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开发条件与开发难点

一、开发条件

对于山地型旅游度假区项目,其成功开发离不开良好的山地旅游资源条件、较为便捷的交通和区位条件、相对成熟的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市场以及山区发展的政策支持等条件。

1.山地旅游资源条件

具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是山地型旅游度假区成功开发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奇特的山地地貌景观

包括山势造型、岩石土壤等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2)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

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具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具备生态多样性。

(3)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拥有佛教、道教等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如寺庙、宫、殿等。

(4)优良的气候资源

比如适合夏天避暑、冬天赏雪的气候条件。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的山地旅游资源条件。

(1)××山概况

××山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镇,主峰海拔700m。构造上属铜锣峡背斜过境地带,地貌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错落岭谷间。出露岩石大部分为侏罗系砂岩,呈现紫红色,色泽红艳,似夕阳辉映下的彩霞,构成了渝北地貌的特色。

山势雄伟、临危险峻、造型生动、惟妙惟肖,以“雄、奇、险、峻、秀”而著称。

(2)土壤和气候

土壤基岩主要有暗紫色砂岩、泥岩、灰色砂岩。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和黄壤两大类。

位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年极端最高气温39.8℃,最低–2.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99.8mm,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量最少,夏季多雨且分布不均,常年降水有62%在夜间;日照以8月份最充足,故晴天多在8月份,阴天最多在12月份。

(3)动植物资源

××山森林公园是目前重庆近郊覆盖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森林公园之一。森林植物共有97科219属32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水獭、黄鼬、西狐、黄鹿、白猪獾、狸、野兔等。

(4)人文景观

山上尚存清光绪年间用条石修砌的3000m的古长城、古城门(天城寨)和历史悠久的××寺、××洞等人文景观。

(5)项目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山镇东部,用地范围囊括了原×土村、××社区和部分玉×村的用地,东临龙×镇,西至×兴街道,南与××坪森林公园毗邻,北连石×镇。用地形状南北狭长,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2km,总面积约20.88km 2

项目内主要为丘陵和山地,海拔高度在450~800m之间,相对高差350m,山势较陡。该地区由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在20%以下的用地约5.9km 2 ,约占总用地的28%;自然坡度在20%~35%间的用地约2.5km 2 ,约占总用地的12%;自然坡度大于35%的用地约12.4km 2 ,约占总用地的59%。

项目用地范围内坡度较缓(小于35%)的土地被山体分隔为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规模较大的用地主要集中在基地的北侧。

2.交通和区位条件

山地型旅游度假区一般位于城郊结合部,具有明显的道路交通优势,有多种交通工具可到达,可及性高。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是政府规划的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的交通和区位条件。

(1)交通

项目的交通优势日趋凸显。

①项目距重庆市渝北区区政府及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7km,距重庆市政府及重庆市中心区25km。

②西临渝邻高速,东临渝长高速,南临渝宜高速,319国道、环城高速公路沿项目北侧贯穿而过,道路交通优势明显。

③紧靠长江寸滩深水港码头,水路交通极为便利。

④重庆市火车站距××山地区仅15km。

(2)区位

重庆郊区化旅游现象日益明显,逐步从都市区旅游向近郊区旅游发展。

××山位于近郊1h经济圈内,与主城“零距离”交通,是重庆市郊的“天然氧吧”,南部的××山森林公园是目前重庆近郊覆盖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森林公园之一。

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兼具资源和交通优势,是重庆近郊最具资源和潜力的养生、度假胜地。

(3)经济

项目所在的北部片区是重庆市发展最早,同时也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北部片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人群和中高收入的固定人口,该部分人群对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为开发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山所处的渝北区是重庆城市功能和产业“北拓”的主要承载地。项目南面是海×工业园区,西面是××路工业园区,西南与××农业园区相邻,北与×港工业园区相距不足3km,必将快速地接受周边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空港经济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集中发展的辐射带动。

3.成熟的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市场

山地型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的需求。相对成熟的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市场为项目带来一定的客流量。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的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市场开发设计思路。

(1)户外运动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户外运动在我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悄然兴起,电视、杂志、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给予了强力报道,使得户外运动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很快发展到国内其他大城市。国内户外运动的主力军是20~40岁的都市白领和青年学生。

(2)休闲度假市场

休闲度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将旅游从单纯的经济功能扩展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旅游质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

休闲度假已经形成规模需求。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旅游度假比例都有所上升。随着××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轿车的普及,主城区已进入周末中短途旅游的黄金时期。每年约有40%以上的市民前往郊外观光休闲与度假娱乐。

4.山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当地山区旅游发展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的旅游发展规划。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政策支持。

(1)全市区域发展战略

“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圈”内要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

