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

【原文】

君子易知而难狎 ,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 绌以畏事人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 ,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 ,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 ,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 ,非夸诞也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 ,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注释】

① 狎:态度不庄重地亲近。

② 开道:即开导。 绌:谦虚退让。绌:同“屈”。

③ 廉:棱角,比喻人的秉性刚正。刿:伤,割。

④ 寡立:意为鹤立鸡群。寡:独特、出众。

⑤ 正义:公证地评价。义:同“议”。直指:坦率地批评。指:斥责、批评。

⑥ 参:并列。

⑦ 夸诞:言辞夸大虚妄,不合实际。

⑧ 靡:无。信:通“伸”,屈伸。

【译文】

君子易于接近但不容狎昵,胆小怕事但难以胁迫,畏惧祸患但为道义而不惜生命,想得到利益但绝不会为非作歹,交接朋友但不结党营私,口才出众但不玩弄辞藻。君子的胸怀多么坦荡宽广啊!这就是君子殊胜于常人之处。

君子有才美好,没有才也美好;小人有才丑恶,没有才也丑恶。君子有才会宽厚平易,谆谆开导启发别人,没有才也会恭敬谦虚地侍奉别人;小人有才会骄横邪僻欺凌别人,没有才则会心怀妒嫉、诽谤诋毁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则人们以从之为师为荣,君子不懂的事情人们也乐于教之;小人有才,人们也以从之为师为贱,小人不懂的事情人们羞于教之。这就是君子、小人的不同之处。

君子宽容平和而不散漫懈怠,刚正不阿而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而不强词夺理,明察秋毫而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而不盛气凌人,刚毅坚强而不凶残暴虐,柔弱温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又宽容大度,这就是所谓的完美无瑕。《诗经》中说:“温和谦恭的人啊,以道德为根基。”说的就是这种人。

君子尊崇、赞扬别人的美德,这不是阿谀奉承;公正地评价批评,直率地指出别人的过错,这不是非议毁谤;宣传自己的美德,将自己与舜禹相拟媲美,与天地并立同论,这不是妄自夸耀;应时而屈伸,柔顺得如蒲草一样,这不是胆小怕事;顽强刚毅,所向披靡,这不是骄横凶暴。这都是因为君子深谙应当循礼依义、适时屈伸的道理。《诗经》上说:“该向左就向左,该向右就向右,君子都能适应。”这说的就是君子能够应时而变、进退自如。

【品鉴】

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

义利关系在传统伦理思想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诚如朱熹所言:“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意。”(《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概括地说,古代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可分为三种:一是孔子、孟子重义而轻利的观点;二是墨家的以公义为利,崇义利合一的思想;三是荀子等尚义而不轻利、兼重义利的思想。义利合一说随墨学的中绝而成为末流,而孔、孟虽然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甚至“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义与利的兼得并重。荀子反复强调,求利与求义一样,也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这一点也为后儒所继承。例如,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程颐说:“人无利,真是生不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朱熹说:“圣人岂不言利?……若说全不言利,又不成特地去利而就害。”(《朱子语类》卷三十六)但与此同时,在义与利相冲突时,荀子毫不含糊地主张弃利而就义,“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即使为此而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绝不苟且偷生、胡作非为。这就是荀子所谓的“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在这一点上,儒家的立场始终是鲜明的,由此而养就了传统社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传统文化以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推崇中庸的君子人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种君子人格表现为《尚书》所谓的“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论语》所谓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所谓的“和而不流”。《论语》中用“三变”来形容君子的修养:“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倒恰恰应了弟子眼中孔子的形象:“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荀子这里所描绘的,正是“中立而不倚”(《中庸》)的君子人格。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古人推崇“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对花言巧语的谄媚者深恶痛绝,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述而》),认为“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国语·晋语一》)。有格言道:“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因而,君子既不会花言巧语地赞美别人、言不由衷地奉承别人,也不会别有用心地诽谤诋毁甚至恶意中伤别人,而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既不虚夸其美,也不讳饰其恶。“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海瑞《治安疏》)甚至主张“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洪应明《菜根谭》)。

在荀子看来,“是谓是,非谓非”,才堪称正直,而实事求是地“崇人之德,扬人之美”,实事求是地“正义直指,举人之过”,正是君子“直”的表现。

【原文】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 。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 ,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公生明,偏生暗 ,端悫生通 ,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 ;夫贫贱者,则求柔之 。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 ,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田仲、史不如盗也

【译文】

① 操术:指君子所掌握的处事方式。

② 端拜:正身拱手。

③ 矩:画方形的一种工具。

④ 偏:偏见,私心。

⑤ 端悫:正直忠厚。

⑥ 类:都,皆。傲:傲视。

⑦ 求柔:谋求安抚。

⑧ 晻世:昏暗无道之世。

⑨ 田仲:又叫陈仲子,战国时齐国人,其兄为高官,他认为兄之禄为不义之禄,便离兄独居,以编草鞋为生,故以廉洁清高著称。史䲡(qiǔ):字子鱼,又叫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官至大夫,曾多次劝说卫灵公罢免弥子瑕,灵公没有采纳,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入殓,以“尸谏”灵公。荀子认为这两人是欺世盗名的典型。

