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百年战争

14世纪的英格兰,人们继续目睹贵族势力的增强和王权的缩小。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从其父手中接下了一个因战争而负债累累,并在苏格兰问题上又陷入僵局的王国。最困难的是,早在爱德华一世时期,英格兰的贵族们就企图利用一切机会恢复特权。这些问题即便是有突出治国才干、行政效率高和富有建设性的爱德华一世也无法彻底解决,对于缺乏政治头脑和习惯感情用事的爱德华二世就更加勉为其难。因此,在爱德华二世统治的20年间,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经济上的衰败,直到最后爱德华二世于1327年被大贵族控制的议会废黜,3年后又遇害身亡。这些事实表明,14世纪初英格兰的混乱和残暴与12世纪史蒂芬统治时期相比,或者与13世纪中叶的西门反叛时期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自爱德华一世统治以后几乎每10年就有战争风云。爱德华一世征战不已,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持续不断的战争仍使英国国王始终负担着沉重的义务。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英国与大陆分离,不列颠形成民族融合,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暴力行为。

自爱德华一世以来,加斯科尼问题一直在英法关系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诺曼底和安茹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这个问题甚至成为“百年战争”的起因之一。加斯科尼位于现代法国的西南部,西濒比斯开湾,南接比利牛斯山。该地区于1058年为阿奎丹公爵威廉八世所得,12世纪时,阿奎丹公爵的称号连同加斯科尼都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继承权而转移到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手中。此后,一直到百年战争结束时法国最后得该地为止,加斯科尼始终是英格兰势力在法国西南部的中心地带。爱德华一世坚持维护自己在不列颠群岛和海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加斯科尼问题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加斯科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爱德华一世继位后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仅存的一块领地。而且还在于,这是一个工商业相当繁荣且盛产酒类的地方。英格兰要大量进口加斯科尼的酒,英国的纺织品和谷物必须经由加斯科尼运到波尔多和巴约纳两大港口,再输往世界其他地区。例如,仅1306—1307年,英王在加斯科尼领地的收入就是1.7万英镑。

在历史上,爱德华一世是作为法王菲利普四世的封臣而据有加斯科尼的。然而,对于民族独立意识正在成长的英王爱德华一世及其继承人来说,他们不愿见到法国王权在加斯科尼的影响。对于法国国王而言,加强对其行省加斯科尼的控制又是其利益所在和王权的象征。因此,围绕着加斯科尼问题引起了正在形成中的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主权争端:1293年,法王借口盎格鲁-加斯科尼人的船只与诺曼底船只之间的冲突而出兵占领了加斯科尼,爱德华一世立即向教俗两界大举纳税,并联合佛兰德尔、布拉邦特(在今比利时)和拿骚等公国,于1297年亲自带兵远征加斯科尼,1302年通过谈判又以法王封臣的身份收复了加斯科尼。然而,爱德华一世不幸于1307年夏季病死,苏格兰问题和加斯科尼问题都因之悬而未决。反之,常年征战带来的负担影响着臣民与君王间的关系,对英格兰的政治稳定、社会内聚力和经济繁荣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二世登上王位前就处于贵族对君主充满猜忌的气氛中。1308年即位时他不得不做了一个相当具体的加冕誓约,保证严格遵守英国的传统、法律和习俗。然而,童年时代缺乏疼爱,少年时代受父冷落的爱德华二世本身就软弱无能。在这种相互疏远的气氛中,他更没有能力依靠英格兰贵族共同解决王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只得相继依靠宠臣皮尔斯·加瓦斯顿和休·德斯潘塞来维持统治。他从两个宠臣那里不仅寻求友谊、感情,甚至治国方略。这一点使那些在13世纪已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自己才配做国王议政伙伴的英格兰大贵族十分愤怒。

以兰开斯特伯爵托马斯为首的大贵族决心从爱德华二世手中取得爱德华一世不肯做出的让步。这种局面使一个必须同时治理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三国,在苏格兰和法兰西又面临种种困境的国王感到手足无措。

