵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刀呈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磨制光滑。有的刀面有三孔或四孔,质地不纯。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七孔玉刀制作精良,长达65cm,宽9.5cm,最厚处0.4cm。刀的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体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并有锋利的刃部,是迄今为止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玉器。因玉刀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故名“七孔玉刀”(图2-17)。

图2-17 七孔玉刀

(夏,河南省偃师文化馆藏)

商代亦有形似砍刀的长条形玉刀。商代以后,玉刀少见。

3. 玉戚

玉戚的基本形制呈方形或长方形薄片状,形似玉钺和玉斧(图2-18),用作兵器和礼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

图2-18 玉戚

(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戚多呈长方形,平背弧刃,两侧各琢有凸出的齿状装饰,接近背端处有上下并列的两圆孔。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戚数量较多,有的为扁平长方梯形,斜顶,侧边平直,刃微弧。有的为狭条形,上部竖列上小下大的二孔;有的是扁薄的长方梯形,平顶,弧刃;有的是扁平狭长梯形,弧顶;也有的呈扁平长方梯形。这些玉戚均无砍劈的痕迹,通体磨光,上部都有穿孔,便于捆扎放置。

商代的玉戚背部接近弧圆,刃部分四段,两侧琢有凸齿,琢制细腻。

4. 玉钺

玉钺的基本形制呈梯形,器形较厚重,刃部通常较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在礼仪中用作权杖,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钺,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器体扁平,顶窄刃宽,刃部较薄,呈弧状,两端有尖,整体呈长方形或“凤”字形,近背部有一个或两个圆孔,磨制精细,光洁闪亮,有刃角无锋口,刃角处无使用痕迹。有的在两面刃部一角,用浅浮雕装饰神人兽面复合纹。

商代由于青铜技术的兴盛,青铜钺大量出现,玉钺逐渐减少。这时玉钺的基本造型为扁长方形,平肩弧刃,有的在器面中部有一个较大的穿孔。如:2003年,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玉钺,长9.6cm,宽8cm。玉料为绿色的青玉,上端局部受沁泛白,中间有圆形穿孔,整体呈梯形,下部略宽,弧形刃不明显(图2-19)。此后,玉钺逐渐消失。

图2-19 玉钺

(商,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三、丧葬器

由于古人受鬼神、宗教思想的影响,加之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人们认为人死之后会升入另一世界,为了使死者灵魂永存,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尸体,使其不致腐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玉石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从战国开始,逐渐形成了丧葬用玉的风俗习惯。根据丧葬玉器所放置的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玉九窍塞

玉九窍塞是指堵塞或遮盖死者身体九窍的一套玉器,包括:眼盖,耳、鼻塞,口琀,肛门塞,生殖器罩。一般制作工艺简单,多用玉片或玉柱按九窍的形状琢制,个别的用旧玉改制。流行于西汉、东汉时期。目的是“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不朽”。

(1)玉眼盖 是指覆盖在死者眼部的玉饰片。多数为长方形,表面微鼓,缘周穿有小孔,一端近中部也有小孔,面无纹饰。始于东周,流行于汉代。

(2)玉瑱 是指堵塞在死者耳部的玉饰件。呈八棱长条形,一端粗,一端细,通体磨光,流行于西汉时期。

(3)玉鼻塞 是指堵塞在死者鼻孔部位的玉饰。形制呈圆锥体,细端弧圆,粗端平齐,通体磨光,流行于汉代。

(4)玉肛门塞 是指堵塞死者肛门的玉饰。形制呈锥台形,通体磨光,流行于汉代。

(5)玉生殖器罩 是指遮盖死者生殖器部位的玉饰件。

(6)玉琀 是指含在死者口中的玉饰,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

新石器时代的玉琀基本不作修饰,器形也不固定,有圆柄形、环璧形、心形等,均用薄玉片或碎玉琢制而成。

商周时期的玉琀,多用玉石磨成菱形作为口琀,也有用佩饰改为口琀的,其中蝉形玉琀较为突出,称作玉蝉。

玉蝉的基本形制是用玉片琢制成蝉的形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两汉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玉蝉造型比较简单,器体呈椭圆形,用凹凸的弧线琢制出眼、翼的轮廓,背面平整,有切割的痕迹,近首端有一对穿孔。商周时期的玉蝉呈扁平体,雕琢出头和双翼,头部有凸起的双眼,嘴部有一孔。战国的玉蝉,开始用阴线琢制出头、腹、双翅等部位。

汉代的玉蝉琢制精致,呈扁平状,中心稍厚、头部双目外凸、器体用数道斜磨阴线分别琢制出头、腹、背及双翼,尾部翼端呈三角尖锋状,结构准确,形象逼真(图2-20)。

图2-20 玉蝉

(西汉,南京博物院藏)

2. 玉握

玉握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春秋至汉代初期,玉握通常是无孔的璜形玉器。

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东汉初年后,玉握定型为一对长柱形玉猪,所以玉猪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基本造型为长圆形的玉石条状,呈伏卧的圆雕猪形,背部滚圆,身体肥硕,腹部平齐,器体用阴线分别琢制出各部位轮廓,头部与尾部各有一小圆孔。琢磨细腻,制作精致,抛光较好(图2-21)。魏、晋、南北朝时期,往往在墓葬中出土有同样形制的玉握,以后逐渐消失。

