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的爆发

纵观法国近现代史,生活在六边形国土上的法国人曾经数度分裂成两大互相敌对,乃至彼此残杀的阵营,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公社时期、维希政府统治时期……不过,首开“两个法兰西”之间剧烈冲突之先河的,却是更早时期的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者虽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发展道路,但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的关系。两者无一例外的是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且都反对天主教会及其神权。它们的区别在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从教会外部,从世俗的角度对教会和神权发起冲击,而宗教改革则是从教会内部,从《圣经》的“神圣启示”出发,向正统教会的权威提出挑战。

宗教改革思想在法国早已有所传播。还在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意志发动宗教改革之前,法国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就已经萌发“回到圣经上去”的共同愿望。1508年,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发表了一篇呼吁书,提出阅读《圣经》原文。当时,天主教信徒只能阅读罗马教廷指定的拉丁文译本的《圣经》,而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非罗马教廷指定的拉丁文本《圣经》均在禁读之列。勒费弗尔认为,罗马教廷指定的拉丁文译本已使《圣经》面目全非,因此需要进行努力,还《圣经》以本来面目。几年后,勒费弗尔先后翻译、出版了《圣经》和《保罗书信》的拉丁文新译本。在《保罗书信》的注释中,勒费弗尔已提出“因教得救”的思想,否认圣餐的实体转化说。勒费弗尔的新译本及其相关思想,对路德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而19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更是如是写道:“在路德以前6年,可敬的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已在巴黎宣讲路德主义。”

1512年,勒费弗尔出任莫城代理主教,并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了一个旨在传播新教思想的“莫城小组”。几年后,勒费弗尔的门徒纪尧姆·布里索内被任命为莫城主教。在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玛格丽特·德·纳瓦尔支持下,布里索内主教和莫城小组发动了宗教改革。他们派遣神父到一些村庄布讲福音,将圣徒的雕塑和画像从教堂中撤除,并规定用法语作祷告。此外,他们还在宣扬信仰得救,否认圣餐的实体转化说的同时,甚至像路德一样在教堂张贴告示指控教皇,称他为“反基督者”。

这一时期,路德的思想已在法国迅速传播开来。在这一过程中,印刷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不容否认的是,国王开始时对新教的宽容态度也至关重要。起初,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对宗教改革思想颇感兴趣,更何况,伊拉斯谟关于教会应由国王管理的主张同他的意图又正好吻合。因此,弗朗索瓦一世初时不仅对莫城的宗教改革运动听之任之,甚至还准许路德教传入法国。1532年,为了回击教皇克莱芒七世与自己的死对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联合,弗朗索瓦一世在国内准许新教徒卢塞尔在王宫卢浮宫公开布道,在国外则同反对查理五世的德意志路德派诸侯结盟。

毋庸置疑,法国王权是根据其政治、外交和军事的需要来采取对宗教改革的对策的。正是这一原因,随着法王在1533年和教皇握手言和,加之法王已意识到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统治将是弊大于利,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打压。这一转折的标志是1534年10月的“告示事件”。当时,新教徒在巴黎、奥尔良、图尔等城市到处张贴“告示”,揭发“教皇弥撒的不能容忍的流弊”,就连国王寝宫的门上也贴有类似的“告示”。于是,弗朗索瓦一世龙颜大怒,下令严惩新教徒。一时间,火刑场在法国到处点燃。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巴黎就有80名新教徒被活活烧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加尔文出场了。法语国家的宗教改革也由此有了堪与德语国家的路德比肩的领袖。

加尔文1509年7月10日出生在皮卡底一个极富于宗教色彩的小城努瓦荣,他的父亲曾为当地主教管理产业。加尔文起先曾在伊拉斯谟就读的巴黎蒙太古学院念书,后来赴奥尔良和布尔日攻读法律和神学。1533年,加尔文因宣扬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观点而被天主教会斥为异端,被列入了黑名单。于是,他在1534年1月离开巴黎,前往斯特拉斯堡和瑞士的巴塞尔避难。在巴塞尔避难时,加尔文用拉丁文撰写了一部维护、阐述新教信仰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这部发表于1536年的著作立论之大胆,思想之缜密,热情之洋溢,文笔之流畅,堪称宗教改革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本著作。1536年,加尔文应邀去瑞士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运动。两年后,他离开日内瓦赴斯特拉斯堡等地流动宣讲。从1541年起,加尔文长期定居日内瓦,其间把这座城市改造成宗教改革的大本营,人称“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主要是预定论。他宣称,上帝预先确定一些人得救,另一些人毁灭。任何人的命运在其出生之前就已由上帝决定,个人的一切祈祷、虔诚、善行均无济于事。上帝的决定秘而不宣,但可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在世上的具体情况加以揣摩。如果一个人在对社会有益的各种职业中事业成功,这就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反之则为“弃民”。加尔文还号召其信徒珍惜时间,节约钱财,全力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依靠个人的职业活动发财致富。

