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两情相悦

中国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丰富而细腻的表达能力,男女两情相悦,这个“悦”字表达得恰到好处。如果说“悦”是高兴,太单薄了一点;“悦”是兴奋和激动,又太生硬了一点。“悦”最好理解成“幸福”,而且是使动用法的“幸福”,大致可以这样来说:我因为你而感觉到幸福,你因为我而感觉到幸福,我因为你因我幸福而更加觉得幸福。所以,两情相悦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双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理想的爱情发展模式。

(一)恋爱激情

恋爱总是与激情相伴,这是人类灵性的一部分。古今中外,一见倾心永远是爱情佳话。两千年前的长安街头,跟今天的各大城市是一样的男女青年的自由天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可见男孩子对于心仪的女孩,那热恋的决心有多大;女孩也是心领神会:“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贴双燕。”年轻人一般都需要一场恋爱来确立自己的成人感,没有恋爱的成年过程好像是不够完整的。

【显而易见的道理】

如果你去问海灵格先生关于男人和女人,他可能会跟你说男女之爱是欢愉而又严肃的。男人因为自身缺乏女性化的部分而受女人吸引,正如同女人受男人吸引是因为她们缺乏男性化的部分。男性的阳刚响应女性的阴柔,所以他需要一个女人来帮助他成为男人;女性的阴柔响应男性的阳刚,所以她需要一个男人来帮助她成为一个女人。男性在他选择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时,成为一个男人;而女性在她选择一个男人做她的丈夫时,成为一个女人。此时,男人和女人结为伴侣。如果男人或女人只是为了好玩或是为了找人来照顾自己,这样关系的基础就像建立在流沙上一般的脆弱。有时候我们会根据贫富、教育程度或是宗教信仰等外在条件,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保护、改善或拯救的欲望来寻找伴侣,抑或是为了满足父母愿望。这样的伴侣关系基础脆弱,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裂痕。

如果伴侣之间的爱发自内心毫无保留,那么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他们对子女的爱也将是如此。相对地,当伴侣之间的爱有所保留,他们对子女的爱也将是如此。如果男人与女人彼此欣赏、相爱,他们也将会欣赏、爱他们的孩子。同样,如果他们彼此之间存在愤怒及抱怨,这样的感受也将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父母于亲密关系中在尊敬、爱和支持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决定着他们在亲子关系中发展的深度。同样,当父母无法建立亲密联结,他们就无法在亲子关系上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丰富并荣耀了他们的伴侣之爱,孩子会感受到认同、尊敬、安然及被爱。孩子原本就是伴随着爱而来的。

一对已婚的伴侣前来咨询一位享有盛名的治疗师,并请求治疗师的协助。他们说:“每个晚上,我们都努力想完成传宗接代的责任,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完成这个神圣的责任。我们做错什么了吗?还是我们应该从这样的过程中做到或是学习到什么?”

治疗师要这对伴侣做的,就是静静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在结束后,他们要直接回家,而且不能互相讨论。他们都同意了。以下是治疗师对他们说的话:“每一个晚上你都努力地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虽然你做了诸多努力,但仍然无法成功。你为何不让你的热情引导你?”说完之后,他就请这对伴侣离开了。

他们匆忙赶回家,就像是他们迫不及待要享受鱼水之欢一般。当他们独处时,他们带着热情和欢愉。他们只花了四个晚上,妻子就成功受孕了。

显而易见的道理:伴侣首先是情侣,婚姻是建立在热情的男女欢爱基础之上的。有人说,那怎么解释旧社会包办婚姻?

我通常的解释是:包办婚姻就没有男女欢爱了吗?