图2-21 玉猪握

(西汉,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3. 玉衣

玉衣是西汉、东汉皇帝和贵族死后专用的殓服,玉衣又称作玉柙、玉匣。

西汉时始有完整的玉衣。玉衣由数千片小玉片穿缀而成,分为头部、上身、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各部分彼此分离。玉衣制作时,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将玉片分别设计为长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四边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玉片角上有穿孔,以便用金属丝缀连。穿缀玉衣用的金属丝分为:金丝、银丝和铜丝,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东汉时,玉衣的使用有明确的等级规定,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始封的列侯、皇帝的宠妾和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玉衣殓尸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四、佩饰器

玉制的佩饰器种类很多,有头饰、耳饰、项饰、首饰、身饰等几大类。佩饰是玉器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美化人身的重要器物。很多玉佩饰成组出现,又称为玉组佩。

1. 玉玦

玉块是一种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玦,环之不周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就有玦形器出土。春秋时期以前,玉玦多作为耳饰。

早期玉玦的特征是:形状不太规整,中孔略偏一侧,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商代玉玦为扁平圆形,中间有小缺口,并且中孔位置多居中。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双面阴刻蟠龙纹,背脊起扉棱。动物形玦在玦口两侧巧妙利用动物的眼、嘴或尾制成穿孔。春秋时期的玉玦,器身满饰云雷纹、卷云纹、虺龙纹,孔位于玦的正中(图2-22)。

图2-22 虺龙纹玉玦

(春秋,山西省博物院藏)

玉玦除用作耳饰外,还有符节的作用,“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此外,还有早做决断之意,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玉玦的流行时间较长,直至唐代。

2. 玉簪

玉簪是指古人用来束发及连冠于发的一种玉制装饰物。始见于商代,其后历代均有发现,基本形制为长条形,一端尖锐,用于插入发中,另一端较粗,露于发冠之外。粗端常雕刻成动物、花瓣等各种形状。

汉代的玉簪,大小长短不一,以白玉为多见。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玉簪,白玉光洁无瑕,首部透雕凤鸟纹和卷云纹,簪身用阴线雕刻卷云纹,尾部刻有鱼首并有一圆孔(已残),质地细腻,制作精细(图2-23)。

图2-23 玉簪

(西汉,河北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玉簪较多,以白玉发簪最常见,玉簪首的花纹雕刻精细,图案多样,主要有:如意形、如意梅花形、如意鸟纹形、如意镂空花首形、云头形、透雕龙纹形、蝙蝠和鹿首形、透雕花果形、灵芝首形等。其大小各异,形态不一。质地细腻,琢磨光滑。

3. 扳指

扳指是指佩戴于拇指上的玉制装饰品。原为古人拉弓扣弦时,戴在手指上用以扣弦之物,后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成为装饰品,但仍保留了原有的造型。扳指最早出现在商代,为圆筒形,下端前高后低,中间有孔,可套入成人的手指。一面的下端有凹形浅槽,用于扣弓弦,正面用双勾阴线琢制有兽形纹饰,双眉下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细绳系于手腕。

商代以后,扳指渐趋少见。到了清代,扳指又开始大量出现,清代扳指仍呈圆筒形,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以各种浮雕或阴刻图案,图案题材有:花草、龙、蟠螭、人物及吉祥图等。除单层纹饰外,还有多层的图案纹饰,琢制精细,抛光好。

4. 玉镯

玉镯是指佩戴于手腕上的玉制装饰品。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流行于其后历代。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玉镯多为青玉制成,器体内圈略呈椭圆形,外圈呈圆角方形,四边微外弧,面光滑,有一周浅凹槽,周边中部各钻一个圆孔。石器时代晚期的玉镯,器体略呈鼓形,镯身宽扁,内壁较平直光滑,外壁为弧面。通体磨光精细,光洁晶莹。商周时期的玉镯,外壁微凹呈束腰状。器体轻薄,制作精细。春秋时期的玉镯,断面为椭圆形,通体呈绦索状,抛光好。战国以后出土的玉镯较少见。明、清时期传世和出土的玉镯种类、样式很多,有二龙戏珠形、麻花形、双龙首形,白玉素面、青玉素面等,制作细腻,光泽柔和。

5. 玉佩

玉佩是指古人系在衣带上或佩戴在胸前用作装饰的小件器物。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玉佩,有鱼、鸟、蝉、龟等形状,造型简单,多把玉片雕成近似某种动物的形状,再用阴线琢制出轮廓。商周时期,玉佩日趋兴盛,开始在玉佩上雕琢简单的几何形纹饰,并开始出现了龙形佩。战国至汉代各种佩饰数量大增,除动物形玉佩外,人物形玉佩也占一定地位。宋代以后,玉佩极为盛行,题材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人物佩、动物佩、植物花卉佩等。明、清时期,玉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许多佩饰还富有吉祥寓意,琢制技法上大量运用透雕技术,使玉佩显得更加玲珑剔透。