加尔文还非常重视教会组织。他在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的同时,力倡应由一般信徒选举产生的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长老是从事世俗职业的信徒,其主要职责是维持秩序、道德和纪律。还有一点,加尔文派的教会是独立的、自治的组织,它不像路德派那样仍依附于世俗统治者。

如果说在前一时期,路德派尚在法国具有不少影响的话,那么,在加尔文登场后,法国绝大部分新教徒都成了加尔文派新教徒。加尔文教是经由里昂在法国传播开来的。由于它既吸收了路德的基本教义,又摒弃和改造了路德与封建主妥协的部分,更好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发家致富,在政治上参与执政的愿望,故深受法国广大资产阶级,尤其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拥护。16世纪50年代期间,加尔文派教会在法国各地纷纷建立。1559年5月,在加尔文的倡议下,来自各地新教会的代表在巴黎市郊的圣日耳曼举行首次“法国新教牧师大会”。会上,一个与天主教平行的新教会应运而生。

加尔文派教徒后来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 胡格诺派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分子,同时还有一些法国南部的大贵族。后者之所以加入胡格诺派,是想利用加尔文教对专制暴君的谴责,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相对抗,同时还可利用宗教改革夺取天主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由于他们“信奉”加尔文教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他们亦被称为“政治上的胡格诺”。

自弗朗索瓦一世1534年改变态度后,法国历代国王均对新教采取镇压政策。随着新教徒人数的日渐增多,当局的镇压也愈益残酷。1547年,亨利二世还在巴黎高等法院专门设立一个法庭,用以迫害新教徒,人称“火刑法庭”。该法庭在3年内判处逾500起针对异端的案件。及至16世纪中叶,法国围绕着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形成了两个互相敌视的集团:一个是以王室近亲、大贵族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的天主教阵营,他们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法国北部与东部,且对王权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个是以纳瓦尔国王安托万、孔代亲王路易和海军上将克里尼为首的新教阵营,他们的力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在两派贵族以及国外势力特别是罗马教廷的煽动下,新、旧教两大阵营之间的敌对行动不断升级。不久,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蜕变为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宗教战争。

在法国,这场宗教战争又称“胡格诺战争”。首先挑起战争的是天主教阵营。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部突袭在第戎西北70公里处的瓦西镇一个谷仓里举行宗教仪式的胡格诺教徒,杀死25人,打伤100多人。事发后,各地天主教徒争相效尤,丧心病狂地杀戮胡格诺教徒。尽管胡格诺派的精神领袖加尔文曾一再告诫自己的信徒“应当遵守法律,不得有越轨行为”,但面对天主教派的屠刀,他们也毫不畏惧地进行了反抗。由此,胡格诺战争的序幕随着“瓦西惨案”的发生而揭开。

从1562到1594年,胡格诺战争时打时停,持续了30多年。尽管这场战争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宗教战争,但由于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有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加之参战双方又各自求助于外国势力——天主教派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胡格诺派得到了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遂使战争具有非同一般的复杂性。此外,由于宗教战争的刀光剑影遍及全国,它所造成的破坏性远胜于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因为后者只是局限在几个省份而已。

战火点燃后,天主教和新教首领到处起兵对抗。但在头几年中,双方的主要领袖要么死于非命,要么成为阶下之囚。如纳瓦尔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遭到暗杀,而孔代亲王和天主教阵营的领衔人物之一、王室总管蒙莫朗西在德勒战役中竟彼此落入对方的手中。虽然每次战事过后,双方都会举行会谈,从而也达成了若干协议,但由于矛盾未能真正得到解决,故往往是所签之约墨汁未干,双方就又重启战端。 j8N87HjQNCbJ1cetKBcFYIoOfbF0ecvk9haJj2EU+M4zpYEQwbR/LZYwXY4hzfN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