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计篇

此篇为《孙子兵法》首篇。《计篇》的计就是总策划,孙子从总体上论述了治军在国家兴亡中的地位,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要素,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的根本观点,在这一基础上,孙子着重论述了战前如何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即所谓“五事”与“七计”)进行分析比较,以预测战争胜负并作出战略决策的问题。此外,孙子还提出了主动造势、因利制权、兵者诡道、庙算决胜等著名的决策原则。

计,本义是计算,引申为谋划、制定(作战计划)和计谋之意。《说文》:“计,会也,算也。”古代军事谋略家慎计重战,强调“先计而后战”,即战前对彼己双方综合国力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战争胜负作出预测,故此处之“计”与后文之“庙算”义同。孙子在《兵法》开篇,开宗明义郑重阐明应该对战争高度重视,慎之又慎,因为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尤其是在战争之前,必须探讨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然后再审时度势,决定战否。这是孙子的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的《计篇》具有提挈全书的作用。明朝学者赵本学认为:“始计者,说的是战争准备阶段,应先审视自己、估量敌人,从而预测胜负的可能性。能在谋划中预见胜利,才能在战场上获胜;能在决策上有胜利的把握,才能在战场上取胜。如果分析考察不够成熟,而以自己短处去对付别人的长处,那不用交战就注定失败了。”这就是孙子把《计篇》放在兵书之首的意义所在。高明的决策者应该谋划些什么呢?首先,作为研究兵法、指导战略决策的基本出发点,应对战争持有严肃审慎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次,列举“五事”“七计”是用以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七计”,前者阐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后者阐明了制定战略决策的方法和依据。再次,孙子认为,在决策、选将之后,还要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如此才能制胜。要根据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掌握主动权,增加胜利的把握。最后,本篇的结论是强调未战前的庙算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古代用兵前在祖庙里讨论战略方针、策略、计谋,类似今天高层重要决策会议。庙算过程是根据各方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来制订作战方案。现代企业集团领导层能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成功的关键是事先的谋划筹措、分析研究,从而根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客观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这便是孙子所言之计。

此篇还从战略高度研究战争的本质、将帅任选资格及战争实践的特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军事史上,人们常把战略称为谋、韬、方略、兵略等。《计篇》指出了战略的内涵,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它,从战略的高度概括了战争存在的意义。

“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孙子认为,必须从道(政治、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两个方面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敌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把“道”列为首位,体现了他军事思想的卓越与非凡之处。孙子的“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的意思,就是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取得胜利。

选将是《孙子兵法》中内容十分丰富的大论题,也是治国、治军的关键。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所谓智,就是指从人类生存的高度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要有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孙子十分重视具体决策即本篇所说的“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信,就是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与仁、勇、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将帅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

“兵者,诡道也。”这是孙子战略思想的又一核心。所谓诡道,是指军事活动充满了诡诈权变、计谋与策划,这个原理,揭示了战争活动的本质。战争中,敌我双方不单是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较量。孙子概括了诡道十二法,他提出兵不厌诈,提出将帅要善于以各种手段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打击敌人。诡道说构成了孙子战略思想的主题。孙子十三篇,几乎每篇都有论及战争诡道观的内容。21 世纪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更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界、经济界,还是科技界、文化界,领导者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领导者如果能融会《计篇》所揭示的精神,遇事究其五事,注重五德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行事因势利导,工作上就会取得惊人的成就。

【原文】

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 兵:本义指兵器、武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兵士等,这里指战争。

② 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这里是指国家的重大事务。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 经:衡量、度量。五事:五个方面的事,即下文的道、天、地、将、法。

② 校(jiào):通“较”,比较。计:这里主要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③ 索:探索、追究。

④ 时制:时令更替的规律。

⑤ 曲制:指军队编制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和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队的物资、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原文】

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 ,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 ,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① 将:将要。在此是假设之意。

② 用之:指指挥军队的具体行动。

③ 留之:指留下来任用。

④ 听:听从,采纳。

⑤ 外:指在战场上决胜负。与战前的运筹帷幄相对。

⑥ 因:根据。制权:做出作战的决策。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注释】

① 诡道:诡诈之术。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② 示:表面装作。

③ 卑:用作动词,装作卑弱。

④ 佚:安逸,指军队休整好。劳:使疲劳。

⑤ 胜:用兵取胜的奥妙。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① 庙算:古代出兵作战之前,一般要在宗庙里举行仪式,以占卜判断吉凶,分析利弊得失,谋划作战方略,预测战争胜负,故称“庙算”。