6. 龙形佩

龙形佩是指外观呈龙形的玉佩。流行于商至汉代及明、清时期。

商周时期的龙形佩,龙体较短,龙首较大,顶部有两个短粗的角,张口露齿,二目圆睁。眼睛形状如同向下倾斜的“臣”字,俗称“臣”字眼。龙身有的侧卧,有的卷曲,有的尾部稍卷,龙身上多饰有双勾阴线雕琢的云雷纹、重环纹等纹饰,也有的光素无纹,制作简单。

战国时期的龙形佩,数量大增,制作精美,龙身较细长,蜿蜒曲折,呈近“S”状。龙的造型有的为平卧颔首形;有的为俯首躬身状;有的龙身卷曲,竖颈昂头,龙爪舒伸,尾部翘起呈腾飞状;有的仅雕出龙体前部,眼睛琢成圆圈或椭圆形,而不再用“臣”字眼,龙角琢成近似耳朵的形状,龙身布满谷纹、乳钉连云纹及各种变形花纹。琢制工艺精湛,器形极为精美(图2-24)。

图2-24 龙形佩

(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汉代的龙形佩,龙首逐渐变长,龙嘴亦较长,龙身卷曲,动势极强,龙体不再装饰华丽的纹饰,仅用阴线勾勒出各部位的简单轮廓。

明、清时期的龙形佩,多是透雕作品,雕刻细腻,龙身呈条状,龙首上眼、鼻、口、须,龙身的四肢、四爪或五爪等部位细致入微,龙体上多雕有菱纹、斜方格纹等。但龙的形象、气势均不及汉代生动。

7. 鸡心佩

鸡心佩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玉佩,由商周及战国时期的玉韘(扳指)演变而成。器形为扁平椭圆的片状,中间有一穿孔,孔上部凸起一尖,似心形,因此而得名,造型精巧别致。有的在佩面上饰以对称的龙凤纹、鸟兽纹、卷云纹等(图2-25)。明、清时期出现有仿制的汉代鸡心佩。

图2-25 鸡心佩

(西汉,河北省博物馆藏)

8. 组佩(全佩)

组佩是指成组成套的玉佩饰,由珩、冲、牙等部分组成。珩是全佩的主干部分,所有全佩上各种杂佩都垂在珩下。图2-26是一套有玉璧、玉舞人佩、玉璜和玉觿(xī)组成的玉组佩。

图2-26 玉组佩

(西汉,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珩可由一块玉组成,也可以是两块,它的形制不定,有璜、环、片等。只要在全佩中起主干作用的都称为珩。

冲,全佩下垂的器物中间的一个叫冲。

牙,全佩下垂器物中,两旁两个叫牙,与当中的冲相撞而发出声音。

冲的形制多为方形,牙多为片状,镂空,成双使用。

9. 觿

觿是一种角形器,一般不成对。其可用于解结绳带,类似于现代使用的锥子,后逐渐演化为一种佩饰玉器(图2-27)。《国风·卫风·芄兰》中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这首出自《诗经》的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先秦时代的民间风情,其中“童子佩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俗,所以,在古代“韘年”也指“童年”的意思。

图2-27 玉觿

(西汉,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藏)

10. 朝珠

朝珠是清代君臣上朝或祭祀庆典时佩戴的饰物。由108颗珠子、4颗佛头珠、4串坠角、1颗佛头塔以及背云、计捻等几部分组成。在108颗珠子组成的珠串中,每27颗珠串入1颗有别于其他的大珠,称为“佛头”或“佛头珠”。朝珠选料严格,所用玉材及穿珠所用的丝线及坠角带的色彩均有等级之分。朝珠制作细腻,光泽柔和。

11. 佛珠

佛珠是佛家使用的玉制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始于唐代,明、清时期则较多见。多以黄线、红线贯穿各种质地的珠子组成,每串有108颗珠子、4颗佛头(大珠),1颗佛头塔以及背云、计捻、坠角等饰件,每27颗珠子间有一佛头,首端有佛头及佛头塔两坠,4串计捻,计捻下端饰以不同的小动物及花叶坠,显得非常别致。

12. 玉串饰

玉串饰是指系在胸前用作装饰的玉器。以线贯穿各种形状的玉饰制成。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以后历代均有发现。

江苏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串饰,由2个琮形管、2个冠状佩、23颗圆锥形管、18颗鼓形珠等组成,中间以长方琮形管间隔。由白色软玉制成,光润洁白,制作精良(图2-28)。

图2-28 玉串饰

(江苏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商代玉串饰多由玉、石、玛瑙、水晶、蚌壳等质料的管、珠、环、璜、鱼、鸟形片等组合而成,制作技术精湛,造型优美。西周时期的玉串饰多以大小不同的红玛瑙、白色料珠、绿松石等组成,形状多为圆形、小管形等。琢磨光滑、晶莹可爱,极为别致。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玉串饰,常见以玛瑙、水晶珠贯穿的串饰,造型有扁圆形、鼓形,制作精细,琢磨光滑。明、清时期,手串饰已相当流行,以青金石、蜜蜡、白玉、沉香、珊瑚、水晶等质料制作的居多,均用18颗珠贯穿。穿缀用线有天蓝色、黄色、深红色等。首端佛头和佛头塔用料不同,有珊瑚、翠玉、青金石、碧玺等,多以九珠间隔。都有背云及二坠角。制作精美、磨制光滑,抛光好。