耐心一点的解释是:不要把电视里看来的和宣传册里说的,当成是事实的全部,包办婚姻未必是封建社会的主流婚姻形态。

再认真一点的解释,是先来一两句古人真实的现场记录,再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你要知道,诗句中这姣好女孩可是跟随男人(通常是大哥或大叔级别的)出去“卡拉OK!”啊。所以,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真实情景,可能远在我们的苍白概念之外。更何况,古人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不是包办婚姻。

中国古人所讲“情爱”真的很值得推敲。男女先产生向往之情,然后是心倾之,终得欢爱之,欢爱更进一步巩固钟情,升华为亲情。爱都是伴着情而来,围着情而转。心理学研究发现,男女之间情欲联结使关系发生质变,发生性行为后就发展出深层、难以磨灭的联结,他们因此成为伴侣、为人父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和对外界公开恋爱关系,并不足以成为亲密关系的基础。

同样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情侣,当然是性伴侣。否则就不存在亲密关系、亲密欲望和亲密行为,否则就不叫热恋。我们常对于伴侣关系中最亲密的欲望羞于启齿,因为我们的文化仿佛将性爱视为低贱的、不庄重的。然而,性爱却是人类最伟大的行动。人类没有其他任何行为比性爱更能够达到生命的和谐与圆满,也没有其他任何行为比性爱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没有其他任何行为可以在过程中带来深刻的喜悦,在结束时忍受如此甜蜜的痛苦。这是人类最重要的行为,它比其他行为要更加冒险、更加挑战,使我们与另一个个体达到如此深的辉映和了解,并带来智慧与精神更高的层次。当一个男人和女人做爱,结果将会是严肃的,而人类其他行为都像是在为这个严肃的结果作准备,也许是成为这个结果的补给或是替代——生命的延续。性爱的真相原本是创造新生命,你将为之负责。

要完成性爱,我们必须保持在最谦卑的状态。我们从未在任何时刻让自己处在如此开放而且毫无保护的位子上,我们暴露自己并且处于一种最脆弱易伤的状态。所以,我们从未像男人与女人在爱中交会那样如此深刻地放下我们的困窘与防备,敞开我们自己。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展现了最私密的自己并且将自己交付给对方。

所以,生命诞生于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伴随着最美好欢愉体验的,是最重大的生命责任。当然,人类为了追求更多欢愉而不用承担责任,就发明了安全套。安全了什么呢?值得深入思考,对吧?

【隐秘不显的力量】

男性成为怎样一个男人,女性成为怎样一个女人,与他们生活的家庭密不可分。这几乎不用研究,人们都知道应该如此。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更隐秘的力量,在驱使着男人和女人们成为他们自己。在这方面,海灵格先生是用互补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关系的。

为了要保持男人与女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承诺,男人做个男人并维持他男性的阳刚,而女人做个女人并维持她女性的阴柔。在亲密关系中,男人维持男性的身份和位置,他会受到重视;同样,女人维持女性的身份和位置,她的伴侣维持对她的渴求。这是维系亲密关系的秘诀。

牺牲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爱的序位的一部分。它在童年时期就已开始。为了要成为一个男人,儿子必须放弃他对生命中第一个女人——母亲的爱;为了要成为一个女人,女儿必须放弃她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父亲的爱。为了要完成成为男人的旅程,他必须脱离母亲的影响;而为了要完成成为女人的旅程,她则必须脱离父亲的影响,并且回到母亲的影响范围。如果一个儿子留在纯然由母亲影响的状态,他在青春期后通常会发展成一个女性化的男孩,而无法成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当女儿停留在纯然由父亲影响的范围内时,她通常会停留在青春期享受异性注意、调情的阶段而成为情妇,但无法成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

当一个“妈妈的宝贝儿子”与一个“爸爸的宝贝女儿”结婚时,这个先生只是想要以爱人的形式寻找母亲的替代品,而妻子只是想要以爱人的形式寻找父亲的替代。然而只有“父亲的儿子”和“母亲的女儿”结合时,伴侣关系才最可能成功。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把有刻度的标尺来衡量:一端是母亲的儿子,另一端是父亲的儿子;一端是父亲的女儿,另一端是母亲的女儿。每个儿子和女儿都在这把尺的某一个位置上。