【译文】

君子地位尊贵却谦虚恭敬,心只有方寸大小但志向高远;所闻所见都是身边的事,但所思所虑的却很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君子掌握了为人处事之道。千人万人的性情,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显现出来;开天辟地时如此,今日仍然是这样;上古百代帝王的统治之道,与后代帝王是一样的。君子审察了后世的统治之道,再去讨论上古百代的治国之术,自然会轻松从容。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曲直,总揽治国之要领,统治天下就像使唤一个人一样容易。使用的方法越简约,成就的事业越大,就像一个五寸的矩尺能够画尽天下的方形一样。所以,君子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之事,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这样一个处事之道。

有通达事理之士,有公正无私之士,有耿直爽快之士,有忠厚老实之士,还有小人。上能尊敬君主,下能爱抚民众,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如此则堪称通达事理之士。下不结党营私愚弄君主,上不迎合君主去残害臣民,有分歧争端时不因一己私利去陷害对方,如此则堪称公正无私之士。即使君主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了解,也不欺瞒君主、沽名钓誉,而是率性而为、长处短处都不加掩饰,如此则堪称耿直爽快之士。老老实实地说话,谨谨慎慎地做事,不随波逐流,也不自以为是,如此则堪称忠厚老实之士;说话不老实,行为不忠贞,唯利是图,如此则堪称小人。

公正才能清明,偏私必然昏乱,忠厚正直才能通达顺畅,虚伪欺诈必然寸步难行,虔诚忠信则灵验,虚夸荒诞则惑乱。君子要小心谨慎地对待这六种情况,这也正是禹与桀之所以泾渭分明之处。

喜恶取舍的标准是: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必须前思后想一下它可憎的方面;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还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权衡比较、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这样就可以避免失误了。一般人所遇到的祸患,都是片面性造成的,也就是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坏的一面;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有害的一面,其结果必然是动辄得咎,行则取辱,这都是片面性带来的祸害。

别人所憎恶的,我也憎恶。对富贵者都嗤之以鼻,对贫贱者都安抚屈就,这不是仁者的情感,而是奸诈虚伪的人欺世盗名的手段,其居心险恶莫测。所以说:欺世盗名者比偷盗财物者更可恶。田仲、史就属于这类连盗贼都不如的欺世盗名之徒。

【品鉴】

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

荀子认为,礼义法度是治国之总纲,纲举则目张。所以,遵循礼义法度,则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

公生明,偏生暗

“公生明”,这几个字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箴,遍见于全国郡县衙门的“公生明”牌坊、牌匾、碑刻等上。清代朱象贤在《闻见偶录》里记述说:

今凡府、州、县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对此石也。予考旧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时时在目,不敢忽忘之意。先是后蜀孟昶撰戒官僚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国朝,未有更易。

这样的记载也见于其他典籍。据宋代李心传《建年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定“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并“颁黄庭坚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把《戒石铭》刻成石碑,立于全国郡县衙府之中,警诫地方官员。此铭文直到清代仍在沿用,不过是把石碑改成了牌坊,立在府衙大堂外面,使审案或办理公务的官员抬头可见,牌坊的另一面刻有“公生明”三字,所以又称“公生明”牌坊。

戒石碑演变为牌坊,清代俞樾认为其中原委是碑石立在那里多有不便,官员们“或恶其中立,出入必须旁行,意欲去之而不敢擅动,欲驾言禀于上台,又难措词”。把碑石改成一座牌坊,既方便,也壮观。在号称“清代第一衙”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掩映在树丛中,牌坊上“公生明”及黄庭坚手笔“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历经千年风吹雨打仍赫然在目。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明朝嘉靖年间无极县令郭允礼将“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字刻成石碑,镶嵌在县衙大堂的墙壁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提醒自己为官做事一定要公正廉明。明代山东巡抚年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在看到事物有利一面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危害。若只是盯着利这一个方面,势必动辄得咎,做则取辱。故有格言道:“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盗名不如盗货

荀子认为,欺世盗名之徒虚伪奸诈、矫情作伪、瞒天过海、奸言惑众,比明火执仗的强盗更可恨、更可鄙、更险恶。这里,荀子的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老老实实地说话,谨谨慎慎地做事,不随波逐流,也不自以为是。荀子称这样的人为忠厚老实之人。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与君子的“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相反,小人不仅“言无常信,行无常贞”,而且“唯利所在,无所不倾”,廖廖数语描绘了世间唯利是图者的贪婪像。

虽然人本质上是一种逐利的动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但君子虽爱财,都应取之有道。古人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旨在提醒人们不能在利益面前昏了头脑,置礼义道德、行为规范于不顾,要得之有道、取之有度,而不能像小人那样“唯利所在,无所不倾”。 xIH+NpwQy2uYvNMzDU9YnxbOqra+UnA8703rhXE2OQVPjFGquF2IuyxciuqVvf7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