13. 玉环

玉环作为一种佩饰,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延续时间很长。

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整体圆整光洁,内外壁平直,有的环上对钻有小圆孔,孔壁斜直,玉环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制作精良。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环,器形特点是玉环的中部较厚,两侧边缘较薄,由中部至边缘呈斜坡状,环面琢制有云纹、蝌蚪纹或无纹饰。这一时期玉环制作精巧,抛光好。

明、清时期的玉环体形较小,主要是各类耳环,使用的原料有白玉、青玉、翡翠、玛瑙等,纹饰比较复杂。

14. 舞人佩

舞人佩作为一种佩饰,主要流行于战国和汉代。

战国时期的舞人佩为头梳半月形发髻,表情端庄,身着袖舞衣,一袖甩过头顶,一袖垂于腰际,端庄秀丽。

汉代舞人佩,舞蹈者舞姿优美,线条明快。五官用几条短阴线勾画。裙袖加长,裙长拖地。长袖翻飞飘舞,上身略向后仰,舞步轻盈,琢制得栩栩如生,饰物上下各有一圆孔,用以系挂在胸前。图2-29是一对汉代的舞人佩,均高4.6cm,宽2.5cm。器物中两名舞者面部正视,舞姿相反,身着交领长裙,袖长曳地,丝带束腰,呈“翘袖折腰”之舞姿,舞者头颈和腰身微微扭曲,甩动手臂带动长袖,将长袖横向掠过头顶,在空中形成一道飞虹,又轻落于肩部,另一臂轻抚于腰间,长袖飘逸,身侧裙摆拖地,呈三角形,舞人翩然起舞,优美雅致,极具动感。

图2-29 白玉舞人佩

(西汉,河南省博物院藏)

15. 花鸟形佩

花鸟形佩作为一种佩饰,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明、清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花鸟形佩,多为半月形,上部做成云朵状。

隋唐时期的花鸟形佩,仍沿用原有形状,同时出现了做成小花瓣形的佩饰。有的采用透雕镂空制法,制作精巧。

明、清时期的花鸟形佩,数量较多,形状有方有圆,题材有梅、桃、松、鹤、喜鹊等,其中许多赋予吉祥寓意。

16. 牌形佩

牌形佩作为一种佩饰,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形状多为长方形。

明代的牌形佩,器体较小,多采用浮雕和镂雕的技法制作,四周边框较窄,纹饰题材有动物、人物、山水及诗文词句等。

清代的牌形佩,器形加大,一般呈椭圆形或方形,四周边框较宽,器物表面光滑明亮,琢磨精细,造型多样,纹饰题材除继承明代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剧小说故事画面。清代晚期的牌形佩,通常制作相对粗糙。

五、玉制工具

玉制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但随着铁制工具和铜制工具的出现,这类玉器制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玉制工具并非是真正的实用工具,主要是用作表示权力的仪仗器。

1. 玉斧

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图2-30)。斧身为长方形,上部有圆銎(qióng)或长方形銎用以安装木把,直刃或弧形刃。商代有在銎的一侧做环状耳的玉斧,也有的在玉斧上雕有精致的花纹。

图2-30 玉斧

(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

2. 玉锛

玉锛出现在东周时期以前的墓葬和遗址中,甚至在许多传世古玉器中时有所见,其形制总体看来颇似斧和凿,但较斧厚、长,而较玉凿扁、宽,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一面磨成刃。其始创期可上推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夏商和西周还时有出现,至春秋以后消失(图2-31)。商周时期锛为长方形,上部略宽,有长方形銎用以插木把,下部略窄,平刃。有的在銎的一侧制有单耳。春秋时期有扁方体锛,銎体高出器身,銎下有两肩,刃部较肩部宽大,刃呈弧形。

图2-31 玉锛

(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博物馆藏)

3. 玉凿

玉凿是一种主要用于凿孔和挖槽的工具,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使用时将凿置于加工部位,而后用锤敲击。凿身细长,上部稍宽,有长方形或方形直銎;下部略窄,有平刃、弧式刃和尖刃等不同式样。

4. 玉镞

玉镞是用弓弩射发的箭头,前端有尖头,两侧有张开的两翼,中有凸的棱,后有安装木制箭杆部分的铤,流行于商代至汉代。

春秋中期后出现了刃部为三角形的镞,这种镞无双翼,脊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条窄而锋利的刃。汉代还有一种平头镞,前锋无锋,呈圆棍状,不是实用品。

六、实用器

实用器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出现在商代,如玉簋(guǐ)。到了封建社会,玉制器皿逐渐增多,主要是一些酒器和水器。如爵、觚、杯、耳杯(羽觞)、尊、卣、彝、觥、盘、洗、鉴、簋等。

