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八佾篇

【原文】

孔子谓季氏 :“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 不可忍也!”

【注释】

① 季氏:季平子。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曾轮流在鲁国执政。但这里的季氏究竟是谁,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汉书·刘向传》认为此季氏就是季平子,即季孙意如。韩婴《韩诗外传》认为此季氏是季康子。马融《论语注》认为此季氏是季桓子。《左传》的记载可信度应更高些,因此,这里的季氏是季平子的可能性大些。

② 八佾(yì):佾,列。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列八人为一佾。八佾是八列,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古代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

③ 忍:忍心,容忍。

④ 孰(shú):什么。何、谁。“谁”专指人,“孰”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舞蹈奏乐,做这种事情都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品鉴】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认为,“礼”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概念。一个人不小心犯错误,一般来说,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一个人若是违背了“礼”,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季孙氏公然“八佾舞于庭”,就属于严重违礼的错误。正如清代的哲学家戴震所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死于理,其谁怜之!”因此,在儒家看来,违背人伦礼仪的大错,既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无法原谅的。

【原文】

三家 者以《雝》 。子曰:“‘相 辟公 ,天子穆穆 。’奚 取于三家之堂 ?”

【注释】

① 三家:鲁国当政的卿大夫仲孙、叔孙、季孙,大夫称家,故称三家。

②《雝》:《诗经·周颂》里的一篇诗歌,是周天子祭祀先祖时用以演奏的歌颂先王功德的作品。

③ 彻:同“撤”,撤去、撤除。

④ 相(xiàng):助。

⑤ 维:虚词。

⑥ 辟公:诸侯。

⑦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⑧ 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⑨ 堂:神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举办的家祭,居然使用天子之礼,演奏《雝》来撤祭。孔子说:“《雝》诗里说:‘助祭的是诸侯,肃穆主祭的是天子。’但是,三家祭祀的时候,哪里有诸侯来助祭,哪里有天子来主祭!《诗经·雝》的这句话怎能用于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呢?”

【品鉴】

古人认为,乐是区别礼序差等、尊贵卑贱的。故行礼奏乐时,要注意区分天子之乐和士人之乐。如果你是士人,则不能僭越级别去行上一级别的乐。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当时的鲁国虽然控制着鲁国的实权,但却不是天子,不能配享天子祭祀时用的乐歌。这和上一篇说季氏不能享用天子的八佾之舞乐一样,违反礼序,“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只知道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呢?”

【品鉴】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为仁由己”。钱穆先生说:“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一个人心中若没有一番真情厚意、真情实感,践礼奏乐都没有用。因此,从仁出发理解一个人,是为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是否是一个仁人,连识仁都做不到,就谈不上行礼,更不要说还能作乐了。所以,孔子在这一章里充分强调了仁在礼乐中的重要地位。仁是礼乐的内在基础和根本,礼乐又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形式。以仁为核心,行礼作乐,则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在孔子看来,季氏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三家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诗歌,都是僭越行为,严重违反了礼乐制度,因而,为孔子所不齿。

【原文】

林放 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

【注释】

① 林放: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当在春秋末年。汉代《文翁礼殿图》有他的画像和名字,疑是孔子弟子。

② 易:治理,引申为周备。

③ 戚:忧伤、悲哀。

【译文】

孔子门人林放请教什么是礼的本质。孔子说:“问得好!讲究礼仪,与其追求奢侈浮华,不如约省节俭;置办丧事,与其礼仪周备,不如真切表达内心的悲伤与哀愁。”

【品鉴】

《礼记·檀弓上》有一段话,与此可互相印证,其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可见。孔子于“礼”皆取其实效,而不拘泥于外表的繁文缛节。

【原文】

子曰:“夷狄 之有君,不如诸夏 之亡 也。”

【注释】

① 夷狄: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② 诸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③ 亡:通“无”。

【译文】

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夏没有君主。”

【品鉴】

孔子非常重视礼乐教化,在他看来,中原诸国之所以高于周边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在于中原诸国尊卑有序,上下有分,礼兴乐盛。但是,看看周朝的诸侯国,诸侯可以挟持天子,陪臣可以执掌国政。这样的局面如果长期不能改变,中原诸国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又有什么不同呢?