①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②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

③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④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⑤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⑥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⑦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

(2)××山镇产业发展规划

①“一心、二带、四园”的空间结构。“一心”是××山城市森林旅游度假中心,即××山镇××村地区;“二带”为森林游憩景观带、旅游度假休闲带;“四园”是指休闲公园、“夕阳红”老年乐园、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山森林公园。

②规划衔接。从空间布局上将“四园”中所涉及的有氧运动、山地健身、拓展训练、休闲运动、滨水游憩、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康体健身、球类运动、景观住宅、特色疗养住宿、森林度假疗养、乡村怀旧、田园观光、绿色农业观光等相关功能予以落实。

(3)××山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

①规划结构

a.一条主线—北至×土村,南接××坪、××沱,贯穿森林公园的景区主干公路。

b.三个中心—山上两个中心:玉×湖、枫×湖;山下一个中心:××温泉。

c.六个景区—××山寻幽访古观光区、××坪植物景观游览区、××潭会议培训区、枫×湖美食、旅游商品展销区、××温泉休闲度假区、旅游产业发展区。

②规划衔接。差异化发展,在保留原寻幽访古观光、植物景观游览项目的基础上,形成对客源有所选择的高端型旅游项目,避免同区域旅游产品对同类客源的争夺。

增加生态休闲度假社区的概念,有半私密、半开放的性质,主要面对高端客源且客源群体相对稳定,对××山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

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在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山村人口安置、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山体植被破坏与环境污染、道路交通落后等。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阐述。

1.山村人口安置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根据项目目前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可采取发展型、搬迁型、控制型等方式进行安置,并将农村劳动力服务于旅游服务业及农产品或相关旅游产品加工等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并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山村人口安置问题的解决思路。

(1)村庄调控

①现状分析。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北部××国道沿线和东南部地区居民点规模相对较大。

②居民点调控规划。分发展型、搬迁型和控制型。

a.发展型—××国道沿线和主题公园范围内的居民点(主题公园内居民点融入景区发展)。

b.搬迁型—现状人口较少、远离旅游度假区主要道路或旅游开发项目的村庄。

c.控制型—旅游开发范围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居民未来就业以旅游服务、花卉种植、林业和少量农业为主,向现代旅游服务、现代种植和林业领域发展。结合项目特征,规划设置集中的村民安置区,位于××社区居住组团,面积0.23km 2 ,约占总用地的1.1%。旧村安置人口约5000人,规划村民安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2)人口调控

①现状分析。项目内玉×村和×土村现有18~55岁劳动力2880人。

②劳动力转移。本度假区预测固定岗位的旅游服务业就业人口约3000人,可将目前两村所有农村劳动力安置在其中从事生产活动。

③农村劳动力

a.旅游服务业。包括景区酒店餐饮、旅游客运交通、娱乐业、旅游购物、球类运动、夕阳红托养企业、园艺、物业管理、房地产等。

b.第二产业。包括主题公园内的旅游产品作坊以及其他农产品及旅游产品深加工的企业。

c.公共服务业。包括邮电、通信、信息、医疗、卫生、交通等。

(3)经济发展引导方向

①通过资源合理化利用,发挥地区的最大效益。

②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方向转型。

③以旅游度假为核心产业,积极推动其他各类关联产业的发展。

④追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使环境保护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相得益彰,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环境品质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实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⑤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农民利用现有资源融入旅游度假的整体项目开发中,实现地区主导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同时,项目开发充分考虑吸收当地劳动力为度假区发展服务,解决就业并提高经济收入,努力成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典范。

2.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解决思路

山地型旅游度假区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具体包括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市政设施不完善。在进行规划时,需要先分析目前市政管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对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等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山体的地形、水系等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开发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解决思路。

本项目市政管网建设落后,市政设施水平很低,需要较大投资规模。

(1)给水工程

①现状问题

a.居民居住分散,且山上优良水库较少,规划区内自来水普及率较低。

b.部分居民使用地下水做饮用水,未经监测和净化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c.已有自来水厂规模较小,水源不充足,难以为继。

②用水量预测。确定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46万吨/天,最高日浇洒用水量为2.31万吨/天。浇洒用水采用分散供给的方式,利用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收集的山体雨水进行浇洒,并以市政给水管网供水作为备用供给。项目用水量预测见表1-1。

表1-1 项目用水量预测

③供水水源与水厂。规划由两路水厂(7万吨/天)供水,与规划的新××水厂(长江水源)联网。

④加压泵站。6处加压泵站:分别设在××社区居住组团西南部、××湖商务休闲组团东北部、××休闲度假组团西南部、“夕阳红”养生度假组团东北部、文化生态旅游组团西南以及东南部。