1310年,大贵族们强迫爱德华二世成立了21人委员会,这年又将委员会草拟的41条律令呈交议会和国王批准。1312年,男爵们处死了爱德华二世的宠臣加瓦斯顿。两年后,爱德华二世出征苏格兰又在班诺克本战败。1315—1322年连年的歉收和畜疫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骚乱,1321年,议会作出驱逐爱德华二世的新宠德斯潘塞的决定。第二年,德斯潘塞和爱德华二世一起举兵反对男爵们,并在伯德布里奇打败了男爵并处死了兰开斯特伯爵。1320年的约克会议使王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王国的统治权又落到德斯潘塞及其宫廷小集团手中。这时,英格兰与法国、与苏格兰的关系都在恶化,内忧外患,尤其是国王与大贵族之间不能合作终于导致了王权的崩溃。1327年,在王后伊莎贝尔的默许和王子的同意之下,爱德华二世在议会的胁迫下逊位于自己的儿子。从理论上说,爱德华三世的即位虽然确保了王位世袭的原则,却强烈地冲击了神圣王权的不可侵犯性,因为倘若按照法学家布莱克顿的理论,那么,只有上帝才能处罚国王。在英格兰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和议会发展史上,爱德华二世被废黜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自诺曼底征服以来这是第一位被废黜的国王,并且是以议会的名义废黜的,表明议会可以引导法律的变化。

新登基的爱德华三世只有15岁,但他远比爱德华二世能干,他敏于觉察权贵诸公的态度和要求,并在治理国家和对外战争方面与他们分享着权利和义务。他谨慎地对待议会,与臣民保持一种明显的和谐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支撑着他在英格兰的统治和对法兰西的战争。他虽然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国王,却是一个身先士卒、勇敢善战的骑士。他的战争野心适合民族国家兴起时代的氛围,因为爱德华一世时期留下的英法关系和英苏关系问题已把英格兰人推向了战争的边缘,而民族国家的排他性又不可避免地呈现为一种暴力形式。经过数年的磨炼,爱德华三世摆脱了母后伊莎贝尔及其情夫、边疆贵族罗杰·莫蒂默的控制,成长为决心使不列颠统一,并渴望在战争中取胜的君主。1332—1333年,爱德华三世在苏格兰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法国对苏格兰的公开支持仍然是爱德华三世解决苏格兰问题的最大芥蒂。于是,爱德华三世像历史学家马考莱所说那样,“与其铲除顽固的蓟草,不如采摘光荣的百合”,把矛头指向了法兰西。这样,苏格兰和法国结盟就成了触发英法百年战争的另一个原因。

英法百年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按照法国的法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尔作为女性不能继承王位,更不能将王位传给她儿子。于是法兰西贵族拥立了瓦卢瓦伯爵之子为法王菲利普六世(1328—1350)。按照英格兰的习俗王位继承不分男女,只是新登基的英王年仅16岁,尚无力根据他与法国母亲伊莎贝尔的血缘关系提出对法兰西王位的要求,1329年,爱德华三世为保有他在法国的领地而向菲利普六世行了臣服礼。此后,随着爱德华三世在英格兰统治的稳定,以及西欧外交事务中一系列紧迫问题的出现,例如,如何维护英国在加斯科尼的利益和防止法苏结盟等,爱德华三世终于在1337年提出了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另外,英法两国在佛兰德尔的利益冲突同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有密切联系。当时,佛兰德尔伯爵是法兰西国王的附庸,但是,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佛兰德尔城市和英国在经济上联系十分密切,英国羊毛输往这些城市,佛兰德尔城镇生产的呢绒又返销英国。法王作为封建宗主一直想直接占领佛兰德尔,百年战争前夕佛兰德尔伯爵也公开倒向法王,以根特为首的自由市则寻求英王的支持。英法在佛兰德尔的对立使英法百年战争延伸到低地国家、卡斯提尔、葡萄牙、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

