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绝对君主制的极盛时期
——路易十四时代Ⅰ:内政外交

黎塞留死后不到半年,路易十三也在1643年5月驾崩。由于路易十三之子路易十四继位时尚不足5岁,故需要由太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不过,掌握实权的实为黎塞留的忠实接班人马扎然。此时的马扎然不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首相、教父,同时还是摄政太后的情人。其位尊权重,可想而知。

马扎然接手朝政之时,恰值法军在三十年战争中已临近决胜关头。为了筹措确保战争胜利的款项,马扎然明知民间早已怨声载道,仍硬着头皮横征暴敛。结果,不仅使自己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动摇法国绝对君主制的严重政治危机——“福隆德运动”。

“福隆德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为“高等法院福隆德运动”,后者为“亲王福隆德运动”。1648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为抵制政府的横征暴敛,联合各地法院,以整肃政府弊端为名而提出27项要求,要求国王撤回派往各地的监督官;新税收和新的财政法令事先须经巴黎高等法院同意登记方才有效;未经宣布罪状,不得擅自捕人;等等。对此,马扎然和太后不仅断然拒绝,还下令逮捕了数名高等法院的法官。巴黎市民闻讯在一夜之间筑起1 200个街垒,进行起义。事发后,摄政太后、马扎然携年幼的路易十四被迫逃离巴黎。不久,马扎然派孔代亲王领兵围攻巴黎。1649年 3 月,由于高等法院与宫廷妥协,“高等法院福隆德运动”随之结束。

宫廷人员返回巴黎不久,居功自傲的孔代亲王因未能如愿取代马扎然的职位,遂纠集多名亲王显贵与宫廷作对。1650年,“亲王福隆德运动”兴起。这些亲王不仅公开叛乱,而且还不惜与西班牙人勾结。由于叛军向巴黎发起进攻,逼得王室二度出逃。直至1653年,马扎然才利用反叛者的内讧平息了动乱。

1661年3月,马扎然去世。也正是从这时起,时年23岁的路易十四开始亲政。由于当年王室在“福隆德运动”中被迫外逃的惨况,曾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因此,这位年轻的国王早就有意凭借君权神授观念来强化绝对君主制。马扎然刚一去世,路易十四即向其大臣们宣布:“此后,我就是我自己的首相。”在他亲政的54年时间中,路易十四从未委任过首相。在其亲政前期,路易十四可谓如同“超级工作狂”式地日理万机。朝中诸事,不分大小,概由他亲自处理。对此,他曾一再宣称,亲自理政乃是“国王的职业”,并在对该如何当好国王予以深思熟虑后,写过一篇《关于国王职业的思考》。众所周知,路易十四在后人当中流传最广的名言是那句“朕即国家”。诚然,对于路易十四本人究竟有没有亲口说过这句话,法国史学界尚存在争议,但从其治国理政的实际表现来看,他在亲政后力求让法国王权至高无上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确实可以说,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都不过是使其旨意付诸实施的工具而已。换言之,正是路易十四使法国绝对君主制达到了极盛。

自诩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并被廷臣们谀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为大权独揽,粗暴地剥夺了巴黎高等法院、全国三级会议等机构对王权的制衡作用。1665年,在闻悉巴黎高等法院还想集会讨论国王颁布的敕令时,路易十四身着猎装,手持鞭子,怒气冲冲地来到法院,断然宣布:“你们这些集会带来的祸害大家都知道,我命令你们停止已经开始讨论我的敕令的会议。”3年后,他又命令掌玺大臣毁掉福隆德运动期间巴黎高等法院的3本议事记录。凡不顺从的法官,路易十四一概予以免职或流放,并代之以自己的亲信。根据他的旨意,全国三级会议在他在位期间停止召开。

