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智能文明时代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深化发展,不仅重新定义了我们时代的技术,迎来了技术发展的新时代,而且正在将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从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全面推向智能文明时代。

智能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由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转向受科学技术驱动发展的时代。如果说,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为标志的前三次技术革命是赋能,目标是拓展人的肢体能力,追求物质生产的自动化和最大化,其结果是将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那么,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则是赋智,目标是增强机器的感知力和决策判断力,追求生产过程的自主化和无人化,其结果是将人类追求自动化的目标从物质拓展到思想,从双手拓展到大脑,从肌肉拓展到心灵,从体力拓展到精神,从有形拓展到无形,其发展趋势将会是对工业文明釜底抽薪,颠覆其发展理念,摧毁其制度大厦,成为工业文明的掘墓人和智能文明的缔造者。

智能文明越向纵深发展,在赋能时代形成的概念范畴的解释力就越弱,其社会运行与管理机制的适用性就越差。这也表明,人类社会从赋能时代向赋智时代的转变,不再是发展信念的转变,而是概念范畴的重建。概念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界面之一。概念工具箱的匮乏,不只是一个问题,还是一种风险,它将使我们恐惧和拒绝不能被赋予意义的新生事物。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神经科学、脑机接口、精准医学等技术的深度发展,我们人类不只有能力控制与利用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还有能力进行记忆和情感增强,这必然会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关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人之为人的边界在哪里?人的哪些特征是最基本的和不可改变的?应该如何引导智能文明的发展?我们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将希腊哲学家热衷讨论的“认识自我”的灵魂拷问转变为如何在实践中维护人格尊严等关乎人性的时代之问。

除此之外,网络化使Web既成为记录个人兴趣、诊断文化变迁、预测社会事件以及揭示社会境况等的新阵地,也为人们传播谣言、发泄情绪、侵犯隐私、弱化求真意识等提供了便捷场所;数字化模糊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创生了一个超记忆、超复制、超扩散的世界,使人类进入数据流变的时代,使人的生活方式从购买有形实物向着订购无形服务转变,使数据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新界面,赋予人数字身份、数字画像乃至产生数字孪生等;智能化使人机关系从过去的工具关系和对立关系转向当前的合作关系,未来还有可能出现融合关系,从而颠覆基于人与工具二分所建构起来的一切制度体系及其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智能化在为人类的全面解放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还会导致比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加尖锐的问题,即解决人的精神贫穷或赋予生命意义的休闲问题。

由此可见,智能文明时代既是人类有可能获得全面解放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以及哲学探索前所未有地变得同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同样重要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自然—社会—人文内在协调发展的时代。鉴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团队成员在完成“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第二轮)创新项目”过程中,不再只是专注于解读古本,而是将哲学之思立足于当下和聚焦于未来,共同推出这套“智能文明时代的哲学探索”丛书。本丛书的出版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第二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团队成员在完成第一轮创新工程(2013—2018年)项目时主要围绕“信息文明的哲学思考”展开,完成了两套丛书,其一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文明与当代哲学发展”译丛,包括五本译著:《在线生活宣言:超连接时代的人类》(成素梅、孙越、蒋益、刘默译)、《数字方法》(成素梅、陈鹏、赵彰译)、《无线:网络文化中激进的经验主义》(张帆译)、《信息伦理学》(薛平译)和《创建互联网智能:荒野计算、分布式数字意识和新兴的全球大脑》(戴潘译);其二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丛书,包括五本著作:《虚拟现象的哲学探索》(张怡著)、《信息文明的伦理基础》(段伟文著)、《大数据时代的认知哲学革命》(戴潘著)、《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成素梅、张帆等著)和《人的信息化与人类未来发展》(计海庆著)。这两套丛书也是团队成员集体完成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的结项成果。第二轮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学科的团队成员虽然在人员组成上有所变化,但是,我们将在前两套丛书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

本序言完稿之时,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在此,我代表团队成员致敬我们的英雄,祝所有的军人们节日快乐!

成素梅
2021年8月1日,上海 zbjNck/7iLFJeTdDALn06RldYYelZ+pRsFgCHfN9Z6T6iJZI5TX3awuPQEXOy0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