【品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从战略的高度概括战争存在的意义,指出战争是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本篇集中体现了孙子重战慎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的伟大之处,这就是它不仅概括和创造了不朽的作战规则,而且它始终秉持义战、慎战的原则而反对穷兵黩武。这一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兵学强调的是战争必须服从社会道义的法则,而不能仅仅是为了伸张一己之利。它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在于,军事学并不应该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相反,军事学必须有深沉的人道关怀。也就是说,军事学必须给人类的军事行为指出正确的方向,这样它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益于人类进步而又富于理性的科学。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兵学中的这种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并在现代国际交往中得到发扬光大。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军事力量既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国已越来越重视从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安国”支柱。孙子在本篇提出的“五事”“七计”的“庙算”,实质上是对综合国力的一种表述。“五事”“七计”内涵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人才、民意、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式,而软实力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凸显。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描述的那样,在当今世界,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将不再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权力的焦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也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体现在两种力量相互提升的过程中。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一体化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顺应“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更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达到“安国”之目的。

然而军事领域的竞争又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激烈最敏感的领域,欲“安国”也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军事领域的斗争。所以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的判断在当代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今天的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成果正广泛渗透于战斗力的诸要素之中,对战斗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的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相应地带来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化。抢占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也就成为国际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介入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大大加重战争带来的灾难。可见孙子的“慎战”思想在高新技术时代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所强调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说明军事领域竞争中“利”与“危”是同时存在、相伴而生的。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兵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其根本精神都是和合文化,都是倡导亲仁善邻、与邻为伴、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儒家主张仁义安天下,墨家主张“非攻”,道家追求建立一种“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主旨都是相同的。在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一国之安危与国际社会息息相关,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孙子“慎战”思想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战争最高的价值目标,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孙子在《计篇》里,还谈到道、天、地、将、法五种要素,把“道”列为榜首,认为“道”对战争中的其他要素起统帅作用,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战争伦理仍有重要启示。其实,中国先秦时代几部主要兵书都把仁义、德治这些儒学的基本概念列为用兵的重要信条。《孙膑兵法》里的“义”,《尉缭子》里的“道胜”与“人和”,都是把仁义和道这些代表德政的东西置于显著的地位。《吕氏春秋》这本书里,记载了魏文侯同魏国大臣李克的一段对话,更是告诫人们如不节制运用力量将会带来灾难。魏文侯在中山国时,向李克请教,吴国灭亡的原因若何?李克答道“屡战而屡胜”,魏文侯不以为然,觉得屡战屡胜乃国家的福气,怎能说是灭国的原因。李克解释,屡战就会使百姓疲惫,屡胜就会使国君骄傲。以骄傲的国君去驱使疲惫的百姓,这样的国家趋于灭亡是合乎规律的。李克进一步解释,骄傲必然恣肆放纵,恣肆放纵就会穷尽物欲;疲惫会产生怨恨,怨恨之余会铤而走险。上下都铤而走险,吴国不灭亡更待何时。吴王夫差自刎乃情理所至。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吕氏春秋》主张以节制开始,引出“适威”(运用威力应适当)、“慎大”(谨慎对待强大)、“慎势”(有节制地对待权势)、“不侵”(不可随意欺侮别人或别国)、“慎己”(时刻不忘审查自己)等观念,宣扬以“节”制“暴”,这与孙子的以慎待战的思想是一致的。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学者并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他们以西方国家向外扩张的历史作为标准来看待中国未来的历史发展,认为中国人的实力达到相当的规模后,就会寻求向外扩张的道路。美国学者亨廷顿便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动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西方寻求一种霸权地位。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其他大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时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1998 年版,第255 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亨廷顿的这番话的确反映了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共性和经验,但如果以此来推断中国的未来发展,又有失妥当和公允。中国自秦汉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此后的 2000 多年间,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这是统一国家内部暂时的分裂,很多战争发生在中国版图之内,也就是发生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在这期间,除了元代的成吉思汗建立过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外,很少有向外扩张的历史。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壮举。2006 年是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纪念日,许多国家自发组织纪念活动,从亚洲到非洲,从太平洋到印度洋,许多不同肤色的人们被这位 14 世纪至 15 世纪的明朝中国人深深打动。郑和为什么能打动世界,首先来自一种探索精神。600 多年前绝大多数国家还视海洋为畏途,视远航如梦想,但从 1405 年至 1433年,28 年里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航程一次比一次远,不断追求超越,直至病逝途中。这种探索精神属于全人类,也始终激励着后来者敢闯未知新世界。然而郑和打动世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郑和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大国所弘扬的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意愿。郑和率庞大船队访问亚非 40 余国,不是“耀兵异域”,未使邻国感到受威胁,而纯属敦睦邦交的和平之旅,所经之处往往将干戈化为玉帛,经贸加速融通,文化和谐交流,其航程因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这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的宽广胸怀和友善交往,一直被传为美谈。即使在今天,它依然在爱和平、求发展的人们中产生强烈共鸣,而令世界感佩。可以说,始于 600 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传播文明的远航,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是推进和平合作的探索,其伟大业绩和丰富内涵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同,并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载入史册、光耀未来。今天人们庆祝郑和远航,可以宣扬中华民族爱和平的文化传统,打破近年来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迷障。这与孙子所主张的安国全军、慎战义战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在本篇列举了与战争密切相关的五大要素——“道天地将法”,被称为“五事”。道是使上下同心的方针和政策,天即自然时机和社会时机,地就是地理形势和交通运输之利害,将是指选择将帅,法就是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和国家的法制等,孙子认为应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这五个因素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是“道”,被列在首位。可见道在治国、治军中的重要性,也说明有作为的统帅和领导者重“道”的意义所在。道的内容是“令民与上同意”,就是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家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这里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人的因素又集中表现在“民与上同意”,即上下一心。强调的是无论发动战争还是进行作战都必须争取人心,使上下和谐,同心同德,这是取胜的根本。作战时,所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供应;得将心,将帅才会为之拼命沙场;而争得了一个安定环境,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才能使军队在作战时无后顾之忧。这些精彩的命题和论述,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北宋文学家苏洵在他的《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已经成为古老的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凡兴国安邦之君大多都能认识到,政治的成败,在于统治者对于民众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民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话,道出了治国安邦的真理。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下同心”的道理包含的不仅仅是治国安邦的智慧,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们的管理理念当中。