【原文】

季氏旅 于泰山。子谓冉有 曰:“女弗能救 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注释】

① 旅:祭祀。郑玄注《周礼·天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何晏注《论语·八佾》:“旅,祭名也。”季氏作为鲁大夫去祭泰山是僣越行为。

②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曾为季氏家臣。

③ 救:阻止。

④“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而会接受季氏的祭祀吗?

【译文】

季氏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林放都知道问礼,难道说泰山神还比不上一个林放吗?”

【品鉴】

按照当时礼制的规定,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而诸侯的祭祀活动应严格限制在自己的封地之内。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去祭祀泰山,显然不合礼制,是僭礼的行为。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 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 射:指射礼,有大射、乡射等名目,统治阶层通过射箭比赛选士或会民,其过程有固定的仪式程序。

② 揖让:宾主相见的礼节。升:指登堂。射礼在堂上进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个高低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射箭比赛吧!相互揖让着走上堂去,比赛过后走下堂来,举杯对饮,这就是君子之争。”

【品鉴】

君子不争,非要有的话,那就是在赛场上。场上认真参加比赛,遵守比赛规则,奋力拼搏,场外又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君子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风度出现的。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 兮,美目盼 兮,素 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 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注释】

① 倩:美好动人,笑貌。

② 盼:眼睛黑白分明,形容眼里流转的美丽。

③ 素:没有染色的绢,白色的。

④ 绚:有文采,色彩绚丽。

⑤ 绘:彩绣、绘画。

⑥ 礼后乎:意谓礼形成于仁义基础上。

⑦ 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巧好的一笑真靓丽呀,一双眉目盈盈流盼好清亮呀,洁白的衣服上秀的花好绚丽呀。’《诗经》里的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再绘上图画。”

子夏又说:“就是说礼是后来产生的了?”孔子说:“卜商啊,能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品鉴】

为什么巧好的笑容会那么美丽?为什么一双流盼的眼睛会那么动人?为什么一身洁白的衣服绣上花显得那么绚丽?这些和礼有什么关系?孔子说,这是因为先有一个没有污染的白色的底子,这样绣上的花儿看起来才更美丽。从一个人的长相来说,一定是要先具备一颗纯洁善良的心,那么她的笑才是最动人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要首先学会做一个人,做一个具有真实情感的人,一个仁人,加上外在的礼义,人才能活得精彩。在这一意义上,礼是后起于仁义的。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徵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不足徵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 杞:夏王朝后裔的封地。

② 徵:在古代“征”和“徵”是两个字,意义不同。此处徵是证明的意思。

③ 宋:国名,国君是商汤的后代。

④ 文:指典籍。献:贤者。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杞国不能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宋国不能证明。这些都是因为留存文献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齐全,我也能证明出来了。”

【品鉴】

孔子凭借什么可以自信地说出夏礼和殷礼,而且还是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他是根据什么来说的?

孔颖达说,是“夏商之后不能行先王之礼也”,杞、宋两国的国君昏乱,对夏朝礼仪制度的文献保存不全,因此不能对过去的礼仪制度给以足够的证明。而孔子却能,为什么?这是因为虽然夏和殷已经灭亡,但西周把杞国和宋国分封给它们的后裔,所以它们各自的文化还是有一些遗风留存的,而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性格和精神,不论文化的风貌、形式如何演变,只要历史没有中断,总能够辨认出它独特的气质和个性。这就是孔子看重和崇尚的自尧舜以来的儒家一以贯之的道统精神。

【原文】

子曰:“禘 自既灌 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 禘(dì):古代帝王或诸侯在祖庙里祭祀先祖的大礼。

② 灌:禘祭开始时第一次献酒,酌(zhuó)以郁金草汁所和的鬯(chàng)酒(香酒)献尸(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来接受祭祀的人)。尸受酒后,将酒灌地,以求降神。