同时,如果一个男人是“父亲的儿子”,他将能在婚后和他的岳父相处愉快,而一个“母亲的女儿”则在婚后能与她的婆婆和睦相处。相反,“母亲的宝贝儿子”在婚后,能够讨岳母欢心,但却较难和岳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父亲的宝贝女儿”在婚后能和她的公公愉快相处,但较难与婆婆建立建好的关系。

学过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荣格早已提出过这样的观念。

当儿子停留在母亲的影响范围内时,他的心将充斥着女性能量,这将使他无法从父亲身上汲取男性力量。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停留在父亲影响范围内的女儿,她的心将充满男性能量,而使她无法从母亲身上汲取女性力量,并影响她成为女人的发展。荣格将男人心灵中的女性原型称为“阿尼玛”,而将女人心灵中的男性原型称为“阿尼姆斯”。当儿子笼罩在母亲影响范围中时,阿尼玛有较强烈的发展。奇怪的是,当男人笼罩在母亲的影响范围中时,他对其他女人的了解和热情较高,对其他男人和女性的吸引力较小。而当女人笼罩在父亲的影响范围中时,阿尼姆斯的发展较为强烈。她对其他男人或女人而言,吸引力也较小,却对其他男人的了解和热情较高。也就是说他们学会了讨好异性,而不是吸引异性。显然,这将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男人心灵中阿尼玛的影响将限制他无法及早朝向父亲移动。令人惊讶的是,这也使他对于女性的独特与价值产生较多的热情和了解。同样,女人心灵中阿尼姆斯的影响将限制她无法及早朝向母亲移动,她将对于男性的独特与价值产生较高的了解与热情。因此,我们了解,阿尼玛是儿子没有接纳他的父亲的结果,而阿尼姆斯是女儿没有接纳母亲的结果。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发展,是一种隐秘不显的力量在家庭中流动,并可能让男孩、女孩在成为男人、女人的时候,身不由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他们未来的婚姻来说,实际是负面的。如何预防呢?

这个预防的措施在父母亲身上,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要多带儿子,母亲要多带女儿。在很多家庭里发生的事情是:父亲已经失去了儿子要跟他在一起的兴致,或者母亲又不肯放手对儿子的呵护;母亲已经失去女儿对跟她们在一起的兴致,或者父亲不肯撒手对女儿的娇宠;也有很多情况是,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从这个角度讲,家庭教育的某些方面成果,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家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现在,我们可以再重头来看一下恋爱激情,我们就有可能明白一件事情:恋爱是建立在你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基础上的两情相悦,而这个程度来自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和连接深度。你在性别化发展这把标尺的哪个点上,可能决定了选择恋爱对象和恋爱方式以及恋爱激情。总之,恋爱的起点在这里。

顺应显而易见的生命召唤,我们享受恋爱激情;同时,我们随身携带着隐秘不显的力量在体验和维系着我们的爱。这就是我们的情爱世界。

(二)恋爱陷阱

所谓陷阱,就是被伪装的通途或者正常情境。恋爱激情,是最普遍的美好情境,可是这个情境有时候是一种陷阱。而伪装这个陷阱的,是恋人自己。也就是说,恋爱的陷阱是我们自己设置的。通常情况是,别人替我们挖好了坑,而我们自己伪装了它。除了个人性别化发展中可能留有的缺憾会带给我们一些隐患,在恋爱关系的发展中,还可能存在一些比较显性,却也难免的陷阱。

【悬而未决的问题】

带着悬而未决的原生家庭问题,年轻人步入恋爱婚姻,通常会在恋爱激情之中隐藏着陷阱,并且很容易掉入这个陷阱中。这个陷阱可以叫做“虚假的爱情”。这样说很抽象,我们来观察一个案例。

苏珊·费德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是两个孩子中年长的一个,她和她的未婚夫乔从高中起就认识了。她的父母本身婚姻很不幸福,因此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苏珊母亲一直是一个很焦虑的人,在苏珊10岁的时候由于抑郁住过医院。自从那个时候起,大家就觉得她十分脆弱,现在更像是处于疯狂的边缘,不断埋怨她的父亲,指责他事事都要依赖她。苏珊打算上大学,她的弟弟则是一个“计算机天才”,想去麻省理工学院(MIT)念书。苏珊高中毕业刚一个月的时候,她做律师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苏珊放弃了外出求学的计划,选择了当地的大学。第二年父亲病愈,但夏天又发了一次病,不得不停止工作。不久之后,苏珊开始和乔约会,她在暑假里兼职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当时乔是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员,现在她准备留在这个公司和乔一起工作。