《东方管理智慧》的作者张应杭在总结中国管理思想精髓时认为,中国式的管理是以“道”为尊,道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和境界。他把管理思想与管理技巧区别开来,一个是道的层面,一个是术的层面。对道的层面的重视和关注,是东方管理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引起西方管理学者的关注。因此作者认为,如果说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管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向西方学习的话,那么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更要关注传统的管理智慧。关于东方管理智慧的精髓,作者认为,西方的管理学以“术”见长,中国式的管理理念则是以“道”为尊,“道”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的一个精髓。那么,道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某些管理层面,比如说营销技巧、谈判技巧、方案制订等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他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些模型比如数学模型来解决某些问题。但问题是,如果说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没有道,或者说不提供一种路径、没有一种境界的话,所有的操作技术都没有意义。而中国的管理智慧恰恰是在“道”的问题上,弥补了西方管理学的某些欠缺。这就是说,“道”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基本特色。“道”的具体内涵又表现为儒、道、佛等不同思想派别所追求的不同观念,如儒家的德性自觉、道家的境界和佛家的信仰等。(张应杭《东方管理智慧》,鹭江出版社 2007 年版,第4页)

目前,发达国家的军队在部队管理中普遍采用“领导凝聚”论,强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牢固的感情纽带,把一个单位建设成为凝聚力极强的群体。如在西点军校的教育理念中,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要有一群优秀的下属发自内心的支持。首先要求学员必须善于与人沟通,团队要有好的表现,领导人必须非常尊重每一位成员,包括开放的心胸和真正的双向沟通,耐心倾听部属的建议,即使是最离谱的意见也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同时,创造共同的敌人来进行训练,激励众人一起打倒他,训练之后,教官对优秀团队而非某个人进行公开表扬鼓励。还有教育学员学会关心别人,领导力的一个突出表现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对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真正关心,他们认为人是有智能的复杂生物,会对理解和关心做出积极反应。理解人、关心人的领导者不仅会得到每一位下属全心的回报,还有他们的耿耿忠心。