1. 玉簋

玉簋是仿青铜簋制造的一种玉制容器和工艺品。这种玉制容器主要出现于商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两件玉簋,一件为碧玉簋;另一件是青白玉兽面纹簋(图2-32),高11cm,口径17cm,壁厚0.6cm。圆形,撇口,下腹部渐鼓,圈足,簋体外侧的口沿下饰有三角几何纹,腹上部饰有三级兽面纹,兽眼为“臣”字眼,大鼻,巨眉;腹下部饰菱形和三角形组合的几何图案,圈足饰云纹和目纹,均以阴线雕刻。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商代以后少见。

图2-32 青白玉兽面纹簋

(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2. 玉杯

玉杯是一种饮酒器。用玉石制杯,约始于西汉时期。

1983年,广东省广州西汉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的青玉角形杯(图2-33)。器口呈椭圆形,器壁较薄,器身腹部琢制浮起的勾连云纹,器底则是纤细婉转又巧妙自然的绳索式浮雕纹饰,缠绕于杯身下部。纹饰的琢制采用浮雕和线刻结合的琢制技法。制作精美,抛光好。

图2-33 青玉角形杯

(西汉,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隋代的金口玉杯光素无纹,质地温润,色泽晶莹,制作精细。陕西唐墓出土白玉八瓣花形杯,用整块白玉制成,杯身面无纹饰,壁有凹下的八曲,使杯口呈荷花形状。选料较好,琢磨精致。

明、清时期的玉杯,式样繁多,形态各异,如白玉松树人物杯、五花形杯、爵杯、双童耳杯、环把杯、青玉花鸟纹海棠式高足杯等,但胎质较厚,制作有精有劣。

3. 玉觚(gū)

觚是一种酒器和礼器。在古老灿烂的中国酒文化中,饮酒的容器也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所有的酒容器中,觚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觚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饮酒器,通常也被用作礼器,古时重要的“乡饮酒”礼,所操酒器即是觚,在当时只有身份高贵的贵族或长老才能使用此器。玉制花觚始见于明代,常与香炉等物置于案头使用,觚内可插如意、小戟等器物,以作博古陈设之用。清代则有较多的仿古玉觚(图2-34)。

图2-34 仿古出戟斜方觚

(清,故宫博物院藏)

4. 玉尊

玉尊是一种大中型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以后偶有所见。尊与彝本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后开始专指这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商代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式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式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觚而体较粗,商代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面多饰有凸起的扉棱,雕琢着繁缛、厚实的蕉叶、云雷纹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期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形、方形尊和觚式尊的气势。清代乾隆年间琢制有较多的仿古玉尊(图2-35)。

图2-35 双龙尊

(清,故宫博物院藏)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牺尊。将尊琢成牛、羊、虎、象、豚、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5. 玉卣(yǒu)

卣,通常用青铜制作而成,是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祀时盛放一种香草泡过的酒。其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已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猫头鹰、虎等造型。提梁卣的器身与尊一样,往往饰有繁缛的云雷纹和各种兽面纹、动物纹,并将装提梁的系做成各种动物头像,与厚重的器物造型相呼应,显得雄浑而庄重(图2-36)。

图2-36 青玉兽面纹卣

(南宋,安徽省博物馆藏)

6. 玉耳杯

古代的耳杯主要是用作饮酒和盛食物的器皿。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底部分别绘有“君幸酒”“君幸食”的铭文,意为请君饮酒、请君进食之意。耳杯亦称“羽觞(shāng)”。耳杯通常仿照漆器制成,流行于战国汉晋时期,由青铜器逐渐演变而来。器形为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向外平伸的半圆形耳。2015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就出土有玉耳杯(图2-37)。

图2-37 玉耳杯

(西汉,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出土)

7. 玉觥(gōng)

玉觥是一种玉制的酒器(酒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有流和把手,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也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尾为把手,四腿作足(图2-38)。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

图2-38 兽面蕉叶觥

(清,故宫博物院藏)

8. 玉匜

玉匜为水器,流行于西周至汉代,用于盥洗时往手上倒水。匜身为椭圆形,前有注水的流,后有端持的把手,下有足。西周和春秋早、中期多为四足,兽首形把手。春秋中期后出现圈足,并有一些将流做成兽头形。春秋晚期以后,足逐渐消失,变为平底。明、清时期的玉匜,则是仿前朝青铜器造型琢制而成的(图2-39)。

图2-39 兽面纹匜

(清,故宫博物院藏)

9. 玉洗

玉洗是一种文房用具,书写绘画时用以贮水和洗笔。流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图2-40)。多取花、叶、果实的形状加以变化,创造出造型独特而优美的作品。

图2-40 蟠螭柄玉洗

(宋,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玉洗除花、叶、瓜果为常见的题材外,还搭配有鸟、兽和昆虫。常见有荷叶形、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花叶形、葫芦形等各种造型。

清代玉洗除自然事物外,往往添加许多人文喻义,如花、鸟搭配有富贵、吉祥之意。蟠桃、蝙蝠则象征福寿双全等。

10. 玉爵

爵是一种酒器与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爵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

