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管理理论的广泛流传,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古典管理理论过分地强调科学性和精密性,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物,激起了劳方的强烈不满,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于是,一些学者开始从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方面出发,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一些问题,行为科学由此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美国学者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始的。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由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参加的跨学科的科学会议。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词。于是,行为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
一、行为科学早期理论——人际关系学说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是美国管理学家,行为科学的奠基人,分别于1933年和1945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两部名著,并在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1924~1932年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共同主持了一项研究活动,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被后人们称为霍桑试验。霍桑工厂当时拥有25000名职工,并且以女工为主,主要生产电话机和电气设备,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1.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从25000名职工中找出12名女工,将她们6人一组分为2组,一组为“控制组”,其照明条件始终不变;另一组叫“试验组”,其照明等生产物质条件经常改变。试验结果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两组女工的产品产量都呈增长趋势。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2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研究人员由此确认,工作环境和条件没有构成激励的主要原因,巨大的动力来自参与者参加了试验活动的社会满足感。
2.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通过对材料供应、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工资、管理作风等条件的变化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不管是否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均不会影响产量增加;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不能解除或减轻疲劳;也不能减少工作的单调性。最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
3.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2年多的时间,研究人员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访问和交谈,了解他们对公司领导和各方面情况的意见和态度。访问开始采用的方式是调查人员提问,工人回答,但效果很差,一些人不敢说,另一些人对问题不感兴趣,不愿说,后来改为让工人主动,允许她们随便发表意见,调查人员只是倾听,这样谈话就踊跃了。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于关心自己的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效率。所以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能够重视人的因素,这样才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职工士气。
4.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这次试验选了14名工人,其中9名绕线工,每3人一组分为3组,每组再配1名焊接工,然后有2人为检验工。试验开始后研究人员发现,各组的产量都达不到管理当局的要求,但也不是差距很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工人担心工资率下降,或定额上涨。
研究者认为,这个非正式的产量定额是靠小团体的压力维持的,工人们都不愿意被小团体所抛弃,因此都自觉维持着非正式的定额。
霍桑试验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
①职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决定产出的唯一因素,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积极性的影响。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与上级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②企业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们以其特有的感情倾向和精神导向,左右着成员们的行为,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
③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如职工家庭、社会生活、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这三点结论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重视人的行为。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影响行为的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目标。
行为科学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理论;与管理有关的“人性”理论;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如图2-2所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的排列次序如下。
图2-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础,它表现为人的衣、食、住、行及医疗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身体、工作及生活都要有保障,如不被人侵犯、不会失业及老年生活有所依靠等。
(3)社交需要。社会交往的满足,是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并得到同伴的认可,是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需要。指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才干给予承认,并得到较高的评价,在同事中有较高的声誉。
(5)自我实现需要。表现为一种事业心,一种自己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后的对成就的满足感。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的一种研究需要对行为积极性影响的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保健因素满足了,会消除不满。
激励因素具备时,可产生激励作用。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的概念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X”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Y”理论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可使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工人。
X理论:设定人的本性是坏的,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厌恶工作,逃避责任,因此,在管理中要执行严格的强制、监督、指挥以及惩罚等措施。
Y理论:
①员工视工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②员工有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达到企业目标;
③员工愿意承担责任;
④员工有自律及自觉性;
⑤员工有发展自我的潜能。
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