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佛教、沙门、婆罗门教

季羡林先生在其著作《佛教十五题》中分析佛教、沙门和婆罗门教的关系说:

释迦牟尼佛时代,正是印度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在思想界有两大对抗的潮流:一是婆罗门,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这是保守派。一派是沙门,反对婆罗门那一套,是革新派。释迦牟尼属于沙门系统,属于革新派。

僧侣朝圣蓝毗尼

佛教和沙门的关系,是佛教继承了沙门的传统的关系。这首先表现在释迦牟尼佛出家后先拜第一位沙门师父阿罗陀,后又拜第二位沙门师父郁陀兰子。佛教创立后,佛陀收的许多弟子都是沙门,连婆罗门出身的舍利弗和大目连,也是先做沙门,然后才皈依佛教的。可以说,佛教和沙门具有师承关系,但不是说,佛教就等于沙门。佛陀依照沙门苦行修炼的方法,并没有修得正果,反而濒临死亡,所以他才改弦更张,自辟蹊径,最后获得成功。佛教的学说与沙门传统有同亦有异。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关系,则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佛教并没有继承婆罗门教的思想传统,在佛教经典中,根本找不到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的任何影响,甚至连《奥义书》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当然,佛教和婆罗门教作为当时甚为流行的两大宗教,不可能没有一点儿瓜葛,两者在某些宗教教条和哲学概念方面,曾相互影响和借鉴。但总体来说,佛教是对婆罗门教的革命。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严格的等级制度,吸收各种不同种姓的人作为佛教徒。佛经一再强调,一入佛教,如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佛教的这种开放性及平等性,大大增强了其自身的吸引力和与婆罗门教的竞争力,不但许多群众放弃婆罗门教信仰改信佛教,而且很多婆罗门教士也改换门庭,皈依佛教,甚至成为佛教高僧。检索《高僧传合集》,不难发现,许多来华传教的高僧,原先都是婆罗门教士。诸如:

佛陁耶舍,此云觉明,罽宾人,婆罗门种,世事外道。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出(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友),即投簪落发,专精志学,及受具戒(足),博通三藏。……元嘉十二年至广州。

(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罗奈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象元年至兴和末,于邺城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

以上列举的三人,原先皆是婆罗门教士,后改奉佛法。

至于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究竟有多少婆罗门教士皈依了佛陀,因缺乏有关文献记载,所以不得而知,只知道佛陀最初的弟子中,就有苦行仙人迦叶兄弟三人是婆罗门。佛陀在王舍城又收了舍利佛和大目连两个婆罗门弟子。这些是有名有姓的,没名没姓的佛教信徒中来自婆罗门身份者,当不计其数。

除开婆罗门外,佛教信众主要来自吠舍阶层。“吠舍不断产生阶级分化,农民、牧人、商人都属于这个种姓。佛教主张‘非杀’,其中包括不杀耕牛,这当然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释迦牟尼同商人也有很好的关系,最初的佛教信徒中就有两名商人,他们给佛陀必不可少的物质支持。希达多长者是商业行帮的首领,他购买了童子胜的花园赠送给佛陀,园中布满亿万金钱。妓女庵婆罗也送给佛陀一座花园。即使属于社会上层的刹帝利,释迦牟尼也尽量争取他们的支持,在种姓排列中,佛教不像婆罗门教那样把婆罗门排在首位,而是把刹帝利排在首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佛陀主张众生平等,与婆罗门教生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相反,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很快就取婆罗门教而代之。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从佛得道时的最初几位弟子,很快发展为人数庞大的僧团。佛最初的五位弟子,是由佛亲自为之剃度的。后来要求剃度的人越来越多,他便让弟子中的领头帮助剃度,并将管理僧团的事务交给他们。佛涅槃时,告诉随伺在旁的弟子说:“我死后,应以自为师,以法为师。”“以自为灯明,以法为灯明。” vuBQiAcmY+DCGBCyn5JeaeL2QMSUseqRWV5RrLCkiiF8JyXyBf1gcLWs0EzV14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