商代早期爵的流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二柱或一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纹、云雷纹、蕉叶纹等精美的纹饰,把手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其盖被琢成兽首形。

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琢制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做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缛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爵作为礼器,出土时多与觚、觯、角等酒器组合。

11. 玉斝(jiǎ)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盛行于商至西周早期。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体侧有把手,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状,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裆袋状几种,把手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有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各种形状。

商代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缛,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装饰,有的以云雷纹作地,其上饰有第二乃至第三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七、陈设器

陈设器作为摆设、观赏的玉制品,通常器形较大。以清代琢制的陈设类玉器最为著名,也包括商周时期的一些无穿孔的小件圆雕玉器。根据器物的类型,可分为:玉人、玉屏风、玉山子、玉制瑞兽、玉熏炉、玉花插等。

1. 玉人

玉人是指以人物为造型的玉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历代均有发现。

石器时代玉人的基本造型为小型片状,多为人面造型。这时玉人的特点为头大身小,方脸,长眼细眉,蒜头鼻,大嘴巴,两耳较大,耳垂各有一穿孔。其制作简单、粗糙,多采用平面雕刻技法制作(图2-41、图2-42)。

图2-41 玉人

(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2-42 玉人

(凌家滩文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的玉人常见的有圆雕跪坐或蹲踞状双手扶膝等造型,脸型较长,眉毛细长呈弯月形,眼睛形状似汉字中的“臣”字,俗称“臣”字眼,小口大鼻,不雕两耳。衣冠和发式均精雕细刻,人身及人面上所雕线条多采用双勾阴线技法。

西周的玉人多为立形,眼睛仍为“臣”字眼,小嘴凸鼻,眉毛略粗,耳有穿孔,有的通身有数道阴线刻纹,用以表示衣、领、腰带和裙等部位的轮廓(图2-43)。雕刻技术逐渐改变了简单古拙的遗风。

图2-43 玉立人

(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时期的玉人造型为椭圆形,圆雕或偏体正面像,头戴冠帽或头梳双髻,五官仍保留商周时的特点,双耳佩环。面部、衣纹等均以阴线雕刻,所刻线条流畅(图2-44)。

图2-44 玉跪人

(春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从战国开始有玉舞人,其形象造型为扁平状玉片,上下有穿孔,舞女甩袖作舞蹈状,身材比例匀称,脸为长方形,眉毛细长,小口小鼻,“臣”字眼消失。玉人琢制细腻,形态优美,衣纹繁简有序,线条流畅。雕琢技法多用单阴线、短阴线或云纹来表现。

汉代的玉人,仍保留了战国时期的特点,除舞女外,也有男性形象出现,唐代开始出现胡人形象,多被雕琢在玉带板上。玉人形象有坐有跪,发型卷曲,深目高鼻,神态自然,线条清晰,制作精巧。多采用浅浮雕加饰阴线技法琢制而成,技法熟练。

宋、元代以后,玉人造型逐渐增多,常以顽皮、可爱的儿童为主要形象做成立体圆雕。宋代儿童形象五官紧凑,小鼻小眼。明代儿童形象前额宽阔,后脑勺明显突出。儿童多肌体丰满,圆头圆脑,天真可爱。

明、清时期除流行儿童造型外,一些玉佛像、玉观音、玉罗汉也常有出现。清代的许多玉山子上都有人物形象,人物虽小但雕琢精细,形象逼真。

2. 玉屏风

玉屏风始见于东汉,盛行于清代,是一种雕琢有多种精美图案的长方形、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玉制薄片,插放于按器物尺寸制作的木座或玉石座上。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的玉屏风于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出土(图2-45),黄色,杂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屏板两端有长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圆孔。两侧支架上下各有一长方形卯孔。支架形似双璧相连状,每璧皆透雕一龙缠绕于正中的卯孔。两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层屏板正中雕琢盘膝端坐的东王公形象,其下及左右饰有跪姿女子、凤、麒麟、瑞兽等羽化动物的形象;下层玉屏板比上层略小,正中镂空雕琢同样盘膝端坐的西王母形象(与东王公均为东汉时神话传说中的典型形象),其头部两侧饰日、月纹,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饰龟、蛇、熊等。所有雕刻的人与兽皆透雕加饰阴刻线。全屏雕饰神话故事,与汉画像艺术题材相似,将天上人间、人物鸟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受时空环境的制约,手法颇为自由,堪为鬼斧神工的玉雕杰作。

图2-45 玉屏风

(东汉,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3. 玉山子

玉山子是清代流行的一种圆雕陈设玉器,盛行于清代乾隆时期,多是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如“大禹治水”“秋山行旅”“南山积翠”“会昌九老”等。清乾隆时期琢制的松鹤老人玉山子(图2-46),长23.3cm,宽11cm,高23cm,玉质为青玉,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体呈三角形;通体巧雕亭台、楼阁、长阶;长老身穿长袍,手持拐杖,闲谈聊天;山间树木郁郁葱葱,树荫下立一鹤;背面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和“比德”“朗润”二印。

