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朝被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泰族建立的国家。在泰语中,“素可”是幸福的意思,“泰”意为自由,“素可泰人”是幸福自由之人。在中文史籍里,素可泰被称为暹国。素可泰王朝的开创者名叫膺它沙罗铁(Indraditya)。根据希初寺石碑的说法,膺它沙罗铁是从克木人手中夺取素可泰城的。克木人后来又被称为吉篾人,是真腊(柬埔寨)的统治民族。膺它沙罗铁生有三男二女,大儿幼年夭折,二儿在父王逝世后一度继位。大约1297年,兰甘亨继其兄为王。在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王朝达到全盛。正像《兰甘亨石碑》(泰文)所说的那样:
兰甘亨像
兰甘亨国王在位的时候,素可泰国境内外是繁荣兴旺的。水中有鱼,田中有稻,国王不向他的子民征收过路钱;他们牵着牛骑着马去卖;谁愿意去做象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马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银和金的买卖,就去做。
素可泰王朝还通过武力对外扩张。《岛夷志略》“暹国”条说:
俗尚侵掠。每他国乱,辄驾百十艘以沙糊满载,舍生而往,务在必取。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之乃遁,遂掠昔里(新加坡)而归。
素可泰强盛时,其势力南部到达马来半岛,西部到达缅甸白古和孟加拉湾,东南达南海,东北到难府和湄公河西岸,北部达喃邦府。
素可泰时期佛教十分兴旺,盛行小乘佛教。这是因为素可泰是从吉篾人统治的真腊王国中独立出来的。真腊最后一位信奉大乘佛教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men VII,1181—1219年在位)逝世后,真腊国势和大乘佛教一起式微。素可泰独立后,有意反其道而行,崇信小乘佛教,以对抗真腊。
兰甘亨石碑
兰甘亨统治时期,听说洛坤有几位从锡兰(今斯里兰卡)留学回来的高僧,持戒甚严,就把他们请到素可泰来。正如《泰国碑铭汇集》(泰文)第2号碑铭所言:“兰甘亨国王在素可泰城西建造了寺庙,延请高僧来此研习佛律三藏,这些高僧皆来自洛坤。”由于锡兰本土山林多于平原,寺庙多建于山林中。从锡兰归国的留学僧,亦习惯在山林中居住,所以兰甘亨下令将寺庙盖在山里,这就出现了泰国佛教的锡兰教派,亦称山林派。
兰甘亨派人专程去锡兰请来锡兰高僧摩诃·掸哈瓦乍,并在素可泰城西边盖了一座石路寺让他驻锡。石路寺是当时最有名的寺院,寺内塑了一尊9米高的佛像。每逢盈月的第八日和亏月的第八日,高僧登台宣讲佛法。每年进入雨季,僧侣皆在寺中守夏念经,不再外出化缘,饭食由信众送到寺里。一月之后,守夏结束,要举行隆重的斋僧仪式。到了第五代国王利泰时(1347—1370年在位),他曾派使节去锡兰请来戒师,为国王本人受戒出家,从此开启了泰国国王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的先例,并沿袭至今,成为定例。国王剃度的意义在于向世人宣布,国王就是僧伽。利泰王佛学修养甚深,著有《三界》一书,被视为泰人撰写的第一本佛学著作。该书引用了30多部佛经,汇集了当时所知的佛教知识,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11等,生存于欲界的人还有欲望,因其修行的高低分别处于11个不同的等级之中;色界是禅定后达到的阶段,分为16等,此时的人已无欲,但还有形,和大千世界仍有联系;无色界有4级,是禅定的最高境界,已无形体。该书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人世轮回的种种情况,劝勉世人皈依佛教,一心向佛。
姗姗而行的佛
素可泰时期的佛像造型达到了佛教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佛像塑造的是一位姗姗而行的佛,可以跟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佛陀造像相媲美。此佛的面部低眉善目,手臂修长柔美如象鼻,步履轻盈,体态潇洒,被视为素可泰佛像的经典。
素可泰时期的佛塔,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底座为四方形,高三层,重叠至塔身;塔顶呈饭团花球形或者像含苞待放的莲花。素可泰旧城中央的玛哈它寺佛塔和是塞察那莱城的七排寺塔为其代表。
素可泰佛塔
素可泰的寺庙建筑受锡兰的影响很大,分为佛殿和佛堂两部分。佛殿用于供奉佛像和诵经,佛堂用于举办宗教活动。一般说来佛殿比佛堂大,佛殿墙壁上凿一些小孔代替窗户,光线从有限的小孔透入,带来光亮,亦在昏暗的环境中显现出光明的珍贵,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
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其主要建筑是王宫和寺庙,只允许王族和僧侣居住,商店街市建在城外,一般民众只能住在城外。素可泰旧都、阿瑜陀耶旧都和柬埔寨的吴哥,都是这样。
据“泰国历史之父”丹隆亲王的论述:“在素可泰城作为首都的时候,看来有一位以上的僧王在统治着那时的国家。离首都较远的城市多是附属国。即便是离首都较近的大小城市,亦是任命王室成员去统治,跟附属国差不多。每个大城市大约都有一位僧王。”
由于每位僧王都是由国王任命的,所以僧王都直接隶属于国王。
素可泰王朝从利泰王时期开始设立僧爵,只有两个爵位:僧王和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