对道的追求,能为今天的管理活动带来很多启示,如人心的凝聚、企业文化的创造、团队的和谐等等。道,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就是为成员寻找观念共同点,不断强化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团队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才有利于团队成员采取共同的行动,去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企业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联想与海尔、华为与海信,他们的企业文化各有特点,有时甚至是企业家思想的外化。张瑞敏就特别注重从世界知名企业中学习各自成功的经验,融汇到海尔的企业管理当中。如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那里学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向日本的企业学习团队精神——丰田的团队管理是全世界最好的,向韩国企业学习拼搏精神。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 500 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实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们闻名于世、位列 500 强的根本原因。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培植和哺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呼唤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世界 500 强企业的文化共识。世界 500 强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也证明,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这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保持其核心价值观不变,正是世界 500 强企业成功的深层原因。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世界 500 强企业还十分注意提高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在世界排名前100 家企业中,已有 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建于清初的“同仁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同仁”一词源于《易经》“同人”卦。“同人”卦的符号是离下乾上,下面是火,上面是天,因而称为“天火同人”,反映了全家同舟共济、共同创业的意愿。从现在来看,也就是要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创业”,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社训“发挥温情友爱精神,把家庭美德推广于社会”,松下电器公司的经营理念“全员式经营,共存共荣经营”,都是为了凝练团队,造就一种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将各式各样的能人凝聚在所组织的战略目标之下,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奋斗。由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所构成的凝聚力,是发展事业的力量源泉。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将帅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是军队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他对将帅提出了“五德”的素质要求,即将帅必须具备才智、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这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五德”的主张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治军道德伦理思想:打仗要依靠人,人的因素是战争的第一要素,《孙子兵法》重视军队的建设,要求从将和士兵两个方面提高队伍的素质。人们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军队只有由品德高尚、胸怀宽广、智勇双全的将帅带领才能取胜,实现“安国保民”的目标。

人们将孙子的观点古为今用,提出了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建构体系,将孙子关于“将”的思想融入其中,如道德伦理素质、心理人格素质、观念素质、经济与管理素质、政治与军事素质、文化素质、经验素质、能力素质等。孙子提出的五个方面被融合在其中,作为衡量将的素质的基本方面。

日本学者占部都美在他所著的《怎样当企业领导》一书中就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素质就是如孙子所说的“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日本学者及企业界普遍流传的对企业家素质认同的观点是,品质方面的使命感、危机感、正义感、积极性、进取性、忍耐性,能力方面的捕捉信息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不断创新和竞争的意识、说服能力、理解能力和凝聚能力、克服困难和追求成功的能力等。美国企业家协会调查 400名企业经理后总结出几个特征: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逻辑思维能力强,创造性强;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指导他人工作;以身作则,善用个人权力;组织动员力强,善于交际,善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乐观,有自制力;主动、果断、客观,有正确的自我批评;工作有灵活性。这些关于管理者综合素质的理解实际上都包含了孙子所说的五个基本方面。

关于智的方面,也就是智谋才能。自古以来,胜人一筹的智谋是一个领导者首先具备的素质。唐太宗李世民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智慧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朱元璋由一介平民成为明朝的开国帝王,同样是由于其不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东汉末年,曾经雄踞冀、青、幽、并四州,拥兵百万、猛将如林、谋士如云的袁绍被弱势的曹操击败,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智谋的多寡。关于信的方面,也就是信用、信任、威信,信是管理者的立足之本,是管理者获得权威和有效执行能力的来源。关于仁的方面,对管理者而言也就是与人为善、关心下属、体恤百姓。勇的方面,也就是做事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无所畏惧,面对困难要有超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尤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具备开拓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要勇于承担责任。严的方面,就是要纪律严明,要求严格,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保持快速高效、有序协调地运转,管理者就必须善于运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手段,离开严格的管理,组织将陷于混乱无序之中,效益也自然不复存在。严格、严明也包括管理者自己,就是要求管理者严于律己、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为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严格管理,保证企业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最珍贵的资源乃是它的人力资源,人才是最基本的资本,这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新的价值观念。当今世界的各种竞争,归根究底都受人才竞争的主宰。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更是难得。因此,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也就成为这个人才竞争时代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军事领域来说,西点军校对学员领导力的培养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对西点人来说,领导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领导力的提升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举止结合起来,成为每个人的日常需要,不断提升领导力成为学员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最重要的价值观。西点给予人的,在于通过严格的学术、体能和军事培训,改变人的人生基本信念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为称职的卓越的身体力行的领导。西点军校对学员领导力的培养有三点:首先,把军事领导学作为必修课,并采用自主式管理不断提高学员的领导能力。军官领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发挥。领导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掌握一定的领导科学知识,又需要有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西点军校把领导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学期安排一到两门军事领导学的相关课程,将其作为学员的必修课,以了解军事领导学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各级军官所要履行的职责和具有的权力。同时把领导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训练之中。对学员的集体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提出了要求,以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和智慧。采取自主式管理,让学员在实践中锻炼领导能力,实行学员连均由高、低年级学员混合编成,连里的连、排、班长都由高年级学员担任,学员连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都由学员自主管理,担任相应职务的学员行使领导权,高年级学员毕业和新学员入校时,将适时进行调整更换,从而使每个学员都有担任领导的机会,由被管理者逐步转变为班长排长连长,从而达到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目的。其次,采取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学员的主观能动意识。西点军校认为,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富有想象力的创新精神,是一名合格军官的必备素质,是适应未来战争的基本条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和兵种。学员一入学就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需要不断地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最后,营造培育和熏陶领导力的有利环境,为学员成长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在西点,不论走到哪里,随便问一个高年级的学员在西点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得到的回答都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领导力的提升。学员自己对此极为自豪和荣幸,西点人对自己的身份也表现出忠诚和骄傲,在美国政界和商界,一条“灰色长线”(得名于西点学生的灰色军装)贯穿美国的精英层。