图2-46 松鹤老人玉山子

(清,故宫博物院藏)

4. 玉制瑞兽

(1)玉鹿 始见于商代,流行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早期玉鹿为片状佩饰,制作简单。唐代出现圆雕的玉鹿,鹿的体态丰满,头顶琢制有蘑菇状或灵芝状角,鹿身光素无纹。宋代玉鹿多作鹿卧姿态,鹿抬头前视,双耳贴于角下,通体光素无纹,器表温润柔和,发出油脂光泽。明、清时期,盛行吉祥图案纹饰,鹿谐音“禄”,因此,玉鹿大量出现,常见卧鹿身上附饰蝙蝠的造型,寓意“福禄双全”“福禄常在”。

(2)玉羊 古人以羊喻吉祥,因之多种艺术品常以羊为题材。圆雕的玉羊,始见于汉代,以后历代均有制作。汉代玉羊丰满圆润,神态安详,多作静卧平视状,眼睛微凸,头顶双角卷曲,用阴线雕刻出轮廓,同时琢制有细密短小的细阴线象征皮毛。卧羊底部四肢间隔,常见有“三阳(羊)开泰”玉佩饰和圆雕玉羊等,制作较细腻,磨制光滑。

(3)玉马 始见于商代,商代玉马多用小型玉片雕琢,造型古拙而呆滞。汉代始出现高头大马,有卧、有跃,有的在狂奔,马身劲健,马口微张,似在嘶鸣,两耳竖立,两眼前视,鼻部隆起,四肢粗壮有力。有的马身微向后倾,似随时准备奔驰而去,奔马的身侧用阴线刻出双翼,在底座上雕出朵朵云纹支撑奔马的足和马尾,似马生出双翼,奔踏于云间,即“天马行空”的造型,琢制精细。唐代的玉马头部造型具有汉代遗风,但身躯丰满,腿细臀圆,从整体上看不如汉马雄健,一般作曲颈低首状,双耳前倾,加三角形眼眶,鬃毛纤细。

(4)玉象 最早见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形神兼备,极具生气。其头部有上翘又向下内卷或向下垂直内存的长鼻,大耳,巨口,身躯肥大,身上和足上饰有双勾阴线纹。唐代的玉象丰满圆润,琢制技法娴熟。明、清时期有“太平有象”之说,玉象又始得大量出现,用白玉、青玉、碧玉各种材料琢制而成,多为大耳、小眼、卷鼻、长牙,四肢粗壮,雕刻细腻。玉象的形象有抬头向前、回首后视等姿态,神气活现,惟妙惟肖。

(5)玉兔 始见于商、周时期,器形呈扁平片状,两面雕刻。玉兔琢制成抿耳大目,圆眼或近似方形眼,似受惊欲跃姿势,四肢较粗,有的胸前有一孔,也有头尾三孔的,制作简单,仅勾勒琢制出动物体态及轮廓。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玉兔为圆雕,挺胸昂首,双目前视,四肢弯曲作伏卧状,腹部有一穿孔。制作精细,磨制较光滑。之后少见。

(6)玉熊 1972年,于陕西省咸阳市新庄汉元帝渭陵西北汉代遗址出土。长8cm,高4.8cm,用圆雕技法琢制而成,把熊的肥胖笨拙、四足交错漫步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眼睛虽小但很有神,双唇紧闭,肋边腿侧雕刻出鬃毛,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7)玉辟邪 辟邪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一种可以祛辟灾难的神兽,又称天鹿、麒麟等,始见于西汉,流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西汉辟邪为圆雕,头生一角,身有双翅。有的匍匐趴卧,有的蹲踞于地,也有的足短身矮,兽头高昂,双目直视,张口露齿,面目凶恶,前肢琢制成丰满的双翅,极有气势。东汉至魏晋时期,辟邪身体的动势更大,头部高昂,腹部下垂,臂部丰满上翘,身上多饰以阴线刻的圆圈纹、鱼鳞纹等。唐宋以后,辟邪的线条较圆润光滑,身体各个细部均雕琢得精致细腻,失去了汉代雄浑博大的气势。

5. 玉熏炉

玉熏炉是清代王公贵族使用的熏香用具,亦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玉制工艺品。多用整块白玉、青玉或碧玉琢制而成,炉身为圆形,形状似碗或仿青铜簋样式,上有炉盖,两侧附耳,有的底部有底托。炉身和炉盖有细碎的镂孔及各种镂雕花纹。花纹题材有莲花、牡丹、如意云头、八宝等各种吉祥纹饰。制作精细,琢磨细腻,是清代玉器中艺术品位较高的一类玉器。

6. 玉花插

玉花插为清代插花用器,用途相当于花瓶。通常琢制成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形状。常见的造型有:双鱼、白菜、梅花、玉兰、灵芝、兰花等。质地有玉石、玛瑙、水晶等,色调清新高雅,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八、杂器