为了加强对外省的统治,路易十四迅速恢复了在福隆德运动期间被取消的向各省派遣巡视稽查的司法、治安、财产监督官的制度。这些钦差大臣将通常由显贵或元帅担任的各省地方长官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路易十四还极力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和利用。在他亲政期间,形成已有几个世纪的天主教“高卢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在法国国王取得了对高级教职的任命权和教会财产的支配权后,意犹未尽的路易十四还在1682年召集法国的高级教士会议,并通过《四条款宣言》重申,王权独立于教权,教皇不得作出任何侵害法国教会自由和权利的事情。此后,路易十四不顾教皇的激烈反对,先后任命了不少拥护《四条款宣言》的人担任主教。

为了体现“太阳王”的威严,使宫廷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路易十四斥巨资在巴黎西南郊建了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于1662年破土兴建,历时10 年才大功告成。其宏伟瑰丽,令人惊叹。在王室由卢浮宫迁入凡尔赛宫后,他把大批贵族召入宫内,充当侍臣。在宫中,路易十四建立了极其严格的礼仪制度,如国王起床礼、就寝小礼、就寝大礼、用膳礼等,还相应设立了包括御衣官在内的一系列荣誉职位,让自己宠幸的大贵族充任。由于荣膺这些职位就能够接近国王,还可由此获得丰厚的俸禄和赏赐,导致谒见国王、争取受到国王的宠幸,成了贵族们朝思暮想的政治目标和生活追求。这些贵族在仰承国王鼻息,过上奢侈腐朽的生活之后,自然也就迅速而明显地丧失了对抗王权的能力。

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

虽然路易十四精力过人,但他在治理国家时仍少不了得力助手的辅佐。在几位能臣中,最为路易十四信任和重用的是柯尔伯。柯尔伯出身于商人家庭,原为马扎然的家务总管。在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后,先是担任财政总监,后又因为功绩卓著被任命为王室国务秘书和海军国务秘书,可以说,他已被赋予事实上的首相权力。柯尔伯在任内积极进行财政改革,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王家手工工场,使法国经济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如果说路易十四国内政策的要旨是极度强化王权,那么,他的对外政策的目标就是使他和“他的”法国在国际上受人尊敬。为了扩大法兰西的疆域和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路易十四在他亲政的54年中,竟有31年让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进而言之,在路易十四看来,打仗和征服实为君主天职的一部分。为此,他曾为自己频频发动战争如此辩解说:“国王永远不必以追求名声为耻,因为名声必须不懈地、热烈地被渴望,这本身就能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能确保我们的目标实现,名誉往往比最强大的军队更有效。所有胜利者,从名誉上得到的东西都多于从刀刃上得到的。”

路易十四亲政后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是针对西班牙的“王后权利战争”(又称“遗产战争”)。1665年,路易十四的岳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去世,继位的查理二世年仅4岁。于是,路易十四乘机对西班牙提出领土要求。他的理由是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兹嫁给他时,曾允诺一笔非常可观的嫁资,但由于西班牙后来长年战乱,民生凋敝,这一承诺从未兑现。因而,他要以其王后的名义继承在西属尼德兰的遗产。在这一要求遭到西班牙拒绝后,路易十四在1667年御驾亲征,连克里尔等城市,翌年又攻占弗朗什—孔泰。由于英国、瑞典、荷兰三国缔结了反法同盟,公开干预此事,路易十四才同意言和。1668年,双方签订了《亚琛条约》,法国虽归还了弗朗什—孔泰,但仍保留了新占领的12处要塞。

初试身手便获大胜,使路易十四更为好战。这回,他把目标对准了荷兰。由于渴望得到荷兰的领土和财富,更为了报复荷兰在“王后权利战争”中与自己为敌,路易十四先用金钱收买英王,拆散反法同盟,继而在1672年亲率大军攻入荷兰。刚刚上台的荷兰执政官奥兰治亲王见本国军队无力阻挡法军的进攻,不得不下令掘开阿姆斯特丹海堤,放海水阻遏法军。其后不久,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国王、丹麦国王以及包括勃兰登堡在内的数位德意志诸侯亦派兵与法军厮杀。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最终法国竟以独家之力打败了众多对手。1678、1679年,法国分别同交战的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签订了《尼姆维根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法国不仅重新获得了富饶的弗朗什—孔泰,还新占领了南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该条约还开创了用法文代替拉丁文拟订外交文件的先例。从此,法文逐渐成为主要的外交文字。