乔是一个蓝领的波多黎各移民家庭中的独子。对他来说,苏珊不仅具有吸引力,她的家庭也代表了社会和经济上的稳定,乔很看重这一点,因为他自己的家庭比较贫穷,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因为一次工伤导致了残疾。乔的母亲在照顾丈夫的同时,还要照顾她自己的母亲。他们家的收入很少,乔希望通过与苏珊的结婚来改善父母的境况。当苏珊放弃求学跟他结婚的时候,乔觉得很高兴。苏珊继续求学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

对于苏珊来说,乔是她离开家庭的唯一方式。她在学业问题上有过挣扎,因为跟弟弟比起来她觉得自己有所欠缺,弟弟的成就是家庭中最大的关注点。自从父亲心脏病发作之后,家里人对她继续念书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不再觉得自己真的很聪明,因此学业成了她巨大的压力源。乔可以将她从这些压力中解脱出来,他不会要求她取得更高的成就,他能够接受她现在的样子。他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就意味着她不用担心自己完不成学业或者对失败的恐惧。她会成为乔的妻子,照顾家庭。

乔和苏珊相互吸引,并且都认为这段关系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良好感觉。乔的父母因为苏珊不是天主教徒而反对这门婚事,强烈地希望他们能再等一段时间。苏珊的父亲则不同意她嫁给一个没有大学学历的人,而且他坚持认为苏珊应该完成学业。尽管他们家并不信教,父亲同时也反对她嫁给一个非犹太籍的男人。苏珊也曾考虑过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一个学历更高的人,但父母的反对促使她坚持自己的选择,抵制父母的“势利眼”。

结婚之前,苏珊和乔两人很少有机会单独相处。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筹备婚礼,讨论家庭给他们的压力。婚礼后不久,苏珊就开始觉得疲惫。家里人开始变得安静,他们没有理由再表示反对。苏珊很快就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并且开始要求乔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乔却对“抛弃父母”感到内疚,这种感觉在恋爱的阶段显然一直被压抑了(或被反抗父母的反对所临时替代了)。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同时弥补自己的内疚,他建议搬到父母的公寓房去居住,而让父母搬到楼上一个更小一点的公寓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也是一项很好的投资。苏珊也同意这么做,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可以比现在住得好一点。

很快,苏珊感觉到乔的父母想参与他们生活以及想要抱孙子的愿望。本来结婚是为了逃离父母,现在她却感觉到必须面对另外两个人,况且她对他们并不了解,比面对父母更难。苏珊突然被乔的个性激怒了。开始的时候,她喜欢的就是乔的这种容易相处的风格以及对她的接受,但现在却觉得他太没野心。当他出现在她的朋友面前时,她感觉很尴尬,因为他不仅地位低下,而且行为举止显得缺乏教养,于是她开始避免与朋友们见面,而这使得她更加孤立。苏珊试图让乔去完成她所有的梦想,并满足她对关系的所有需求。乔越来越感到无能,无法回应苏珊的要求。她虽然觉得乔是个好丈夫,但却开始试图吸引公司里其他男人的注意力而避开乔。乔的无能感使得他进一步退缩,他开始晚上跟自己的朋友出去玩,因为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更被接受。

苏珊对父母期望的反抗,现在转移到了婚姻中。乔不想让父母失望的期望,现在被苏珊对他成功的期望的压力所取代,而他很讨厌这一点。这对年轻夫妻双方都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们究竟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两人都希望对方能满足他们未达成的需要,但现在却又都感到失望。

我们可以从案例中看出,苏珊在原生家庭里更受父亲的影响,焦虑症接受精神治疗的妈妈对苏珊的影响相对小一些。现在,家庭里越来越明显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弟弟,苏珊感觉到自卑,并且想要获得优越感(也可以成为优先关注感,这来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苏珊决定休学,苏珊决定和乔恋爱,苏珊决定把自己交给乔,这些发生恋爱行为的动力中,通通隐含着苏珊决定摆脱家庭。苏珊到底要摆脱家庭的什么呢?乔又何尝不是要摆脱家庭的贫困局面呢?