作为领导者来说,能力应该是其整体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它主要表现为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影响能力等。杰克·韦尔奇在卸任通用电气CEO后,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全球企业界、管理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自 2001 年《杰克·韦尔奇传》和 2005 年他的《赢》一书出版后,韦尔奇的管理理念与操作技巧就不断地被新兴的中国企业家反复推敲。韦尔奇认为领导者的素质除了诚实、才智和心理成熟外,还必须具备五种特征。第一,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在连续工作很长时间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不论面临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第二,能够激励其他人,能够把他们的旺盛精力释放出来。第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能迅速地对情况做出准确判断,说是或不是,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也许。第四,重要特征是执行能力——很简单,就是干实事的能力。第五,就是领导者必须热情,他们热情似火,他们执着坚定。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你就有责任物色和培养那些将来可以成为领导的下属。

关于“仁”的方面,孙子提出用、养并重,并把仁爱管理放在制度管理之先,这种管理方法,对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重要启示。在管理实践中,许多人认为管理就是使用组织的制度和规范来做就行了,而许多组织和管理者失败的前车之鉴说明,严管和厚爱永远是管理中两个不可忽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严格的管理能够形成组织中群体的良好行为模式,而对下属的仁爱之心,则更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形成万众一心的组织氛围。孙子十分重视对士兵的关心。如他提倡用、养并重,《九地篇》认为,“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注意对士兵用和养的重要性。他还主张要将仁爱管理放在制度管理之先,比如“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当然,对下属的仁爱也要把握一定的分寸,这一点孙子在《地形篇》中提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关于仁爱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其实与人们经常说的情感智慧有关,也就是管理中情商的运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感交往的重要性,情感的适当表达和运用,确实是智慧的表现,不仅能对事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生成。韦尔奇就是一位十分重视情感智慧的人,在他的工作方法里,有一项特别的内容是他与下级之间的非正式沟通。如通过与下属打电话、写便条等方式,疏通他与员工的关系,使员工能更主动更积极地为企业工作。有一次,韦尔奇所在的公司里有一位中层主管在韦尔奇面前第一次主持简报,由于准备不充分,又由于过于紧张而两腿发抖。这位主管告诉韦尔奇:“我太太跟我说,如果这次简报砸了锅,你就不要回来算了。”韦尔奇独具慧眼,看到这位中层主管的太太是在为公司的兴旺操心,他心存感激。在回程飞机上,他差人送一瓶最高级的香槟和一打红玫瑰给这位经理的太太,并在便条上写了如下的话:“你先生的简报非常成功,我们非常抱歉,害得他最近几个星期忙得一塌糊涂。”这位中层主管对韦尔奇这份关爱极为感激,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得异常出色,韦尔奇的感情投资收到了回报。

的确,领导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刘备能够网罗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大将为其出力,就是领导艺术的很好运用,他不仅能引人、识人、用人,而且对朋友有信,对下属有义,造就人心向往、团结一心的局面,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力量来源就是人格魅力。泰国曼谷东方饭店曾先后四次被美国《国际投资者》杂志评为“世界最佳饭店”。饭店管理的巨大成功与总经理库特·瓦赫特法伊特尔是密不可分的。库特先生像管理一个大家庭那样来经营东方饭店,其管理饭店的秘诀就是“大家办饭店”。库特先生除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之外,他的人格魅力也使他在管理这个世界著名饭店时得心应手。他虽然当了数十年的总经理,是主宰饭店一切的最高负责人,但却从不摆架子,对一般员工也是和蔼可亲。哪个员工有了困难或疑问,都可以直接找他面谈。他在泰国很有声望,曾被泰国秘书联合会数度评为“本年度最佳经理”。为了联络员工的感情,使大家为饭店效力,库特先生经常为员工及其家属举办各种活动,如生日舞会、运动会、佛教仪式等等。这些活动无形中缩小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进饭店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东方饭店,从看门人到出纳员,全体员工都有一个办好饭店的荣誉感。员工们除了有较丰厚的工资外,还享有许多福利待遇,如免费就餐、年终“红包”、紧急贷款、医疗费用、年终休假、职业保险等。这些对于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促使他们积极为饭店效力的极其重要的措施。