在法国以独家之力打败众多对手后,“太阳王”威名远播,法国在欧洲的威望显赫不已。此时的路易十四愈发变得恃强蛮霸。他下令设立“属地收复裁决院”,专门调查落实以前历次条约中割让给法国的领土,并以武力强行兑现。在这一过程中,他先后夺得了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边界之外的10余个城镇。1681年9月,路易十四还无端出兵,将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斯特拉斯堡据为己有。路易十四这种过于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势必使得欧洲列强强烈不安;而他在1685年断然废除“南特敕令”之举,则更使新教国家惊恐万状。由此1686年7月,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荷兰和瑞典结成了针对法国的奥格斯堡联盟。1688年,荷兰执政官奥兰治亲王在“光荣革命”中登上英国王位,于是,英国也加入了这一同盟。同年,奥格斯堡联盟开始与法国交战。在战争进行了近10年之后,路易十四眼看取胜无望,更何况法国已难以与几乎整个欧洲继续对抗,遂罢战求和。根据1697年9—10月间在荷兰里斯维克签订的条约,法国退出在《尼姆维根条约》以后占据的所有土地,不过,斯特拉斯堡仍由法国保留。

奥格斯堡联盟战争的结局使路易十四首次在国际舞台大失颜面,它同时也是路易十四时代盛极而衰的征兆。然而,路易十四依旧以执欧洲牛耳的霸王自居,并在18世纪之初又挑起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00年11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由于他身后无嗣,有多位欧洲君主欲凭借血缘或姻亲问鼎西班牙王位。查理二世临终前提名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继承王位。不过,他同时也规定,西班牙不得与法国合并。安茹公爵继位后称菲利普五世。翌年,在菲利普五世赴西班牙登基后,路易十四竟以特旨的形式宣布,菲利普五世也有继承法国王位之权。顿时,西、法合并的可能与前景令欧洲其他列强深感震惊,它们更无法容忍法国在与西班牙“合并”后愈加强大。于是,英国、荷兰、奥地利立即对法国宣战,素与英国交好的葡萄牙、萨丁王国和部分德意志新教诸侯国也随即投入反法战争。这场战争于1701年3月爆发,共持续了13年之久。战争前期,法国尚占有一定优势,但到了后来却迭遭败绩。由于交战时间过长,各参战国都已厌倦,故从1713年4月起,双方先后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1713年4月)、《拉施塔特条约》(1714年3月)和《安特卫普条约》(1715年11月),结束了这场战争。根据上述条约,路易十四之孙虽然继续拥有西班牙的王冠,但法、西两国不得合并。此外,法国还得将一些地方割让给奥地利与荷兰。

虽然路易十四统治前期,法国经济曾出现繁荣局面,国库也一度充实。但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尤其是无休止的征战,非但造成国库空虚,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农民的暴动与城市贫民的起义时有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702年爆发于塞汶山区的“卡米扎尔起义”。

还需要指出一点,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之举对法国经济、政治、宗教以及民族心态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极其深刻而持久的。与之相反,当时或后来与法国较量、争霸的一些欧洲国家,却因大量接纳从法国逃出来的大批既有技术又有资金的信仰新教的工商业者而获益匪浅。例如,定居英伦三岛的法国新教徒巨富,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添加了可观的资金;而大批法国胡格诺工匠和商人涌向勃兰登堡开设纺织工场以及生产铁、丝和纸的作坊,则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半农奴制大庄园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德意志北部的诞生。有鉴于此,有法国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废除南特敕令不仅“导致法国在世界的统治被削弱”,也导致了盎格鲁—撒克逊势力和其他将和法国较量的势力的崛起。

1715年9月1日,在位72年、亲政达54年的路易十四驾崩。随着“太阳王”的陨落,法国历史上最长的君主统治宣告结束。 Ay7qGlcIYoR7lgj/eXlbpf0l9FnXYVruFgYmpTsPixKn29fwBjG5Buu4T7BSND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