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力偿还共84亿美元的债务,濒临破产。受此利空消息影响,当日美国三大股指暴跌幅度均超过2%,引发股市“黑色星期二”。进入2008年9月以后,美国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纷纷出现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危机,濒临破产边缘,冰岛甚至宣布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破产,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俄罗斯援助。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揭开了此次金融大瘟疫的序幕。连带影响,9月15日欧美各国股市开盘即大幅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暴跌4.71%,为“9·11”事件后股市重开以来当日最大跌幅。全球股市也进一步下挫。随着金融震荡的加剧,最终演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全球金融市场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不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纷纷破产或重组。然而,这场猛烈的金融风暴不仅波及金融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转移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也遭遇严重打击。世界经济开始下滑,陷入低迷状态。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阻止本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欧洲央行、瑞士央行、日本央行、中国央行等纷纷降息,试图通过降息来拉动经济的复苏。各国政府更是动用大手笔,纷纷出资来为陷入这次危机中的本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买单,即用政府的债务救助金融机构,以避免本国金融业的垮台,而进一步影响本国经济。同时,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各国和各区域经济体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举的方法,大举借债,拉动投资,刺激消费,使公共债务屡创新高。到2009年年底,全球不少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债务风暴呈巨浪来袭之势,而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自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这场发端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迅速在欧洲(尤其是在欧元区)蔓延。希腊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紧接着,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纷纷曝出巨额主权债务问题,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随后,一些欧洲大国,比如法国、德国都不堪高额债务的重负。整个欧元区国家似乎在债务到期—债务违约—资金资助—财政紧缩—经济瘫痪—无力还债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这场债务危机不仅波及了整个欧元区的稳定,也给正处于缓慢复苏的欧洲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给欧洲的经济带来巨大的震荡之外,欧债危机也让原本比较稳定的欧洲政坛出现了动荡。仅在2011年,欧洲就有五个国家因为债务危机的爆发,引发政府换届,帕潘德里欧、苏格拉底、贝卢斯科尼、考恩、萨帕特纷纷黯然下台。为救助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欧盟和欧洲央行一方面自身给予危机国家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新兴国家经济体寻求资金援助,同时要求危机国家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严肃财政纪律。

德国,作为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球第四位、欧洲第一位的经济体,作为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代表,虽然自身也存在高额的债务问题,却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其国内经济逆势发展,成为危机中欧洲经济发展的亮点。同时,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德国是整个欧债危机救助计划中最大份额的承担者,在整个债务危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在整个过程中,德国受到了多方的诟病,尤其是来自中南欧国家的批评。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要思考:欧债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国到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书将以以下五个方面为研究的出发点,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1)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新问题,为什么这个时候爆发债务危机?到底要不要举债来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要,有没有一个举债的界限?

(2)金融危机后,几乎每个经济体都面临巨大的债务问题(如美国、日本),但是欧债危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从希腊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蔓延到整个欧洲?

(3)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给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

(4)欧债危机会给当代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带来何种启示和改变?

(5)德国经济为什么会在欧债危机中逆势而上?其在整个危机救助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和决定,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在救助问题分歧的根源是什么?

因此,对本轮债务危机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也会涉及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方面。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欧债危机是当前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但是事件本身的发展错综复杂,参与方比较多。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欧洲各国政府,还有不少私人机构投资者都为妥善解决欧债危机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中不乏某些政府和机构做出了巨大牺牲,但是目前看来,欧债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的迹象。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并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个木马病毒。

本书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对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演化和影响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还原欧债危机的本质;通过对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的分析,剖析德国在解决欧债危机和未来在欧盟发展过程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通过欧债危机,分析当代经济理论的变化。