关于领导者的素质,最集中地体现在“德”与“才”两个方面,而“德”对“才”又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有一种说法是:有德奇才是精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的确很有道理。由于领导者在组织或团队中处于中心地位,他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他的一言一行,对事业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出现明显的差别,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这种社会深层变化,对领导者素质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的企业家,他应该具有经济家的头脑、战略家的眼光、哲学家的思维、探索家的精神、艺术家的领导艺术,善于组织、善于用人、善于经营、善于创新和善于协调等素质。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孙子所说的势,主要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展开。书中除了这里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的概括外,还有两处讲到势,一处是《势篇》中“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流,以致能使石头漂移,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另一处也出自《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高明的将帅指挥军队打仗时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把圆石从八千尺高山上往下飞滚那样,不可阻挡。从这里可以看出,势也就是指情势或趋势,或者某种力量的表现,它们都是仰仗事物运动中产生的力量的展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势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荀子曾说,当朝天子占有至尊的地位,天下的任何人都难以同他相比(“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荀子·正论》);《孟子·公孙丑下》里面也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是敌对双方竞争的根本,也是任何一方获胜的关键。

孙子十分重视军事行动中的态势,这里的意思是指,计谋有利并且得到执行,才可以去制造有利于我方的军事态势,用来辅助出兵国外后的行动。军事态势,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制造权变。在后世兵家那里,高明者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军事态势,在自己一方有利的情况下如此,在自己一方不利的情况下更是积极地制造有利的态势,才有可能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七年(202),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又经过几年不断的征战,北方的割据势力渐渐被消灭。到建安十二年(207),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等投奔匈奴,又被曹操战败,他们就率领残部数千骑投奔到恃远不服曹操的辽东太守公孙康处,曹操利用公孙康与袁尚、袁熙之间的矛盾,借公孙康之手彻底铲除了袁氏的势力。这就是兵家善于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而制造权变的典型。

对于势的运用,往往有顺势、借势、造势等不同形式。新加坡是地处东南亚,面积很小的一个岛国,基本上无可开采的自然资源,连淡水也靠邻国马来西亚供给,这是它显著的不利方面,与此同时,它又有着无人能比的独特优势。它位于东南亚地区中心,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两个大洋的航行要道——马六甲海峡,因而成为亚、澳、欧、非四大洲相互联络的必经之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有可能变成上述四大洲的海上与空中交通枢纽。该国领导人及决策机构看到了自己国家的这种独特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顺势的步骤,以加速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他们先是用拓宽转口贸易渠道的办法积累资金,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源源不断地把欧美廉价商品和先进的技术设施运送到东方,同时把东南亚国家盛产的橡胶等原材料,汇集到新加坡然后输送到欧洲;同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尤其是技术促进型贸易,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还利用便捷的国际运输线路大力拓展本国的石油开发与经济开发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等。

顺势指的是先有了一个有利的位置或态势,凭借这种优越态势去发挥自己所长,以增加和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而造势则是自己还没有现成的好的态势,但存在着取得好态势的条件与可能,通过自己敏捷的思考和灵巧的动作加上持续不懈的努力,最后夺取了好的态势,使自己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孙子看来,造势比顺势更深了一层,他认为,势和计紧密相关,势是计的进一步延伸。他说,有利的计策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辅佐计的实施,计谋才有望成功。这里说的“为之势”就是造势的意思。日本的科技立国政策,就是经济活动领域中成功的造势典型。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日本就适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方针,加强了以电子工业为中心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并向国外转移消耗能源和资源大的产业,使自己在短时间里变成世界上高科技领先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又大力引进外国的高科技手段,从 60 年代中至 80 年代中的 20 多年间,共引进 2 万多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花费的资金只相当于研制国家为此花费的 1/30,大大节省了自己的经费。