苏珊在原生家庭中摆脱自卑感,争取优越感的措施是脱离家庭,来一场明摆着不合理的婚姻,以此获得父母的优先关注。这个过程,苏珊自己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苏珊自己并不认为如此。苏珊当时的整个精神世界里,这场恋爱和婚姻是完全的自主决定,父亲的反对,更加激发她的义无反顾。

不过换个角度讲,可能苏珊真的需要这场恋爱和婚姻来认识自己,走向成年,并且重回家庭。除非,苏珊的父母一早就已经杜绝了这种可能性的发生。苏珊在原生家庭里体味到温暖和被正确地关注。如果,苏珊父亲在早些时候跟女儿和儿子讨论他们各自的特征和擅长,给予苏珊和弟弟同等重要而并不相同的发展建议,并且同时予以支持,姐弟俩可以找到异曲同步的发展,苏珊多半看不上乔,并且也不会这么仓促决定“成年”——步入婚姻。因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苏珊确实还有很多成年之前的准备没有做好。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越是没有准备充分的年轻人,越是容易比较早地恋爱结婚。这个准备是指与原生家庭其他成员,主要是与父母亲之间,没有爱的纠葛。不少年轻人没有正确面对原生家庭里存在的问题,而是幻想逃逸到另一种生活空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可能和苏珊一样,想通过婚姻来改变人生际遇,以重塑自己。抱着这样的期待,恋爱很容易被伪装,底下可能是个陷阱。

【完美纯粹的爱情】

与年轻人恋爱季相伴随的是他们对自主性的要求。自主性意味着放弃依赖,意味着自我导向、自立以及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并追求自己的道路。他们可能觉得凭着理想和价值观就能生活,他们努力尝试摆脱对父母亲的依赖,可能不愿意接受父母亲及其同盟者的教导。在美国,年轻人此时离家;在中国,年轻人不会离家,但他们会在家庭中抗拒被安排,并且争取个人空间。这种争取的方式可能是抵触和碰撞,也可能是协商和交流,取决于年轻人和他们父母之间以往的关系经验。

这个时期另一种理想化的表现是寻找一种完美的爱。许多年轻人都在寻找这样一种爱侣——两人彼此都非常重视对方,所有的矛盾、不确定性、自我怀疑、悲伤和对未来的恐惧都一扫而光。他们可能自己并不清楚,内心是希望可以通过爱的力量获得重生,这个力量来自一个替代了不完美父母的理想爱人。

期待一场不期而遇的完美纯粹的爱情,这是人生机遇和生命奇迹。可以想象,被一个全新的人所发现,被他或她所爱,并且这种爱是新鲜的,是不建立在角色义务之上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体验。感觉到被别人如此需要实在是太令人满足了,这个完美的爱人常常会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和父母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年轻人企图向父母展示自己独立性的一种尝试。

这个完美感觉的爱人通常是高于或差异于父母的新鲜能人,有时候,这位爱人还可能是某个需要年轻人帮助的人。对于年轻男女来说,有希望拯救一个人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它预示了地位上的提高(从被人照顾到照顾人),一种对强大的自我形象的认可,一次在为人父母上超越自己父母的机会,和对个人理想主义的一种提升。那么,那个被帮助的伴侣必须一定要有年轻的爱人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药物依赖,低下的社会地位,经济或学业上的困难,或是情感上的困扰)。对于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如此亲近一个功能低下的伴侣常常让他们痛苦不堪。注意:当他们准备好退出这种关系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暗地里接受父母企图终止这种关系的努力;倘若不是,父母的反对有可能会促进这对伴侣的关系。

当然,所谓的完美之爱其实并不完美,甚至包含相当的情感挫折和生活风险。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当年轻人从“家庭中的青少年”蜕变为“家庭中的成年人”之后,对这种爱的需求也会减少,而它的不完美也可以得到理性的评估。此时,受伤的爱人们可能会怀着更为根深蒂固的理想走向他们的下一段关系。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可能不是必须的部分,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它是重要的。这个甜蜜而又混乱,也免不了痛苦体验的恋爱陷阱,他们是否注定要走一趟呢?