然而,从实质上说,百年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之争——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这是正在形成中的法兰西民族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保住加斯科尼和反对法国插足苏格兰—英格兰关系,是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灾难深重、旷日持久的“王朝之战”就开始了。当然,对爱德华三世及其追随者而言,出征法兰西也是贵族和骑士劫掠财富的机会,胜利可以激发民族情绪,兵临沙场还能弘扬忠诚勇武骑士精神,并有助于挽救和弥补14世纪正在断裂的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1337年5月,法王菲利普六世宣布没收英王领地吉约那,10月,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公开宣布他应该拥有法兰西王位,海战遂开始。1338年,英王率军至尼德兰与佛兰德尔同盟者会合,次年联合侵入法国。1340年6月英国海军在埃克吕斯大败法国海军,从此掌握制海权达数十年之久,并获得顺利地把军队和给养运往大陆的保障。1341年,百年战争的战场向南转移到布列塔尼。1342年,经教皇调停双方一度短期停战。1346年7月,爱德华三世又亲率装备良好的混合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其中一部分兵源是大贵族率领的家臣队伍,另一部分是由训练有素的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登陆后,英军迅速进攻鲁昂和巴黎郊区,法王菲利普率军紧追不舍,英军涉过索姆河,在克雷西附近山岗上占据有利地势掘壕防守,迫使法军仰攻。8月26日,菲利普命令雇佣军热那亚弩手在第一线射击。这时,雷阵雨大作,弓弦被淋湿,每发一箭都必将弩背竖立地上安放箭支,每分钟只能发射4箭。英国的长弓手使用一种5英尺长的紫杉木弓,每分钟能连发10—12枚长1码、射程200码的箭支。而且,仰攻的法军面对着雷阵雨后的傍晚斜阳,视力一片模糊,英军则背向阳光视野清晰。一时间从山上发射的长箭如雨点穿梭,法军弩手只得逃之夭夭,精锐的重装骑兵在残阳、泥泞和箭雨中也甘拜下风。菲利普只得弃甲丢兵,率残部60人连夜逃到亚眠。这就是著名的“克雷西之战”。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战役

克雷西取胜后,爱德华三世继续北上,围攻加莱港达11个月之久。1347年8月4日,加莱城的6个显贵赤头铣足,颈系绳索,手捧城门钥匙向爱德华三世跪地求饶。此后,自1347年到1558年的211年间,加莱一直在英军占领之下,成为英国在大陆进行羊毛业贸易的中心站,英王则在此抽取出口关税,对英国发展商业和增加王室收入都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占领了加莱港,英国人很容易在法国登陆,这对法国的政治统一是不利因素。1347年加莱投降之后,法国内部政局混乱,加之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以及两国的财政困难使战争双方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百年战争进入了短暂的间歇时期。

菲利普六世死后,其子“和善者约翰二世”继承法国王位(1350—1364)。1355年,百年战争又起,英格兰黑太子爱德华于9月率军在法国南部的波尔多登陆,穿过中部的布尔热转向西北,当得知法王约翰二世率军截其后路之时黑太子立即南撤。约翰二世率军在普瓦提埃附近的高地以逸待劳。爱德华王子因英军人数太少且缺少充足的供应而提出休战7年的建议,以此换取让英军南下波尔多回撤英格兰的要求。约翰二世不予答理,并于9月19日发起进攻。但是,黑太子机智地选择了密布着葡萄园和树篱的地方为英军隐蔽待战之地,法国骑兵因之无法冲锋,身着甲胄转动不灵的重装骑兵只得下马作战,反而成为藏身于树篱之后的英国长弓手点射的靶子。结果,法王约翰二世及其14岁的幼子菲利普被俘。在这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普瓦提埃战役”中,英格兰新兴的长弓手战术就这样使那种仍指望通过重装骑士个人应战取胜的旧战术以及在欧洲大陆历经了近500年的封建骑士军事制度以彻底失败而告终。1360年5月8日,两王缔结《布勒丁尼和约》,其主要内容为扩大英王在法国西南部的领地。结果,爱德华三世无须行臣服礼而拥有加斯科尼和吉约那,还新增了北部的普瓦图和利茅辛,这些领地构成了一片较原阿奎丹公国大得多的地域;爱德华三世在北方还获得了加莱和包括克雷西在内的庞蒂厄;法王必须交出50万镑巨额赎金,这笔钱相当于英王5年的收入。