⑤给水管网。石×镇接入给水干管( DN 800mm),给水干管( DN 500mm)与规划区东南部的新××水厂联网。

南北两个大环:北部的环为××社区居住组团和××湖商务休闲组团两个组团供水;南部的环为“夕阳红”养生度假组团和文化生态旅游组团供水。

(2)排水工程

①现状问题

a.排水管道建设滞后,仅在部分度假村有排水管道,但未形成网络。

b.污水处理站总体规模较小,只能处理部分生活污水。

c.规划区内水塘枯水期水量较小,生活污水直排对水环境影响较大。

②排水体制。雨污分流。

③污水工程规划。污水量:1.31万吨/天。

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1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7座、污水处理设施2座。

污水处理率100%,尾水回用作为浇洒用水。

④雨水工程规划

a.充分利用地形、水系进行合理分区,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保证雨水管渠以最短路线、较小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b.居住区内沿小区支路设置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水体。

c.通过合理设置截水沟或者山涧河道,尽量收集山体自身的雨水,形成景观湖泊及湿地,调节山体小气候。

(3)电力工程

①用电量及用电负荷预测。用电量约为2亿千瓦时,用电负荷约为7.6万千瓦。

②电网规划

a.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50+63)MVA,用地面积预留3000m 2

b.将××山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中在规划区南侧新建的一座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

c.10kV供电线路,采用电缆沟方式敷设;环形网络。

③高压走廊。500kV走廊宽度70m,220kV走廊宽度40~45m,110kV走廊宽度25m。

④绿色能源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天然洁净能源。

(4)通信工程

①业务量预测

a.固话需求:2.8万线。

b.有线电视需求:2.9万线。

c.移动用户:4万户。

d.邮政业务:30万件。

e.数据业务:1.5万线。

②接入方式及局所规划

a.电信:沿319国道由沙×电信局接入,待鱼×通信汇接局建成后,通信线路由鱼×汇接局接入,1个通信端局,用地面积2000m 2

b.有线电视:1座有线电视分中心,建筑面积约150m 2

c.邮局:新建5处邮政服务网点。

③通信管道规划。结合规划路网,实现通信线路下地改造,建立综合信息通道。

(5)燃气工程

①气源。集中居住区燃气以天然气为主,规划建设用地以外零散分布的村民以人工沼气为主。

②用气量预测。居民用气量为123.7万立方米/年;商业总用气量为49.5万立方米/年;总用气量约为181.8万立方米/年。

③调压站及接入方式。规划区东北侧现有××山调压站,现有燃气管网由其接入,另规划南部燃气管线由××坪调压站接入,形成××山调压站和××坪调压站联合供气环网。

④压力级制。中压A级:0.3MPa。

(6)环卫工程

①垃圾产生量。日均产生量约为36t/d。

②环卫设施规划

a.垃圾处理设施:不另设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送至××垃圾处理场填埋。

b.垃圾转运站:新建5座小型封闭式垃圾转运站。

c.公厕:风景区公厕按一类标准配置,场镇等生活集中区按二类标准配置。

③垃圾分类收集。旅游区垃圾分类收集,在主要游览线路和游人集中地,根据游人分布情况设垃圾分类收集箱。

(7)综合防灾工程

①防洪工程。防洪标准:山洪按20年一遇设防;整治加固,加强管理,加强植被建设,设置截洪沟。

②消防工程。组建专职消防队;沿路布置消火栓;结合区内道路,设置消防通道;新建5座小型普通消防站,用地面积为1500m 2 /座。

③抗震防灾。普通建筑物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 g 设防,重要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设施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 g 设防。布置疏散场地及疏散通道,加强生命线系统的工作。

④人防工程。远期需人防工程总面积1.56ha(1ha=10 4 m 2 ,下同)。主干道和次干道为疏散通道,体育休闲用地为集散地。完善人防通信、警报系统,增强人防通信、警报系统的抗毁能力。

3.山体植被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针对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山地植被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进行规划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①针对山地植被覆盖情况分别设置保护类和改善恢复类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培育。

②进行植被改造,结合项目功能分区种植既具景观效果又能满足生态要求的植物。

③控制游客数量,通过环境容量估算确定项目的最大游客量。

④明确水质量、空气质量、噪声等的标准,并提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防治措施。

以下为某山地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山体植被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解决思路。

(1)保育培育规划

①保护类地区。根据现状调查以及《××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中森林密集区的范围,划出现状山林原始植被完好的地区进行保护。

②改善类地区

a.培育改善地区:地势较为平缓、生态敏感型相对较低的区域。通过开发的形式改善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b.林地恢复地区:地形坡度较大和山体汇水地区。通过退耕还林恢复其生态系统。