不仅如此,这种完美体验还来自我们的个性特征。九型人格的教义已经帮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爱的方式,爱的方式背后隐藏着我们人格组成部分的重要诉求——我们的安全感策略。倘若没有机会观察和反省自己,我们会被自己的性格特征左右着而不自知。在恋爱中,我们也一样被自己的性格特征左右着而不自知。性格特征所对应的行为反应会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而恋爱季节通常是一种比较忘却自我的情境(也可能是另一种自我),总之它未必是(一般总不是)生活常态情境。那就意味着,恋爱真有可能是一场错误或者有待于成长的性格碰撞与融合,或是一个开始,或是一个陷阱。

小苏和小周是一对前来咨询的年轻夫妻,他们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三岁。他们的矛盾焦点在于,妻子小周认为丈夫小苏根本不通情理,不知道体谅她的父母,也没有家庭责任感,不愿意多承担家庭责任;与岳父母已经关系僵到了动手的程度。夫妻两人也已经无法沟通,谈不拢,一谈就发脾气对冲。目前丈夫小苏已经搬离家庭,自己借房子居住。眼下面临是否选择离婚,如果离婚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另外,小周认为丈夫性格执拗古怪,扬言要谁都不好过,如果离婚,丈夫是否会有过激行为,该如何应对?

经过心理疏导发现,丈夫并没有小周说的那样执拗古怪和难以相处,小周也没有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负责任和容易相处。

妻子小周是个8号性格者,本地独生女,父母亲是老实人,从小教导女儿要出人头地;小周也从小要强,认为自己父母老实受人欺负,所以,保护和爱护父母是她的重要使命。这完全吻合8号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需求,她的爱的方式就是为你负责任替你着想。丈夫小苏是个5号性格者,外省市人,家庭排行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这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代背景下,有五个子女,大概是在内地农村或小城镇才能有的现象)。小苏是一个对独立空间很有要求的人,他最难以容忍的是跟岳父岳母生活在同一个住房里,还要受他们的各种指点和要求——为了养育这一对双胞胎儿子,这是免不了的家庭生活琐碎。一旦起了争执,顽固如5号,怎肯轻易就范?

小周和小苏是研究生同学,恋爱季节,舒坦的5号小苏富有想象力,俨然一个规划师,憧憬美好生活画面,正好吻合8号的基本需求——属于自己的天地。同样恋爱季节的小周,自在放松处于安定状态的8号,很会体贴关心别人。小苏在小周的关心呵护下,更加彰显5号的理想主义作风。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婚姻。当双胞胎儿子出生,家庭生活面对一系列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成员间和姻亲家庭间的矛盾纠葛,压力如约而至。

压力中的小苏变得顽固而不近人情,进而选择逃离;压力中的小周变得愤怒而不讲情理,进而丢盔弃甲。他们的婚姻貌似步入绝境。需要心理疏导的帮助来走出婚姻困扰,实际上是个人和家庭发展的困扰。

……

这是否说明谈恋爱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性格匹配测试?当然不是,性格匹配是很粗浅的说法,也不存在真正的匹配。恋爱的性格陷阱在于恋爱激情掩盖了性格特征的全部;当矛盾出现,倘若能够自我发现和提升,完善自我,陷阱也就不复存在。掉入陷阱中的你还是可以顺着梯子爬升;那么,恋爱和婚姻就变成了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YdN+8NV6ZWGVd1eJ5or8I1dHxpQLdv1QFumeRRduGwNQoBNGeI1q9n6q6e9Z50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