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过后,也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尤其是地方债。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重蹈欧元的覆辙?无论欧债危机怎么发展,无论德国将在其中继续发挥什么作用,欧洲和德国解决欧债危机的措施和理念对于同样背负巨额债务的中国来说,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引发多米诺效应,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纷纷曝出主权债务问题,引发欧元区震荡。从希腊开始的主权债务危机慢慢演变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并引起各国金融震荡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并导致世界经济的低迷。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关于欧债危机的研究一度成为金融和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缪建民著的《欧元的使命与挑战》(2011)一书,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和欧洲货币体系的演变入手,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了欧元的诞生、承载的使命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演变及可能解决的办法。作者认为,欧债危机表面上是由于财政纪律问题引起的,根子上却是因为文化失去了野性、经济失去了竞争力。 欧债危机反映的是欧洲货币联盟统一屋顶下拉丁—地中海天主教欧洲与日耳曼—北方新教欧洲在文化、竞争力上的巨大差异与矛盾。 因此,欧债危机更多的反映的是文化、经济问题,而不是像很多人认定的货币问题—欧元问题。欧元不是各成员国的紧箍咒,而是成员国连接欧盟和欧洲央行的脐带。 退出欧元区就等于剪掉这根脐带,这是不可思议的。解决危机是扒掉屋顶、另立门户还是固化屋顶、团结互助,是两种利益观之争,也是两种哲学观、历史观之争。 市场上所鼓吹的欧元崩溃论只是投机者向市场传播恐慌的噱头,这样,他们才能获利。从欧盟对希腊、爱尔兰的低息贷款救助,到后来的EMS的建立以及永久化,都显示了欧洲的团结和信心。在危机中,欧洲进一步走向的是统一,是进一步的一体化,而不是分裂。

张志前和喇绍华合著的《欧债危机》(2012)一书,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出发,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对欧债危机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欧洲统一和欧元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其主要结论是:救助措施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暂时稳定市场的信心,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由于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不统一,因此,要解决欧洲的债务问题,还需要建立某种程度的财政联盟,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统一。书中最后指出欧债未来可能的三种结局:一是欧元区建立统一的财政货币政策,使欧债危机得到彻底解决;二是欧洲领导人同意扩容救助基金,通过通货膨胀缓解欧债危机;三是南方国家退出欧元区,欧元区金融体系崩溃。该书为研究者清晰地梳理欧债危机主要发展经历和理性分析与判断提供了基础性素材。

时寒冰著的《欧债真相警示中国》(2012)一书中,作者从历史渊源中寻找问题的根本,从现实中找到症结所在,并对欧元区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作者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全方位剖析欧债危机。外部因素主要从强权下货币博弈的角度来分析欧债危机的渊源: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想要坐上霸主地位,就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维持其霸主地位。 美国也是一个高债务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面临着巨额债务到期的问题,美国与欧洲在债务问题上进行着赛跑,谁赢了,资金就会流向谁,对谁就有利。 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势能力是远胜于其军事打击能力,因此欧债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 内部因素主要从欧元体系的制度缺陷、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福利、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论是:有着统一货币政策,而缺少统一的财政政策的欧元体系是有着制度上的先天缺陷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依托着的却是一个差距巨大的基础,各国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导致欧元的弱不禁风;高福利是欧债危机的诱因,透支型的高福利模式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人口老龄化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活动并极大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欧洲,一方面生产性人口比重下降,降低了社会总产出,不利于储蓄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消费性人口增加,导致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最终导致高福利超过欧洲相关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促使欧债危机爆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缺失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有了持续增长的源泉,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性的下降,导致支撑高福利支出的基础动摇,最终导致延续至今的债务危机。在这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欧债危机解决办法的建议: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必须尽快恢复经济的增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节流”的同时“开源”,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实行不伤害经济增长的紧缩政策。其次就是要改革福利制度。最后,作者对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警示作用进行了阐述。

