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消费主义对中国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后果。基于这一核心问题,本书所设定的讨论范围是:一是消费主义为什么会对中国民众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这里涉及有关消费主义的界定(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消费主义对民众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后果(问题研究的逻辑主线);二是如何应对消费主义的影响(问题研究的解决方案)。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在消费新阶段,既存在西方消费主义又存在本土化的消费主义,两者相互交织与交锋。乐观地看,消费不再为资本增殖服务,而是具有了更光荣的使命——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而言,消费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实现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消费是个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各种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存在也显示出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由此,本书的研究框架是:

第一,消费主义的生成。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现代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成(本书第二章),围绕消费欲望、资本增殖逻辑归纳其生成机制,选取美国作为典型样本阐释消费社会的出现对于消费主义生成与扩散的意义及影响,并梳理总结西方消费主义研究的历史阶段及内容特点。其二是中国语境下消费主义的本土化生成与演化(本书第三章),着眼于“中国语境”概括消费主义本土化生成的路径有:资本增殖需要、社会消费心理变化、国家发展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生成理论观点有:“资本操纵论”“社会攀比论”“国家让渡论”。不过,随着消费市场发展、消费者的成长以及数字消费趋势日渐明朗,消费主义也呈现出本土化的演变,如消费网络化、购物社交化以及共享消费的出现,消费消弭于生活中,消费于个人、社会的意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消费是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消费的现实意义加剧了个人、社会对消费的倚重和依赖,正是这种倚重和依赖成为本土化消费主义存在、扩散的前提。

第二,中国语境下消费主义本土化研究的现实因素。涉及第四章、第五章内容,消费主义作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型,其结果引发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出现。具体而言,消费市场与消费者的成长:一方面,消费市场催生了资本逻辑主导的消费意识形态,因为消费市场发育壮大的过程是中国民众日常生活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消费而生存,为欲望而消费,所谓的“理性”“增殖”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进而固化为一种生存和生活的逻辑;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蕴含着克服资本异化的力量,因为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中,人们消费格局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要确保消费升级不会导致物质占有的泛化和发展物化的倾向,必须优化需求结构,引导好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上升趋势,以消费促进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在物质生活的富足中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实现公平、正义、美丽、和谐才能克服资本增殖逻辑对人的异化,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与此同时,本书关注本土化消费主义研究的技术变量。消费的数字化特性表明,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数字化阶段后人类生存和生活呈现出来一种状态,这是人造力量对外部世界改造的结果。在这场数字技术的变革中,人们获得了更多、更便捷的生活体验,信息、数据、算法向人们敞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们对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但不可否认,世界的结构与运行法则也因数字技术而改变,人与人的关系被改写成为一种数字关系,这也不能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严苛地讲,这是对人本质力量的限制,因此,既要充分发挥数字消费对于满足人结构性和层次性需要的优势,也要对这股技术力量可能产生的技术拜物教保持必要的警醒。

第三,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本书第六章,即面对西方消费主义和本土消费主义的双重侵染,把消费混同发展的消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生活物质化、精神虚无化以及消费正义弱化等种种问题,仍然是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精神困境的现实表现。因消费主义强调符号消费带来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物控情结的泛化激发消费主体的虚无化,这些都是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精神困境的深层次根源。

第四,克服与超越消费主义。第七章试图从消费观引领、消费内涵提升、数字消费塑造、消费正义实现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即超越消费主义意味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塑造消费合理化的价值尺度,倡导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质量和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在创新文化消费中构筑美好精神家园;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持,积极探索共享消费这一新兴消费模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消费升级中实现消费正义。

此外,本书在聚焦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的同时,还关注消费问题的理性反思。作为消费所指涉的意识形态理论指认,消费主义实质是一种异化消费。导致消费异化的条件、原因是什么?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这些思考都集中体现在本书第一章内容里。通过对异化理论、物化思想、虚假需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流动的现代社会理论等思想的归纳总结,这对于认清消费主义的实质、深刻批判消费主义、超越消费主义都有理论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

有关什么是消费、消费主义,本书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如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开始,历经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鲍曼流动的现代社会理论等,不是简单罗列理论观点,而是聚焦于理论关注的共同之处——对消费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这是消费主义批判的理论溯源之一。同时,对消费如何成为一种“主义”的问题,本书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理论的代表观点,作为西方消费主义生成的理论补充;而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消费领域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情况,本书则着重从资本增殖本质、社会消费心理变化、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等方面概括总结当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主义生产的观点。此外,对于中国当前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发展变化及特征概括,本书收集了国际、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的相关报告,以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年度报告(如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

2.问卷调查和访谈

本书开展了多主题的调查问卷(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网购、绿色消费等多个主题)活动,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聊天等方式开展了百余人次的访谈活动。因研究样本本身规模不大、数量不多,所以这不是一种定量分析,特别是访谈对象,仅是从年龄上做了区分,并没有特殊指向意义。这些问卷和访谈形成了一定的数据、资料,都被吸纳进本书作为对当前中国消费领域关于人,即消费者变化的基础素材,从而说明消费主义对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后果。 +cwYRqFV0NxSTHJZTL5fVFL88mOoekBHnyIByZrSnCWKt0ispne3ZF8nAZADTe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