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人们敢于追求独立时,其他人就会架起某种战斗机器,让女人们因勒索、恫吓与威胁而却步。在记者苏珊·法吕迪(Susan Faludi)看来,放眼整个历史,每当女性解放的进程向前迈进一步,哪怕只是怯生生的一步,都会激起一波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学家维拉尔·瓦雷(Willard Waller)认为,由于当时的冲突产生的各种震荡 [21] ,“某些女性的思想独立”已然“失去控制”,这正应了“女巫之锤”里的那句话:“女独思者,必思恶也。”确实,即使是再细微的平等之风吹过,男人们也会把它看作极具摧毁性的飓风——这就有点儿像占人口大多数的人群一看到种族主义的受害者表现出一丝想反抗的苗头,就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如临大敌。这种反应,除了不想放弃特权(男性特权与白人特权),还透露出支配者对被支配者经历的无法理解,同时——尽管他们气愤地声称自己很无辜——也有一种祸害者的警觉(“我们让他们那么痛苦,如果给他们留有一丁点儿回旋的余地,他们一定会毁了我们”)。
苏珊·法吕迪在她于1991年出版的书中
,详细记录了她称之为“复仇”或“适得其反”的多种示威活动:这些示威活动贯穿了美国的20世纪80年代,充斥于报刊、电视、电影与心理学著作之中,这么大的宣传阵仗,就是为了反对之前十年女权主义的跃进。隔了25年再来看,其手段之粗劣更加触目惊心。它再一次证明了媒体的存在经常是为了控制意识形态而非提供资讯:一再重复歪曲事实的论调,毫无批判性的审视,没有一丝顾忌与严谨,生搬硬套,见风使舵,哗众取宠,邯郸学步,与任何现实都挨不着的闭环式操作……“这种新闻的可信度并不是来自现实事件,而是出自它的重复能力。”法吕迪总结道。这一时期所有平台上反复强调又被拒绝承认的论点集中在两大谎言上:一是女权主义者赢了,她们得到了平等;二是现在,她们不幸且孤独。
第二种说法并不是要描述一种处境,而是要恫吓,要给予警告:那些胆敢抛开自己的职责,只想为自己而活,不愿伺候丈夫和孩子的女人们,都自食恶果了。为了劝阻她们,人们基于自己受教的内容,精准地攻击这些女性所谓的弱点:她们害怕自己孤独一人。“她们害怕天黑。这是个难熬的时刻:黑暗笼罩着整个城市,一盏盏灯火在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依次点亮。”《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有篇关于单身女性的文章满怀恶意地这样写道。有一本名为《美丽、智慧和独身》的心理学手册就严正提醒大家要警惕“自主神话”。《新闻周刊》(
Newsweek
)声称40岁以上的独身女性“遭遇恐怖分子袭击的可能性要大过她们找到老公的可能性”。人们从各个方面督促女性警惕生育能力的快速衰退,别想着征服星辰大海,尽快生孩子。人们会谴责那些没有“将丈夫当作自己存在的核心”的妻子。某些“专家”指出,职业女性在“罹患心脏病或自杀方面会有更高风险”。报刊上关于幼儿的文章都充满了世界末日感,严肃地写着“妈妈,别杀我!”这样的标题。在旧金山的动物园里,“一只名叫蔻蔻(Koko)的母猩猩对饲养员说,‘我想要个孩子!’”当地某家报纸如此动情地写道。电影和杂志里都是容光焕发的主妇妈妈和毫无生气的单身女性,后者的问题是她们“对生活有太多期许”。
法国的报刊也重复着同样的论调,从以下1979—1987年的《世界报》的几个标题中可见一斑:《当我们唤自由为孤独时》《女人,自由但孤独》《孤独女人的法兰西》《“当我回到家时,无人等候”》
[22]
……然而,艾瑞卡·弗拉欧注意到,即使在其他时期,无论是普通报刊还是女性报刊,从未有过赞许独立女性的论述,这些论调不是蒙着凄惨的面纱就是昂着高傲的头颅。这里同样也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而非描述某种状态:“从某个自称在孤独中绽放的女人嘴里说出‘没有男人,女人照样能好好活着’这样的话,比在其他场合说出会产生更负面的影响。”在那个时期,只有女权主义报刊里的文章不是在劝人迷途知返。也只有这类报刊能让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单身女性经历的是怎样“旷日持久的文化攻击”
,并让人明白当时的单身女性在这种攻势下体验到的窘迫。诚然,社会将她们置于悲惨境地——以便于日后更好地迷惑她们——的这种方式有点儿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哇,你瞧你现在多惨啊!”但在这些报刊中,“独居生活这一选择远没有被否定,”艾瑞卡·弗拉欧分析说,“而且还被放到了相应的层面上。它是一种胜利,战胜的是自出生以来就施加在个人身上并影响其诸多行为的种种压力。‘这是一场恶战,对抗的是披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典型这一外衣,是陈习,是持续又不断翻新的社会压力。’[《安托瓦内特
》(
Antoinette
),1985年2月]。”
在这里,我们突然听到了其他证词、其他观点,比如这份1979年6月的杂志《对面》(
Revue d'en face
)里发表的文章说:“欲望缓缓破壳而出。重新夺回身体、床、空间与时间。学着取悦自己,学着体味空虚,学着不受他人拘束、不受世俗拘束。”
直到今天,遵循规范的呼唤仍没有消失:2011年,作家兼编剧(《广告狂人》
[23]
的编剧之一)特蕾西·麦克米伦(Tracy McMillan)写了篇题为《为何你还没有结婚》的短文,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也是《赫芬顿邮报》阅读量最高的文章。文中声称是在描述一项事实,却揭露出她将单身女读者塑造成一种特别不屑一顾且心怀仇恨的形象这一做法。她开始装作看透了自己的心理。尽管她努力做出还不错的样子,并说服自己很满意现在的状态,但还是流露出对已嫁朋友的羡慕。带着三段婚姻生活给她的优越感,她详细列出了自己的假定推论:如果你还未婚,这是因为“你是婊子”,因为“你是虚荣鬼”,因为“你谎话连篇”……她还特别强调了愤怒:“你很火大,对自己的母亲火大,对军工复合体
火大,对‘保守派政治家’萨拉·佩林
火大。而这会让男人望而生畏。(……)大多数男人只想要娶个对他们好的女人。您见过金·卡戴珊发火吗?我想没有吧。您看到的是微笑、扭腰摆臀、拍性爱录影带的金·卡戴珊。女人的怒火让男人害怕。我知道,要迁就男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才能把自己嫁出去,这听上去也太不公平了。但事实上这规则运行得很好,因为迁就男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正是身为妻子在绝大多数时候要做到的事啊。”她还敦促女读者们在选择伴侣时不要太挑剔,因为“那是年轻的小女孩才会做的事,而小女孩是永不满足的。她们也极少有心情做饭”。最后,她当然没有放过那些“自私者”,她告诫道:“如果你还未婚,你考虑更多的很可能是自己。你想的是你那纤长的大腿、你那装束、你那法令纹
。你想的是你的事业。如果你没有事业,你想的就是要去报个瑜伽班。”
[24]
看着这些文字,想到漫长的女性牺牲史,还有为了让自我实现的意愿不跳脱他们预设的框架之外而聚集起来的厌女情结,我感到有点儿晕眩。在法国媒体中,我没有看到哪家会如此生硬地要求人们服从与放弃。我看到的对传统家庭的大力推介更多的是在时髦又高雅的包装下进行的,在田园牧歌般的室内空间里,接受采访的时髦的父母们聊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与旅行,顺便还要说上几个他们最爱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