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百科全书派与卢梭
——更为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从18世纪50年代起至法国大革命爆发,是启蒙运动的后半期。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启蒙运动日益进入高潮,并呈现出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气势更为宏大壮阔,斗争更加彻底、激进的特征。这一时期非常令人瞩目的是,新一代启蒙思想家比老一代启蒙思想家更为激进。

新一代启蒙思想家的“更为激进”,主要表现于在哲学思想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达到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高度。在新一代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中,声势最大的是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有达朗贝尔、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孔多塞等人,但他们的首领和灵魂则非狄德罗(1713—1784)莫属。狄德罗被一些人誉为“启蒙时代的苏格拉底”。他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最杰出代表,又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者之一。狄德罗的主要著作有《论盲人书简》《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之梦》《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拉摩的侄儿》。在这些著作中,狄德罗阐发了诸多在当时堪称最为进步的哲学原理。如他坚定地认为,自然是各种物质元素组合成的,不存在神学上所说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他还把人脑也看成一种特殊的有机物质,从而指出人的思想并不神奇,而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和机能。更难能可贵的是,狄德罗在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同时,还阐述了不少具有辩证法因素的观点。如他在《达朗贝尔之梦》中指出: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和变化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这种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内部充满着活动和力。这一观点无疑是对17世纪机械唯物论的大胆否定。

百科全书派指的是云集在《百科全书》周围的启蒙思想家,也就是说,它得名于《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的出版。鉴于启蒙运动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在《百科全书》中得到集中体现,一些人甚至认为,《百科全书》既是一部大书,也是一种“行为”。概而言之,以弘扬科学和理性为己任的启蒙思想家历来重视总结人类的经验。在年老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曾在《论风俗》中总结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布封在《自然史》中以自然分类总结了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相形之下,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们要显得更加雄心勃勃。他们所瞄准的是“人类全部的知识”,并渴望通过对它的总体和分支的研究,撰写出一部总结人类“思想进步史”的《百科全书》。为了实现这一宏愿,狄德罗等人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

《百科全书》总共35卷。1751年至1772年所出的前28卷为词典正文(17卷)和插图(11卷),均由狄德罗主编。18世纪70年代后期,又由孔多塞等人续编了5卷补遗和2卷索引。在前28卷的编撰过程中,狄德罗等人以宏大的气魄和干练的组织才能,先后约请了160多位著名的作家、科学家为此书撰稿。与此同时,面对专制政权和封建教会的阻挠、迫害以及各种其他大大小小的困难,狄德罗等人也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毅力和胆量。

虽然《百科全书》的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但它绝非一部纯科技的工具书。卷帙浩繁的巨著的内容,实际上已基本囊括了当时人类所掌握的全部知识。除科技外,它还广泛涉及哲学、宗教、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习俗等诸多领域。由于参与撰稿者多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化精英,因而,《百科全书》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无不代表了18世纪法国的最高学术水平。又由于《百科全书》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科学和理性的礼赞,提倡以进步去战胜谬误和偏见,因而也就导致它更具有宝贵的“启蒙”价值。

诚然,较之老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在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上已比老一代的启蒙思想家“激进”得多,尽管如此,他们在政治主张方面却仍未超脱出“开明君主制”的模式。在这部被人视为“包含了18世纪一切最大胆的思想”的“详解辞典”里,从头至尾,更没有一个条目宣传或暗示过暴力革命。就像当年伏尔泰热衷于为普王腓特烈二世充当国师,1772年,当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写信邀请狄德罗前往彼得堡时,狄德罗也满怀对“开明君主”的期望踏上了通往俄国的道路。由此可见,百科全书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仍比较温和保守。不过,尽管狄德罗等人和孟德斯鸠、伏尔泰一样,不希望以暴力手段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秩序,但他们对专制君权的有力批判和对宗教神学的无情抨击,在客观上仍对促成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具有难以低估的积极意义。

尽管绝大多数的法国启蒙思想家都把“开明君主制”奉为理想的政治模式,但他们中却有一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这位提出了启蒙时代最激进政治主张的启蒙思想家何许人也?他就是让·雅克·卢梭。

卢梭(1712—1778年)出身于日内瓦一个法裔钟表匠的家庭。在他呱呱落地后仅5天,他的母亲就因患了产褥热不治而亡。1722年,卢梭的父亲为躲避牢狱之灾只身逃离日内瓦。这一来,就导致了年仅10岁的卢梭完全失去了双亲的呵护。由于家境贫寒,卢梭从12岁起就开始当仆人、学徒。在他16岁那年,卢梭从充任其监护人的舅父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其间,真可以说尝遍人间艰辛。从1732年至1740年,承蒙其红粉知己华伦夫人的精心关照,卢梭曾有过8年安居欢愉的时日。在这8年中,卢梭如饥似渴地读书,学识大增。1741年,29岁的卢梭来到巴黎,从而结识了狄德罗。在巴黎默默无闻地过了近10年后,1749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卢梭参加了第戎科学院举办的“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改良风俗有益还是有害”的征文竞赛。结果,他因荣膺榜首而一举成名。其后几年,卢梭又陆续写成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绮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许多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版,既给卢梭带来了莫大声誉,也招致了政府和教会的残酷迫害。从1762年起,卢梭为逃避逮捕,先后逃到瑞士、普鲁士、英国等地。1770年,在法国当局宣布对他赦免后,卢梭才返回巴黎定居。卢梭晚年的重要作品有自传《忏悔录》和为自己辩护的《孤独的散步者的冥想录》。1778 年,卢梭告别人世。

环视这一时期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唯一在社会底层度过青年时代、从事过各种“卑贱”的工作,甚至像乞丐一样被送进收容所的人。在与他齐名的几位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庄园,同时又担任过法院院长的穿袍贵族,一生过着安逸的生活;伏尔泰本人就是一个大资产者,家有万贯之财,与之交往的也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就连狄德罗,也是出身于富裕的家庭。狄德罗虽因违抗父命而被迫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谋生,但他毕竟没有卢梭那种直接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或许正是这一原因(至少是一个主要原因),使卢梭显得比其任何一位同道都要激进。

卢梭的激进在他的政治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论证了自由、平等的重要。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源于私有财产的出现。因为“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随着国家的形成,不平等加深了。及至专制暴君出现后,不平等也发展到了极点。通过阐述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样的结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同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卢梭还十分重视法治。他认为,法律是社会契约的护卫,也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之,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是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也正是这一原因,《社会契约论》在大革命中被视为一部民主宪章,而卢梭本人的声望,在当时也超过其他任何一位启蒙思想家。 UeR0N0aNBflrrb6HISX0EemCnHSQPGtrEUv+1dfpS8raPpe5za3qksTSl63Kse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