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李嘉图的等价理论

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从而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让人们开始对危机之前,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萧条而采取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在那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中,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大量举债的方式,提高国家开支,促进投资和消费。但最后并没有解决经济萧条的局面,反而是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

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就政府举债融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在这场争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Rich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处于核心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4年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在该文中,巴罗运用生命周期假说和跨时模型,用数理方法推理发现,赤字融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政府支出既定的情况下,举债和征税的经济效应是一样的。1976年,美国另一名经济学家布坎南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该定理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巴罗的上述思想源自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大师大卫·李嘉图。李嘉图在自己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国家为筹划战争费用或政府一般支出而征课的税,都是从该国的生产性劳动中取得的。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是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之中。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 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 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 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 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 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开支的是那 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 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一次征收 2000万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课征 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李嘉图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1)在政府为战争筹资的情况下,征收2000万英镑一次总付税与发行2000万英镑的公债,都会让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英镑;(2)在发行公债的情况下,政府每年付息不会使一国的财富发生增减变化;(3)无论是征税还是举债都会使一国净损失2000万英镑,减少居民的消费支出。这也说明了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国债不是净财富。不管是通过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融资,还是通过征税的方式为政府支出融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就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 家庭和个人会将国债发行带来的减税完全转化为储蓄,这样,家庭和个人增加的储蓄会抵消掉减少的政府储蓄,而国民经济的总储蓄并没有因为政府是举债还是征税而变化,利率也就不可能随之变化。从本质上看,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定理,也可以说就是财政赤字中性论。

从上面李嘉图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成立,必须满足许多条件,其中包括了: (1)无论是税收还是公债融资,初始期的政府支出是不变的;(2)初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税收收入来偿还;(3)资本市场是完全的,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4)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流量预期是确定的;(5)个人作为现代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6)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7)所有税收都是一次总付税。

李嘉图等价观点的逻辑基础就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能完全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唯一改变的只是税收的时间安排。

当巴罗复活“李嘉图等价定理”并第一次使用时,在经济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其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发行公债是否使社会净财富增加。从微观角度讲,如果政府举债融资扩大开支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债券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了,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就会产出扩张效应。而巴罗认为,社会净财富不会因为发行公债而增加。在既定的财政支出条件下,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相对数量变化对总需求、利率和资本形成都没有影响,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这也就意味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通过这一定理,证明了公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是无效的。巴罗复活这一定理,主要就是想以此来反驳20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关于发行公债、扩大财政赤字、调节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与政策主张。金融危机也已经证明了巴罗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正确性。凯恩斯主义者必须解释为什么国家债务的增加没能使这些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却引发了对财富、产出、就业的巨大破发,引发了债务危机。这与凯恩斯认为的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出现的情况相反。

由于李嘉图等价理论成立需要许多前提条件,而有些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难以得到满足,所以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比如托宾和曼昆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是否与现实经济生活相符进行了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了李嘉图的等价定理存在财政虚幻,不成立。后来,有些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对消费的影响,特别是达拉马格斯和里奇曼利用协整方法,对李嘉图定价定理进行了经验检验,结论也是李嘉图的等价定理难以成立。

尽管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还存在争议,但是该定理给人们在分析国债时带来了新的分析思路。正是由于不管哪种定理或理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政府在筹措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时,才需要依据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各国实际能力,灵活选择正确的财政政策。 b59ByxyDaZHUHPPxakdCQewGUhkMxUDDfnxvsySfjEIKW7mofvxKG1y3lZE8sU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