【译文】

孔子说:“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品鉴】

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有禘礼。因为没有天子主祭,所以主祭人要由鲁君担任。孔子认为不合礼。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 示:通“置”。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问题。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祭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来说,就如同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品鉴】

礼是天地的秩序。孔子认为,知礼,就可以治天下。禘祭是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禘是追远之中又追远,报本之中又报本。”“禘之意最深长。”(黎靖德《朱子语类》,)因此,若能洞悉禘祭的程序和包含其中的深意,也就明白了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了。

【原文】

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 祭,如不祭。”

【注释】

① 祭:这里指祭祖先。

② 与(yù):参加。

【译文】

祭祀祖先的时候,要感觉祖先就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要感觉神就在那里。孔子说:“我要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就不如不祭。”

【品鉴】

《春秋繁露·祭义》说:“‘祭然后能见不见之者。’见不见之见,然后知天命鬼神。知天命鬼神,然后明祭之意。明祭之意,乃知重祭祀。”儒家非常重视祭祀行为,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对待过世的祖先应该像对待他生前一样,虽然我们再不能见到他活生生的样子,但是要以心期待他。祭祀的时候,你要能够感觉到祖先仿佛就站在那里,栩栩如生。这就是心的感知,也就是心诚的力量、诚信的力量。祖先已亡,祭祀仪式应能够承载起这种力量,这就是祭祀的意义。通过祭祀,活着的人要懂得天命鬼神,从而畏天命而不敢欺骗天命,信天命而不敢任性独行,敬事天命而又不能过度依赖它,这就是对待生的态度。祭祀百神也是如此,神不可测,不可见,但既然去祭祀,就应以真诚心相待。祭祀先祖百神时,要觉得他们就在自己面前。所以,朱熹说:“诚敬以聚吾之精神”,这种精神便是“祖考精神”。因此,“圣人制祭祀之意深远。非常人所能知”。(黎靖德《朱子语类》)

孔子既重视祭祀的内容又重视祭祀的形式,所以他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去祭祀,那就还不如不祭。自己不能参与祭祀仪式,自己的心没有承载的对象,还不如不参加,没有意义。

【原文】

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注释】

① 王孙贾:卫国的执政大臣。

② 奥:屋子里的西南角。西南角比较隐秘,所以是尊贵的家神所处的地方。

③ 灶:灶神,掌握着饮食大权。虽然地位卑下,但是能解家人急用。这里可能分别以奥神和灶神比喻朝中近臣和权臣。

④ 无所祷也:此句意谓祭什么神都没有用处了。

【译文】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朝着西南角的尊贵的奥神献媚,不如讨好有实权的灶王爷的赐福。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我不是这样看。要是犯下滔天大罪,怎么着都没用。”

【品鉴】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是至上的,唯一的,一个人要是得罪了上天,无论去求谁,都没用了。“天”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既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也是物质世界的原理与法则,还具有情感意志的内涵。不懂得天命,不把握物质世界的原理和法则,就不能成为对社会有大用的君子,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原文】

子曰:“周监 于二代 。郁郁 乎文 哉!吾从周。”

【注释】

① 监(jiàn):借鉴。

② 二代:指夏、商两朝。

③ 郁郁:文采繁盛之貌。

④ 文:指礼乐仪制。

【译文】

孔子说:“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制。真是丰富多彩啊!我赞同周礼。”

【品鉴】

孔子之所以“从周”,是因为周朝的礼制周备,文化繁荣,用他的话说就是“郁郁乎文哉”。但是周王朝为什么能够出现“郁郁乎文哉”的盛世繁荣景象呢?原因就在于“周监于二代”,周朝对夏商二代的礼制有“损”有“益”,继承了夏商“二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抛弃了夏商“二代”消极落后的因素,并增添了为夏商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原文】

子入太庙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 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 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鲁国太庙是周公庙。

② 鄹(zōu)人:鄹,地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曾经做过鄹大夫。

【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因此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礼?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啊!”