14世纪英国士兵在练射长弓

百年战争前期英国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述及的英格兰在战术上的领先地位之外,还有法国内部因布列塔尼公国继承问题而引起的内讧,法国南部那瓦尔的恶人查理对瓦卢瓦朝诸王的背叛,英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贵族对爱德华三世的鼎力相助;当然,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爱德华三世不再使用传统的封建骑士制来征集兵源,而是代之以契约制,这种新型军队较之该时代已十分陈旧的封建骑兵来说纪律严明,灵活善战,且适合长期战争。

1360年10月,约翰王获释,但正在兴起的民族意识使法国公众不愿接受国家长期分裂的状况,约翰也未彻底履行割地赔款条约。于是,战争烽烟又起,1369年和1373年英军分别在加莱和波尔多两次登陆。但是,百年战争前期英军靠劫掠来以战养战的方法已不能支持大规模和长期的战争,因此,两次登陆皆因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未获战果。同时,法王则通过外交途径和向法兰西各地的领主行贿的方式,一点点地收复了丧失的土地,并使之统一于法兰西王国之下。

长期的鞍马劳顿使黑太子于1376年病卧至死。1377年,年老昏聩的爱德华三世也辞逝人寰,黑太子11岁的长子继位为理查德二世(1377—1399)。这时,英王在大陆的占领地已基本上丧失殆尽,只剩下加莱、波尔多、巴约那和瑟堡这几个港口城市。而且,英国已无力支持长期的海外战争,法国新王查理五世则极具统帅才能,法国人民也纷纷在本土开展游击战,新王于1369年与卡斯提尔结盟,并向卡斯提尔人学习海战及造坞技术,从而获得了海军方面的优势。同时,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一种决心把英国人赶出大陆的民众心理在法国悄然兴起,这一切都使英国人在百年战争中以胜利者自居的日子不多了。1380年,法王查理五世去世,其子查理六世继位。此后,两国都迫于内部战争而开始议和。但是英王理查德二世的臣民看不到隐隐转变的局势,不大有人赞成他的和平愿望。1399年,当理查德二世在爱尔兰征战时,其堂兄兰开斯特的亨利(冈特的约翰之子)组织军队,并在贵族和议会的支持下废黜理查德,自立为王,史称亨利四世(1399—1413)。长达两个半世纪的金雀花王朝结束了,自此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

在为兰开斯特王朝建立牢固的基础方面,亨利四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数次镇压了国内大贵族的反叛运动,通过与德意志、斯堪的纳维亚、布列塔尼和佛兰德尔等邦国结盟而赢得了国际上的承认。所以,在他于1413年亡故后,其子继位为亨利五世(1413—1422)时,王国已安宁统一。

这时,法兰西国内的政治一片混乱,为英国重衅战端提供了条件。老迈的查理六世已精神失常,政权落入北部勃艮第公爵和南部奥尔良公爵等人手中。1407年,勃艮第公爵纵容对法王查理六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路易的谋杀活动,此后,两大家族的仇恨把法兰西分为了勃艮第派和奥尔良派。1413年,勃艮第公爵离开巴黎到其尼德兰领地,使巴黎落入奥尔良派手中。这样就为英王亨利五世索回根据《布勒丁尼和约》所应获得的法兰西领地,以及进一步觊觎法国王位提供了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百年战争(1415—1453)开始了。1414年8月,亨利五世派外交使团到巴黎,提出将法国公主凯塞琳嫁给亨利五世和将庞蒂厄和吉约那交还英王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亨利五世亲率6 000骑兵、3万—4万弓箭手,并携带火炮、石炮等在塞纳河口的阿弗勒登陆,打响了后期百年战争的第一炮。