(2)生态保育及绿地系统规划

①规划原则

a.生态保育和人工植树造林兼顾,通过针阔混交,形成完整的富于变化的植物群落体系。

b.采用乡土植物品种,大量采用野生植物品种,减少养护费用,形成可自然演替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c.营造自然山林带、景观林带、果园农田种植带,为人类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d.强调季相、林相变化,尊重植物的生态要求,如日照、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

②植物配置。表1-2为本项目各区域植物配置情况。

表1-2 本项目各区域植物配置情况

③绿地系统规划。景区最终达到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浓荫铺地、花香扑鼻,秋季层林尽染,冬季苍松翠柏的效果。

(3)环境容量

①线路法。经计算旅游区步行线总长约30km,以每人占5~7m计算,瞬时最大容量为6000人,周转率为4,则日环境容量为2.4万人次。年旅游实际天数270d,则年环境容量为648万人次。此环境容量主要为生态保育区和风景游览区容量。

②面积法。表1-3为本项目各分区面积及游客容量。

表1-3 本项目各分区面积及游客容量

本旅游区将来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而且沟谷、村落、旅游设施众多,通过测算旅游区瞬时容量为2.6万人左右,根据景区情况周转率设为4,则日环境容量为10.4万人,年旅游实际天数270天,则年环境容量为2808万人次。

经过上述计算方法分析比较,规划区的游客量宜控制在每年2800万人次,最大日游客量为10万人次。

(4)环境保护规划

①环境功能区划

a.水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建设区外分散居民用做水源的水体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其他水流和人工湖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b.大气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区内各组团均执行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建设区外保育用地和生态游憩用地执行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

c.噪声环境功能分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10m以内(地形坡度大于15°时为15m)执行国家区域噪声标准Ⅳ类,××社区居住组团和××湖商务休闲组团中的商业服务中心执行国家区域噪声标准Ⅱ类,其他地区执行国家区域噪声标准Ⅰ类。

②环境污染防治

a.水污染防治

(a)严禁向溪河、湖泊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倾倒垃圾;

(b)保护好水质优良的山间水库和溪流,严禁捕捞、游泳、洗衣物,周边不得用做建设用地;

(c)完善市政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中水回用;

(d)及时疏通截水沟,保证水流畅通。

b.大气污染防治

(a)零星空地宜植树、种草、栽花,增加植物覆盖,减少粉尘污染;

(b)严格落实蓝天行动方案,整顿碎石厂;

(c)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严禁进入旅游区。

c.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商业、娱乐业等噪声的整治和管理。

d.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建设垃圾收集系统和垃圾中转站;所有垃圾外运处理。

4.道路交通落后及其解决思路

对于道路交通落后的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时,应根据山体的地形特点,并尽量利用原有的交通路网结构来进行地块划分和道路交通的布局,设置符合山体特征的多样化的公共交通工具。

以下为某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道路交通落后的解决思路。

(1)道路设施

表1-4为本项目各路段道路情况及对外连接方向。

表1-4 本项目各路段道路情况及对外连接方向

项目内部初步形成“四横一纵”的路网结构,主要靠峡×路连接,其他几条道路目前路况较差,但对项目板块内各地块的利用有一定影响,在地块划分中,尽量利用原有交通路网。

(2)道路交通规划

①交通需求

a.对外交通:公路客运将成为该项目最大的对外交通组成部分。

b.内部交通:主题公园位于峡×路东侧,大量游客可从东侧××嘴及高×村方向直接到达目的地,不会给各居住组团内部交通带来太大压力。

②交通服务体系

a.公共性观光游览型项目:旅游度假区自营对外交通体系、政府公共交通体系和旅游公司专线交通体系。

b.私密性较强的度假型项目:面对高端客户的专有交通体系。

c.组团内部及组团间:以中、小型巴士为主要交通工具,突出绿色交通、生态环保的主题。

(3)道路交通

规划区东侧新建两条南北向园区主干道,构成“四横三纵”的道路结构体系。

次干道采用自由式布局以适应地形,保证道路的通达性。

(4)道路断面

a.园区主干道:根据地形情况采用双向两车道或三车道,道路红线宽度9.0~14.0m。

b.园区次干道:双向两车道,7.0m的车行道,道路红线宽度9.0~11.0m。

c.园区支路:双向两车道,6.0m的车行道,道路红线宽度9.0m。

(5)交通设施

设置1处公交综合场站和6处公交停靠站点,5处公共停车场。 KcbuAQzkDw961Q9HMdqhwA42p8L9BakI+NBm5K+VLSNn3T2TDadfnr+gGwTf1e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