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审梦的艺术

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做梦;另一个是把所做之梦变成现实。

记得在13年前,我还在读研究生,那个时候,我身边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读书,一本接一本,而我则是在拼命地读书,常常会将一本好书反复地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我反复看了四遍,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自那时起,我就知道,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梦。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见到弗洛伊德,我问他:“为何把《梦的解析》这本书写得那么难,让人看了好几遍仍然看不懂?”他笑了笑,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写这本书并没有想让大多数人都看懂!”然后他就消失了,我本来还有许多话要说,可惜没有来得及说出来,当时在梦中,我就在暗暗地想,我要是能写一本可以让大多数人看得懂的释梦著作,那该多好呀!十多年之后,我把这个梦变成了现实。

两年前,我在北京印刷厂刚刚拿到第一本《释梦:认识未知的自己》时,心情非常激动,当时,我就想到了13年前做过的梦。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我睡得很晚,而且还做了一个梦:我和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一起坐在茶桌旁对话,我们谈了很久,具体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只是感觉,他所有的问话,我都能对答如流。正在我得意时,他突然又问了一个问题:“我的叫解梦,弗洛伊德的叫释梦,你的叫什么?”我一时语塞,无法立即作答,只见他立即起身拂袖而去,梦中我一着急,就醒了。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两个字:审梦。当时,我也没多想,只觉得“审梦”这两个字挺熟悉的,它是源自于我书中的内容。但是,大约1个月后,当有读者寻问我关于审梦这一提法的感想及打算时,我才如梦方醒。我知道,是时候该围绕“审梦”写点东西了。

梦的分析工作从来都是一项解释与分析同时并存、回忆和思考彼此交织、技术与艺术相互交融的难度高、强度大的纯脑力活动。我认为可以将梦的分析工作分为三个层次:解梦、释梦和审梦。

第一个层次是解梦,解梦就是根据梦境的描述,结合梦者的个人情况,直接由心理释梦师为梦者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以化解梦者心中的困惑。《周公解梦》大概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解梦是梦的分析的初级阶段,其准确率不是很高,对梦者的启发较小,但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加之比较容易学习,所以在人群中比较流行。

释梦是梦的分析的第二个层次。释梦的操作比较复杂,释梦师需要掌握梦者的个人情况以及做梦前后发生的相关事件,并与梦者进行深度的讨论与分析,在引导梦者积极参与梦的分析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对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性的阐释,以便促使梦者快速领悟。弗洛伊德所倡导的梦的分析工作就类似于此种方式,我们通常将类似弗洛伊德分析梦的方式称为释梦。

我认为,审梦应该属于梦的分析工作的第三个层次,应该属于最高层次了。审梦对释梦师的要求比较高,在梦的分析工作中,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释梦师才能自如地使用审梦技术,审梦工作常常要求释梦师通过对梦境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系统提问,引导梦者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审视梦境,梦者被提问扰动之后,会自发地对其所思所想进行信息重组和二次认知,最终促成梦者对梦境的自我领悟。由于审梦的工作方式兼具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个学派的共同优长,所以,既可以有效地防止释梦师在梦的分析过程中发生投射现象,保持分析工作的相对客观和中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审梦工作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毋庸置疑,本书重点讲述审梦技术的理论基础、实战应用以及我在应用审梦技术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采用案例加理论的方式来布局谋篇,以人们在探索心灵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线,从自我认识、情结消融、子人格辨识、心理冲突整合、促进心灵成长等方面入手,以真实鲜活的梦境分析过程来呈现审梦的技术要领和精妙所在,对心理咨询师和释梦爱好者学习掌握审梦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能从审梦过程中洞见梦者内心由痛苦挣扎、压抑隔离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心灵成长的全过程,对一直追求通过梦境探索来完成自我分析和心灵成长的人来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书中所有引用的梦例均已征得梦者本人同意,在此向他(她)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为了保护梦者的隐私,我将梦者的真名和网名统统隐去,采用我重新命名的昵称来替代,如有重名现象,纯属意外巧合。另外,对梦例中所涉及的人物、地点、敏感情节也进行了相应的脱密处理,若有相似梦境,切勿对号入座,特此说明,敬请理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家人、老师、读者、网友以及各位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尤其感谢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晓驷教授,他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帮助我撰写序言,给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陕西省人民医院精神科张天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贾晓明教授、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赵小明师兄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倾情推荐,让我在精神上倍受鼓舞;感谢广大读者和网友们,你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厚爱,为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最后,还要特别感谢郭静、王艳、石文玉、侯黎、郑雄宙、孟燕、杨银瀑、高燕八位老师,她们牺牲了许多个人宝贵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认真地校对书稿,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许多努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由于个人水平和时间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对于书中的相关理论或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妥之处,愿与各位读者再行商榷。

最后,祝大家读有所获,学有所成!

王邈
2018年7月12日于古城西安 ziDlo0tyqiDxtqgzQZOya+3qKt42h2whMcqzJWT6KtM+/J1fWMXqEQobeZJnID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