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孙伯鍨先生的研究范式

孙伯鍨先生认为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康德—费希特哲学”到“黑格尔哲学”再到“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的转变。孙伯鍨先生认为马克思此时虽然已经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但这还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色彩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因为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的发展要依赖于现实历史的发展,而是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取决于哲学的发展和批判的水平。虽然马克思在论述了德国哲学对德国革命的决定性意义之后,谈到了德国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中的作用,但这种论述的出发点是基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因而对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作用的最初阐明方式,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张一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在向唯物主义转变,但并非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但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1843年《德法年鉴》时期,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理论转变:从青年黑格尔学派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抽象的共产主义。

这无疑是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即坚持“两次转变”的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至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处于费尔巴哈阶段,他阐述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 9HLRsDhkf+F+ozTvcTsYiP+szG7QA7BACWEQGa8YZDqvo9ImMLCdK59lwlHkA5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