栾彦所著的《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著作。作者以21世纪初主权债务危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和比较分析了欧洲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提炼出本轮欧债危机的特征、各类成因、形成机理、传导机制和深远影响,并构建了主权债务安全预警体系,提出防范主权债务危机的新措施。作者在书中指出,在21世纪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权债务危机存在着传导和蔓延更为迅速、更加长期化和日常化、具有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危机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的负面预期的自致效应加大,危机国多为高福利和老龄化国家,且极易诱发其他次生危机等新特征。欧债危机的直接诱因是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或发生了主权债务违约。内部原因也主要是危机国原有经济结构不合理,债务结构不合理等。欧债危机通过债权人渠道、银行渠道、实体经济渠道、贸易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心理预期渠道等进行传导。最后,书中指出了欧债危机未来可能发展的五个发展路径,并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展望。主要包括欧债危机将引发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的重大变革,或将诱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并使之向新兴国家蔓延,全球的贸易摩擦或将升级,投资者可能分化为保守和激进两个极端类型等。

郑春荣写的《欧债危机使德国进退维谷》(2013)一文中,作者指出,欧债危机中德国一枝独秀的表现,把德国推上了欧盟领导者的地位。德国的态度在整个危机中也经历了从犹豫到独断的过程。作者分析了德国人态度转变的原因,指出国内民意对德国政府政策有着重要影响。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就是,德国要保持当前的地位离不开一个强大欧洲。但是,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德国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国家利益,会以本国利益、内政需要为导向,不愿再为欧洲的团结慷慨解囊。这些当然也遭到了其他成员国的批评。所以,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德国“正常化”的悖论:当两德没有统一的时候,德国的“不正常”状态换来了欧洲一体化“正常”发展;但是,当两德统一,想要像正常国家那样追逐自身利益时,却引发了其他成员国的猜忌或愤恨,提出“德国威胁论”。鉴于此,作者建议,基于德国的历史责任和经济实力,德国不能轻言只做一个正常国家。德国不能单独领导,要与法国合作。德国对于欧洲而言或者太大,但对于世界而言又太小。因此,德国若想保持现有的世界地位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欧洲。

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撰写的《欧债危机之中看德国》(2013)一文中,作者指出了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即强调与时俱进、重视实体经济、奉行公平理念。但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功不可没。德国在面对欧洲购买力下降的局面下,调整了出口战略,将目光瞄准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有效保障了德国外贸的稳步增长。同时,作者指出,德国在欧债危机的治理上仍面临巨大挑战,德国应奉行明确的以增加竞争力为核心,紧缩与改革并举理念,敦促各国节流、改革。并相信德国和欧盟有能力解决好欧债问题,走出危机,迎来新的曙光。

2.国外研究现状

Konrad和Zschäpitz在所著的《Schulden ohne Sühne?》(2010)一书中分析了公共债务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以及债务历史和现实发展的推动力。分析了欧债危机救助措施的结果。书中,作者指出了政府举债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国家债务可以把公共投资的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同时,人人可以在经济上从公共投资上获益;二是国家举债可以把大规模并具有长期影响的经济休克因素产生的负担(如战争或自然灾害),分散到各个时代的人身上;三是在经济上行和下行阶段,国家举债可以形成一个平缓的缓冲带。

Crescenzi在其所著的《凯恩斯主义的终点—摆脱债务危机,拯救全球经济》(2012)一书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实施了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危机拯救方案,做法是将私人部门的难题转移到公共部门,通过政府借贷和支出帮助病态的经济恢复稳定。但这些措施使许多国家现在正面临这主权债务带来的金融灾难威胁。凯恩斯主义的万能灵药已慢慢变成“毒药”。这时,所有私人部门或公共部门的财力都无力继续刺激经济活动、拯救全球金融体。因为,投资者们认为对于能够支撑它们的财力而言,主权债务过于庞大,而这会带来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在如今一个去杠杆化的时代,投资者已经无法忍受无节制扩大的政府支出或任何形式的、导致私人部门需求下降的国债。特别是在因私人部门努力减少债务而导致需求下降的时候,投资者更难以忍受这一点。他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资产负债表情况不断改善的国家,而不是那些资产负债表不断恶化的国家或长期因巨额债务而导致经济措施失效的国家。在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投资者必须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做出最周详的投资组合。