竞争中要善于造势,善于分析营造有利的形势,并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因势定谋,借势成事,也就是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营造于自己有利的态势。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借助强者的优势,你可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可以实现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目标。蒙牛在创业之初就是运用“借势成事”的策略,借助当时市场老大伊利的品牌形象唱成了一出出借势的好戏。刚创业时,牛根生知道,在蒙牛羽翼未丰满之前,是不能与牛奶业的老大伊利展开正面交锋的,所以,牛根生等几位主要负责人巧妙地通过“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宣传和“中国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响了蒙牛自己的品牌。当时,内蒙古乳业的头把交椅是伊利,在蒙牛创立的时候,伊利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数十亿元,是蒙牛的几十倍。但是除了伊利,内蒙古众多的其他牛奶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属于消费者的随意购买品,根本没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蒙牛提出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下子就将自己从众多的乳业小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伊利之下、万众之上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关注。而且,蒙牛这个内蒙古乳业的第二品牌,表面上是第二,但这个第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是时刻与第一相联系的,其实是借着与第一的关系,时刻在宣扬自己。利用伊利这个第一的品牌,蒙牛轻松地被人们认可,赢得了自己的市场。牛根生等蒙牛负责人还提出了“中国乳都”这个概念,全力打造内蒙古这个大品牌,在他们看来,一个品牌的地域优势是可以利用的。因为呼和浩特的奶源在全国也是最优的,人均牛奶拥有量也居全国第一,借助这个地域优势,牛根生在呼和浩特的主要街道投放灯箱广告,提出了“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这样的主题,得到了呼和浩特市民与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蒙牛十分善于利用事件营销,利用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这一事件就是借势成事的经典一例。中国航天基金会对合作伙伴的挑选要求十分苛刻,必须是民族企业,必须是行业领导性企业,必须是中国驰名商标,必须同航天精神相关联,与中国航天合作不是短时间能达成的,早在 2002 年上半年,蒙牛就与中国航天基金会方面进行过接触。通过多次严格的对公司的奶源、生产设备、市场流通等环节的考察、调研,并进行多次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分析,于 2003 年初蒙牛终于成为中国航天首家合作伙伴。2003 年 10 月 16 日6 时 23 分,神舟五号飞船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宣告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蒙牛结合此次事件,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品牌的提升。蒙牛乳业的总裁牛根生没有仅限于赞助,而是在“神五”着陆的那一刻又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营销,利用广告把蒙牛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告诉了全国的消费者。那一刻,中国人事实上是把对神舟五号,对整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蒙牛品牌连接到了一起。在广告词的内容上,蒙牛各种类型的新版广告也是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不易忘记。例如:举起你的手,为中国航天喝彩;健康是强国之路,整个事件的发生是那么自然。蒙牛这次 1500 万元的投资,借航天之势为蒙牛品牌与市场带来了强势的效果。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一方,借助他们的实力与势力,使自己摆脱原来弱小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借势成事,行动起来去与强者发生联系,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益,这是一条重要的竞争规则。

兵者,诡道也。

这是孙子对用兵作战中克敌制胜的奥妙的高度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兵打仗是一种以智慧出奇制胜的行为。其实诡道就是以智力取胜之道,就是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是随机应变的巧妙行为。对于这句话,人们的理解往往引申到“兵不厌诈”或“以诡诈为道”,突出了欺诈、诡谲这一方面,实际上在《孙子兵法》中欺骗手段只是无数随机应变手段的一种,欺诈并非诡道的全部内容。诡道的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为神和巧,也就是智力型的军事行为。运用于现代企业,也就是智力型的经营之道。

当然,在企业经营之道中,诡道的运用是有原则的。特别是当今世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越来越大,企业所追求的牢固可靠的社会名望往往超过高速成长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营策略绝不可以有损企业声誉,绝不可以有负于社会责任。尽管是生死搏斗的商业战争,企业的领导者所采取的任何经营策略,都不应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

孙子在本篇中所列举的胜敌妙法有十二种,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十二种妙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说进攻就要攻击敌人毫无防备的地方,出击就要攻击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这是兵家取胜的奥妙,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可能事先传授的。在十二法的每一具体战法中都贯穿着“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战争就是斗力又斗智,而斗智的谋略更为兵家所看重。