【品鉴】

“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鲁国周公庙,什么事情都仔细询问,既表明他对太庙祭礼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兴致甚浓,又表明他对祭礼怀有敬慎谦恭之情。

在一般人看来,不懂才问,问是因为不懂。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只有当我们能提出某一方面的问题时,才表明我们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有所思考,有所研究。研究得越深,能够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若连问题都提不出来,连问题都发现不了,那就表明我们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真的就一无所知了。

【原文】

子曰:“射 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注释】

① 射:指演习礼乐的射。

② 皮:古时箭靶用布或兽皮做成,故用皮代指箭靶子。

③ 科:等级、类别。

【译文】

孔子说:“射箭比赛时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品鉴】

大射观德,小射观力。每个人的力量有大小,重要的在于其精神。人在射箭时的精神和样态是不受力气大小限制的,只要你努力去做就行了。所以朱熹认为,只要“内志正,外体直”,虽“射不贯革,其礼容自可取”。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 之饩 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 告朔:朔:阴历的每月初一。每年的冬季,天子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接受了这个历书就要将它藏在祖庙,每月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在庙里,叫作“告朔”。

② 饩(xì):祭祀用的活羊。

【译文】

子贡想要撤掉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在意那只羊,而我在意它所表达出来的礼。”

【品鉴】

“告朔”活动,到春秋时逐渐就名存实亡了。鲁国从文公时就不再到祖庙举行“告朔”,祖庙的人只是杀一只活羊应付了事,因此,子贡说那就不必留这个形式,干脆不要再杀羊了,但孔子不同意,鲁君虽然不行告朔的仪式,但后人见有告朔的羊,也认为还有这样一个告朔仪式,如果再去掉告朔的羊,那就让后人无从知道还有告朔之礼了。可见,孔子对祭礼还是情有独钟的。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服侍君主要依照臣子的礼节去做,别人却以为你在献媚。”

【品鉴】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君臣多无礼,但是孔子依然尊君如尊父,尽心恪守和维护着君臣之礼,所以别人不理解他,诋毁他,认为他这是在向君王献媚讨好。但在孔子看来,“礼”是天地之序、人伦之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废弃。

【原文】

定公 问:“君使 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注释】

① 定公:鲁定公,名宋。鲁哀公的父亲。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定”是其死后的谥号。

② 使:任用、驱使。

③ 忠:尽心竭力,忠诚无私。

【译文】

定公问道:“君主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对待臣子应该遵守礼仪,臣子侍奉君主应该尽心竭力,忠诚无私。”

【品鉴】

在君臣关系中,君主当知为君之道,懂得使用臣子不是可以颐指气使、随意指派的,而是必须做到礼贤下士,依礼而行;而臣下当尽为臣之道,奉君主应尽献忠诚。君以礼御臣,臣以信奉君。君臣各尽其道,则天下可治!

【原文】

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

② 淫:过度,没有节制。

③ 份:这里指过度悲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之乐的特点是,乐而有节制,悲哀而又不至于伤感。”

【品鉴】

古代的诗歌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都和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悲和喜是情感的两极,快乐到极点,情感上升到抛物线的顶端,接下来必然会遭受失落,可谓乐极生悲。音乐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宣泄情欲。在孔子看来,音乐应该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以正确的方法实现情欲的宣泄。能够做到乐而有节制,哀而不伤感,这才是音乐中和之美的极致。

【原文】

哀公问社 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 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 事不谏 ,既往不咎 。”

【注释】

① 社:土地神。这里指为土地神做成的牌位。

② 宰我:孔子学生,姓宰,名予,字子我。

③ 夏后氏:即夏朝。

④ 遂:完成、成就、顺利地做到。

⑤ 谏:规劝、纠正。

⑥ 咎:归罪、责怪。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让民众战栗。”孔子听了这话后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再责备了,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就不要再挽救了,已经造成后果的事情就不要再批评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品鉴】

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凡事都主张向前看。比如说,宰我替哀公出主意,但不合时宜,且有失言之过。事已至此,都过去了,再责备他已经没有用了。孔子对宰我的言论采取了理性宽容的态度。诚如朱熹所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管仲 之器 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齐桓公的卿。

② 器:气量、度量。

③ 归:女子出嫁。

④ 摄:兼职。

⑤ 邦君:国君。

⑥ 树塞门:古代诸侯在门口立屏以遮蔽视线,以别内外。树:屏,影壁。塞:遮蔽的意思。按礼制,此为天子诸侯所用。

⑦ 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说:“那是管仲节俭吧?”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室,手下的人又不兼差,哪里来的节俭?”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口立屏风,管仲也这么做。国君招待邻国的国君时,堂内设置放酒杯的台子,管仲在自己家里也放这样的台子。如果管仲这样做都叫作知礼,还有谁不知礼?”