Mauldin和Tepper合著的《终局—看懂全球债务危机》一书,从源头着手,剖析了债务危机的形成根源、未来的演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书中谈到:现在,很多国家正在对债务进行货币化,底线不断被突破,中央银行与各自财政部门的协调行动使得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严重损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存在着被财政部门当作弥补巨额财政预算赤字工具的倾向或者隐患,这同时也意味着债务越来越有“实力”成为“终结者”。作者指出,在欧洲,高福利体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银行体系的监管不严,过度发挥了高额贷款的杠杆作用,而获得这些贷款的国家无力足额偿还。现在,大家面对的是一场持续性危机与多重泡沫破灭后的残局,留下的是巨额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的公债、创纪录的高失业率以及拼命修复其资产负债表的消费者。现在问题严重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但是新兴经济体一样也存在巨大的压力。经济危机尚未修复,但各国采取的措施已经把危机从私人转嫁给了银行,最终转嫁给了政府,不会转嫁到别的地方。 我们处于终局。针对各国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最后暗示了某些解决方案,比如在国内开展全民对话研究那些重要问题,降低社会福利、改革社会福利体系或增加税收等。每个国家必须自行做出选择。

四、本书的研究视角、方法

研究社会科学最有效的思想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本研究将依据这一思想,以前文提出过的五个问题为主线,利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探求欧债危机的本质和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分析德国在欧债危机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政策,剖析其原因,分析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研究中,采用集成创新法、归纳法,通过描述研究和分析研究,力求理论分析、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能够有机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相互补充,灵活运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和联系的研究方法,剥茧抽丝,层层剥笋,探寻问题的根源。

本书第二章主要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最佳货币区理论、主权债务及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理论、凯恩斯赤字财政理论李嘉图的等价理论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为本书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的支持。第三章到第六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欧债危机的发展、原因、应对以及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七章到第八章着重分析了欧债背景下德国经济的表现和原因及应对危机的措施—德国债务刹车模式,以及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态度和与其他成员国的分歧及分歧的根源,说明德国对于解决欧债危机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境。第九章是结束部分,主要分析了危机带来的理论思考以及欧债未来的走向和应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结构框架大致如下。

五、创新和不足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欧债危机本身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偏重于对现状的论述而忽视了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大多数论文和专著完成于危机发生后的2010年和2011年,一些问题尚未出现,一些措施还在调整。通过深入学习,研究与借鉴这些前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笔者力求有所改进和创新。

本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最佳货币区理论、凯恩斯赤字理论、主权债务理论、李嘉图等价理论和财政紧缩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为欧债危机的分析搭建理论框架,对欧债危机中的一些情况进行理论说明,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或理论。

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理论,对欧债危机从新的视觉来观察,以新的归类来分析和综合。

再次,本书用足量的经济数据,从多方面对欧债危机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进步。

第四,本书完成于2013年年底,从时间上看,对欧债危机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对欧债危机的今后发展,对欧盟未来的发展能够更有预见性,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评述。

第五,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人把欧债危机和对象国研究放在一块进行,一般都是分开研究的。本书是首次把欧债危机和德国的情况结合起来,研究德国经济在欧债危机中逆势而上的原因以及德国在整个危机过程的立场和作用。因为,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欧洲一体化坚定的推动者,危机救援机制最大的出资国,德国的立场和行动可以说极大程度决定着欧债危机的走向,而德国本身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政策也可以为重债国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

本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由于欧债危机时间延续较长,大量的数据在不停地更新,所以书中的数据不能保证全部是最新和最完整的。

其次,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本书对欧债危机的分析主要是借助国内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定性分析,而没有进行足够的定量分析,这就影响了对欧债危机的某些问题(如经常项目赤字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验证。 pLc50Khtd6u46v44xRPFpnpU8JndK3G8bgyDdhFkKfHSAnhL+YYP29ctXFG1Ag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