阿弗勒陷落后,亨利五世又领8 000人穿过密林,奔袭北方的加莱。法国人则在离克雷西30英里之外的阿让库尔结集了5倍于英军的大部队,准备一举阻击英王。10月25日,经过长途行军后饥疲交加的英军与法军相遇。但是法军犯了战术上的大错,他们把战场选择在阿让库尔森林和泰恩科特森林间的隘道上,由于隘道呈狭长易堵之势,其强大兵力反而不能发挥作用。法军尽管出动了骑兵对付英国长弓手,但英军事先就埋下的树桩使骑兵无法前进。然后,法军重装骑兵只好步行穿过泥泞之地,又遭到轻装灵便的英国步兵的袭击,法军殿后的弩手全然不知所措。这时,英国长弓手则沿两翼展开,法军随之全军溃败。在这著名的“阿让库尔战役”中,法国失去了3个公爵、5个伯爵,4 069名骑兵及其随从,而英军死亡人数仅为300人。

1417—1419年,亨利五世再次率军连续攻占诺曼底的卡昂、法莱西、瑟堡和鲁昂等城镇,1418年勃艮第公爵从奥尔良派手中收复了巴黎。直到这时,为英王的节节胜利所震骇的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才如梦初醒,开始寻求妥协与和解。但是,1419年法王查理六世之子又谋杀了勃艮第公爵,新的勃艮第公爵“和善者菲利普”为父复仇又与英王结盟,迫使法王接受了他们在特鲁瓦签订的和约。《特鲁瓦和约》规定:废除法国太子的继承权,英法联合为共戴一王的国家,查理六世死后由亨利五世继承法国王位;将吉约那及波尔多划归英格兰,将法国公主凯塞琳嫁给亨利五世。这次协议实际上使法国进一步分裂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分治的三个部分。根据和约,亨利五世与凯塞琳结婚。1422年,亨利五世病故,留下一个年仅10个月的儿子亨利六世(1422—1461)。数月后查理六世也死去,英格兰王亨利六世根据特鲁瓦条约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拥有两个王国的婴儿国王。法兰西太子拒不屈服,在布尔热宣布继承法国王位,称查理七世。

英王的叔叔贝德福特公爵继续在法国进行战争,把占领区推进到卢瓦尔河一带,自1428年10月起又率大军长期围困法兰西中部重镇奥尔良。“奥尔良之围”是百年战争的转折点,在奥尔良危机的七个月中,自发的人民游击战在诺曼底各地蓬勃展开。“奥尔良之围”促使圣女贞德完成了以宗教力量唤醒法兰西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和抗战的热情,进而,人民的力量拯救了法兰西。贞德率军驰援奥尔良守军后,法军士气大振,英军随即撤围。1429年6月,法军在奥尔良西北部的帕泰取胜,俘虏英军统帅塔尔博特勋爵。新法王查理七世于次年2月17日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使特瓦鲁和约失去意义。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被俘焚死,这并未妨碍法军乘胜继续收复失地。法国各地纷纷组织军队驰援查理七世。除此之外,贝德福特公爵于1435年去世,英国则因财政枯竭而无力继续进行战争。

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

战争发生转折的另一个要素是勃艮第公爵反正。1435年,英王在阿拉斯和平会议上拒绝放弃巴黎,并继续要求法兰西王位。与此同时,法王查理七世则答应勃艮第公爵严惩刺杀其父的奥尔良派分子并赐予他大片土地,使勃艮第公爵背离原盟友英王而倒向法王一边。由于有勃艮第公爵的联盟关系英格兰王才能使法国一分为三,失去了勃艮第公爵的支持英王的失败便注定无疑。1436年,法国军队把英国人逐出巴黎;1450年,英国人又被赶出了诺曼底;1453年,英国军队撤离加斯科尼。至此,除了加莱以外,英王在法兰西已无立足之地,百年战争至此结束。

长期的战争哺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此任何使两国联合共戴一王或在他国版图上占有领地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法兰西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所以,尽管从根本上说,百年战争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但它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是法兰西大贵族反抗王权和相互攻击的内战,但无论是外战还是内战,最终都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法王查理七世在战争最后阶段使英王失去在大陆的领地,战争的结果使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tAvc1vruSNdt0MnCdSRjOQ4hjskofkMqMoW6bqGzvZm9PomsePPeRG2T2mHdRi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