【品鉴】

在孔子看来,管仲其人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严重的“不知礼”,另一方面孔子又称他是个“仁”人。管仲有“三归”“有反坫”,且其“官事不摄”而又“器小”“不俭”,这都是严重地不知“礼”。但是,在《宪问》篇,孔子说管仲帮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又是管仲之“仁”的表现。

那么,仁和礼相比较,谁高谁低呢?匡亚明认为,管仲违礼,但孔子又以仁相称,表明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在“礼”之上的。但是在我们看来,违礼的管仲何以如此被孔子器重并许之以“仁”,原因在于,孔子谈“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只要能“行”得好,“行”得国治天下平,至于是否合“礼”,就是次要的事情了。这里的要害和关键是“行”。

【原文】

子语 鲁大师 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 如也;从 之,纯如也,皦 如也,绎 如也。以成。”

【注释】

① 语(yù):告诉。

② 大(tài)师:乐官名。大,通“太”。

③ 翕(xī):盛大。

④ 从(zòng):放纵、奔放、展开。

⑤ 皦(jiǎo):清晰、分明。

⑥ 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的大师讲音乐时说:“演习乐曲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五声盛大而又热烈奔放;接下来,五音纯正和谐,清晰有致;最后,绎绎相续,缭绕不绝。至此,演奏完毕。”

【品鉴】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表明乐和礼,都是天地万物的反映。只有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基本规律,才能制礼兴乐。

【原文】

仪封人 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 何患于丧 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注释】

① 仪封人:仪,地名。封,边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

② 二三子:为封人引见孔子的几个弟子。

③ 丧:这里指失去官位。

④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铛,是古代用来发布政令的工具。铎是铃铛,其体为金,舌有金、木之异,分金铎和木铎。武事的时候振金铎,文事的时候振木铎。这里比喻孔子将传道天下。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官请求谒见孔子,说:“贤人君子到我这个地方来,我都想见一面。”随从孔子的学生让他见到了孔子。从孔子处出来后,便说:“学生们何必要担心文明要丧失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让孔夫子他老人家传播文明教化。”

【品鉴】

孔子生于天下无道的时代,故常怀匡济天下之心,他的这种匡世情怀,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所以,当仪封人拜访孔子后,自然就发出了“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感慨。意谓传播文化,实施政教,匡济天下,是上天赋予孔子的使命。

【原文】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舜时期的乐曲名。

②《武》: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谈到《韶》时说:“美极了,内容又好极了。”谈到《武》时说:“美极了,但是内容还没有足够好。”

【品鉴】

《韶》是舜时期的乐曲名。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得来的,所以《韶》乐表达的是圣德之至,是最大的德,可以说《韶》乐崇尚道德;而《武》乐是周武王征伐取天下时候的乐曲,形式固然很美,但《武》乐崇尚武力,缺乏内在的仁义善美。孔子是个“尚德”不“尚力”的人,所以他不会欣赏《武》。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统治地位的人不宽宏大量,践行礼仪不庄严敬重,亲临丧事不表达悲哀,这个样子我还怎么能够看得下去?”

【品鉴】

从八佾舞于庭、季氏祭祀泰山,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违礼、僭礼现象处处可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孔子依然坚持不懈地弘扬礼制,传布文明,教化天下。其学足为人师,其行足为当世典范。 tVdxTTJ1qm2MeikSdvDPtGy6JM1jX840jEQ3MTXGOFLrLvPLHoR6Jp8m4H7AaP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