不能归入上述几大类的玉雕器物统称为杂器。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玉带钩

玉带钩是用来钩系腰带束腰的钩子,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

玉带钩形状多呈琵琶形、长条形,由钩首、钩体和钩钮三个部分组成,既是实用品,又可作装饰品(图2-47)。到了明、清时期玉带钩数量明显增多,制作带钩的选料也十分严格,琢制更加光润细致,造型多为条形,钩首部分逐渐加大,钩面的纹饰多用高浮雕手法制作。

图2-47 龙首玉带钩

(战国,河南省新郑市博物馆藏)

2. 玉带板

玉带板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玉带的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时期,一直沿用至明代(图2-48)。

图2-48 龙纹玉带板

(明,江西省博物馆藏)

3. 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为玉剑饰,而饰有玉饰的剑则称为玉具剑。玉具剑上的玉器装饰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zhì)、玉剑珌等器物组成(图2-49、图2-50)。

图2-49 玉具剑示意图

图2-50 青玉螭纹玉具剑

(汉)

(1)玉剑首 玉具剑柄端所镶嵌的玉饰。流行于春秋至秦汉时期。

(2)玉剑格 金属剑柄和剑身之间的玉质装饰物。流行于春秋至秦汉时期。

(3)玉剑璏 剑鞘上的玉质装饰物。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4)玉剑珌 装饰在剑鞘末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4. 鼻烟壶

鼻烟壶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鼻烟壶造型多为扁圆形、长方形或长圆状小瓶,口小腹大,口部多配置用高档材料制作的半圆形壶盖,有的壶内附有细柄小勺用以挖出鼻烟。由于吸闻鼻烟在王公贵族中十分流行,鼻烟壶的制作也日趋精巧,成为一种流行的工艺品,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图2-51)。

图2-51 鼻烟壶

(清)

鼻烟壶取材广泛,有玉石、玛瑙、水晶、翡翠、琥珀,也有陶瓷、玻璃、金银、象牙等质料。图案纹饰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除一般雕刻方法外,还有依照原料固有的不同色彩稍加雕琢而成花纹的巧作技法,有的则把图案用毛笔画在壶内壁上成为内画鼻烟壶,还有的在单一颜色的原材料上套上几层不同的颜色,再加以雕刻使之成为多彩多姿的套料鼻烟壶等。图案题材多样,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

5. 玉如意

玉如意是清代流行的一种含有吉祥寓意的馈赠和装饰玉器。寓意“如人心意”,是一种柄细长,上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玉器。玉如意的柄细长,略有弧度,如意头向上曲起,多做成如意云头、灵芝状。如意上常雕刻凤凰、鸳鸯、蝙蝠、大象、牡丹、月季等清代流行的吉祥纹饰。装饰技法有浮雕、镂雕、镶嵌等(图2-52)。

图2-52 玉如意

(清)

6. 玉璇玑

玉璇玑外形似长了牙的璧,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飞翘的牙,间距相等,有的其间雕刻扉棱一样的小齿。“璇玑”二字源自《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关于玉璇玑的用途,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玉璇玑是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形制为璧形,外廓周围有向外顺向凸出尖角状的玉器;有的则认为玉璇玑不是用于观测天象的实用器,而是作为太阳的象征,是远古先民太阳崇拜的遗迹(图2-53)。因此,玉璇玑的真正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图2-53 玉璇玑

(商,故宫博物院藏)

7. 玉刚卯

刚卯、司南佩、翁仲是古人认为最避邪的三件宝贝。

玉刚卯为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雕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cm,宽约1cm。四面刻有32字铭文:“正月刚卯,灵殳(shū)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役刚痹,莫我敢当。”据说,雕琢玉刚卯须看时辰,应在新年正月卯日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指的是器物之形;“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是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妖魔鬼怪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说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了,违者即被烧死;“庶役刚痹,莫我敢当”是说老百姓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而被统统挡住(图2-54)。

图2-54 玉刚卯

(汉,故宫博物院藏)

玉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系后人伪刻。

8. 玉翁仲

翁仲原是人名,姓阮,名翁仲,安南人。相传秦始皇时来到中国,秦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派他守卫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铜铸了他的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形象,守护坟墓,所谓“冢间石人曰翁仲”。后来成为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

翁仲既有神力守护宫门坟墓,自然也可以随身佩带,驱除邪魔,于是便有了作为佩饰的玉翁仲。玉翁仲造型简单,穿孔方法或从头至足通心穿,或从头至胸腹间分穿两洞(图2-55)。

图2-55 玉翁仲

(汉,故宫博物院藏)

9. 玉司南佩

玉司南佩是汉代辟邪玉器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的形状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器物光素无纹。在中间凹槽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供穿系佩挂。

司南是古代用于识别方向的一种仪器,它的功能类似于指南针。形状是底盘为八卦图纹圆盘,盘中央放一只倒“S”形的勺形器,转动勺形器,当它停止时,勺形器所指的方向即为南北方向。后用玉石琢制成司南的形状,佩挂在身上,以示避邪天地四方的妖魔鬼怪,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图2-56)。

图2-56 玉司南佩

(汉,故宫博物院藏) p5W30kCdTI1n1tnpTXsz8zfPiz6+jLKGshfJVPHOhj7zVMHAXtF+LQltcKhc+n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