大家都听说过“康熙帝智擒鳌拜”的故事。康熙皇帝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登基的时候年纪还很小,虽然经过祖母的悉心培养可称得上是少小持重,但担负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朝政,而且还有祖母鼎力相助。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前曾立下誓言: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孝庄皇太后在玄烨登基之初便向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发出谕旨:要报答我儿子顺治皇帝的恩情,就要偕四大臣同心协力共辅幼主,这样才能在历史上名垂不朽。在刚开始辅政的时候,四大臣遇事协商,待太后决策后,再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入值、草拟并代幼帝御批,后来鳌拜就是利用这一权力而专权乱政的。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此人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任人唯亲,广结党羽,独断专行。康熙考虑到鳌拜集团势力强大,要除掉他,必须有周密的准备,而且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以免打草惊蛇,激成巨变。康熙一面用麻痹稳定术:特下旨加封鳌拜一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师;加封其子纳穆福为二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使他们位极人臣。另一方面,和亲信大臣索额图密商后,定出一条计策,假借做游戏,以锻炼身体为名,招收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练习摔跤。这些少年入宫后,天天与康熙一起摸爬滚打,不过一年,个个都练出一身铁骨钢筋。康熙八年(1669),不满16 岁的玄烨以讨论明年自己的大婚仪式为名,宣鳌拜进宫。当下,鳌拜走进宫殿,由索额图陪行,见到一帮少年互相摔跤打斗,毫不在意,见到皇帝后,还拿出辅政大臣的架子,正颜厉色地奏道:“主子年已成人,为何别的不好耍,独要招呼这班小孩子在内廷胡搅,成何体统!”康熙微微冷笑道:“你还给朕讲起体统来了。”说着便历数鳌拜的件件恶行,向摔跤的伙伴一招手,他们便扑上来,众少年一拥而上,终于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押入大牢。康熙皇帝上任之初,面对鳌拜把持朝中大权、一手遮天的险恶局面,面对鳌拜几十年结下的权势之网,沉着冷静,利用出其不意之策,靠布库戏这一满族的摔跤游戏,清除朝中的旧势力,为清王朝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十二种胜敌妙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是说能打反而假装不能打,自己有战斗力,能够与敌作战,却假装自己胆怯,从而暂时可以不与敌交战,为的是造成敌方的错觉,误以为我方真的不堪一击。然后再利用敌人的错觉,步步误导,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将敌人歼灭。后世的兵家对此有“退一步,进两步”的说法。这一示弱的方法,不仅在军事争斗中有奇妙的应用,而且在社会政治斗争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启示。

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十八年(前 341),魏惠王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以解救韩国。正在韩国激战的庞涓听到齐国派兵乘魏国国内空虚袭击大梁,急忙抛开韩国,领兵回国。齐国的军队深入魏国的国土后,就听说了魏国已经派兵前来迎击。军师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士兵向来强悍、英勇,也看不起齐国人,认为齐国士兵胆怯怕事,善战者就应利用这一态势而诱导敌人。《孙子兵法》上说,‘军队奔走百里而去争利其将军就会被擒获,奔走五十里去争利,军队才只有一半的人能赶到。’”孙膑遂建议齐国军队撤退,并制定了减灶计谋。这一计谋要求:齐国军队在魏国第一天宿营时,命令士兵垒十万灶做饭,第二天就垒五万个,第三天则垒三万个。齐军有条不紊地撤退了。恼怒异常的庞涓尾随齐军而来,渴望击败齐军,以报十余年前的桂陵之战之仇。追赶了三天,庞涓看到齐军减灶,遂真的认为齐军胆怯,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一向胆怯,他们来到我们的国土上才只有三天,而士兵逃亡的就已经超过一半了。”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只率领少数精兵轻装加速追赶。依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孙膑估算庞涓率领军队当在夜晚时候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山高林密,形势险峻,正是设伏的理想之地。于是,孙膑命士兵在一棵大树上,砍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并将齐军中善于射箭的万余士兵埋伏在马陵道的两旁,约好到晚上只要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

天黑时,庞涓果然追到了马陵道,朦胧中他看到道旁的大树被砍得露出了白色的木质,上面隐约写有一行字迹,遂点起火把照看,庞涓尚未看完,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此时知道自己智穷兵败,已无力回天,并叹道:“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随后自刎而死。齐军围歼庞涓及其精兵后,又大败魏军。马陵之战,孙膑利用三晋士兵素来悍勇而轻视齐国士兵的特点,减灶示弱,造成庞涓误以为齐军真的逃亡过半的假象,遂促使庞涓轻兵追赶。最后,孙膑又在马陵道布下伏击阵,庞涓中伏,兵败身亡。孙子所谓的“能而示之不能”的胜敌妙法,在此一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示弱不仅可以轻易地战胜对手,同时这样还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或嫉妒。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正如古人所言:“示弱取胜,其大智也。”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使对手上当,放松警惕,从而迷惑对方,达到成功的目的。人所共知,山外有山,强手之上有强手。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处于一个优势的地位。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强者,可他承认弱者更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相对强者来说,弱者能很好地调整心态,他懂得适应,因而弱者的天地更广阔,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弱者懂得理解和尊重,懂得协商和妥协,他的要求和梦想更切合实际,能够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bOzgm8G5WrMr8P4SweZpyU6ycEz4LwIp3RB3nqTtfVVS3Hw+quqziWbJLvcXIA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