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及对外传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王子所创立。释迦牟尼原意是释迦族的尊者,简称“释尊”。他的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关于他的出生年代争议颇多,大致说来他应生活在公元前560—前480年,16岁结婚,29岁出家,35岁悟道成佛,80岁涅槃。

佛教是对世界和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作为一种正规宗教的三大要素:教主、教义和信徒。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教主被称为佛。佛并不是超人至上的神,而是指觉悟者。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以佛的心为心,以佛的行为为标准,精进而行,便能成佛。释迦牟尼35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所“悟”到的“道”,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十二因缘说,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三相,苦、集、灭、道四谛,色、受、想、行、识五蕴,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和轮回业报说。释迦牟尼成佛后,便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法,成为佛最初的五位弟子。至此,佛、法、僧三宝确立,标志着佛教的诞生。

此后40余年,释迦牟尼走遍全印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得许多人皈依佛教,信徒日益增多。属于教团内部的信徒称为“内部五众”(出家五众),包括僧、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他们是出家人,要剃发,着僧衣,托钵,遵守戒律。在家的信徒称为“在家二众”,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这些在家信徒网罗了社会各阶层,上自帝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包括贩夫走卒、奴隶妓女,甚至还有世袭的婆罗门。

佛在世的时候,僧团便已经形成,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佛涅槃后,弟子们先后举行了三次大结集。第一次大结集有500名弟子参加,将佛教理论由口头传诵变为文字,出现了《律藏》和《经藏》。第二次大结集在佛灭度后约一个世纪,有700名长老参加,重申第一次大结集的戒条,以谴责不守教规的僧侣。第三次大结集在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帝须长老召集1000名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并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的开始。

可以说,佛教的兴起及对外传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要想对佛教史作较为全面的叙述和了解,首先必须对佛教产生前的印度社会及宗教信仰情况作一些了解。 9rRlxnFuV5ZXv3NgXBddA+KVSRFh4FcDx3Hd0/ke3uRqEoJqKkWqt0h8cSVmg4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