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为政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注释】

① 北辰:北极星。

②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以德为政,以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处在中心的位置上,而众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品鉴】

儒家倡导德治,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道德。这一点类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改变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而是感情关系的改善。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真诚相爱,一切社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马克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尖锐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9 页,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枷锁依然套在人们的头上。

【原文】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 ’。”

【注释】

①《诗》三百:即《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三百举其整数。

② 蔽:概括。

③ 思无邪:语见《诗经·鲁颂· 》,“思”原为语首助词,无义。这里全句意谓,思想感情纯心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念’。”

【品鉴】

在孔子看来,《诗经》的要旨就是教人做到“心正”。“心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儒家修身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通常可以视为儒家思想的大纲。

【原文】

子曰:“道 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注释】

① 道:引导,治理。

② 齐:齐整、一致。

③ 格:正、纠正。

【译文】

孔子说:“以政教治理国家,以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可以免于惩罚但却没有廉耻之心;以行德教来治理国家,以礼来规范百姓,则民众知道廉耻,而且民心归于正道。”

【品鉴】

这一段话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鲜明表述。在孔子看来,以政治的手段,辅之以刑罚方式整饬国民,只能使民众免受惩罚,但是无益于让他们从心灵上感知耻辱之心,辨别善恶;而以德教方法,辅之以礼的教化,使用软实力的精神教化的方式作向导,才能使百姓既懂得了廉耻又知道了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廉耻之心是一个民族得以自强自立的前提,没有了廉耻之心,辨不清黑白善恶,这才是最可悲的事。因此,对民众施行道德礼仪的化育,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从而达到天下归正的局面,应该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关键。

【原文】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 有:通“又”。

② 天命:物质世界的必然性,物质世界的客观秩序与法则。天就是物质世界;命就是客观必然的秩序和法则,简单地说,就是必然性。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事业有成,四十岁的时候能分辨是非不迷惑,五十岁时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秩序和法则,六十岁时听什么都听得进去,七十岁时则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从不违背法度。”

【品鉴】

孔子五十岁才做到了“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能理解为迷信意义上的天命,不能理解为迷信意义上的“命运”,而是指物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物质世界的客观秩序与法则。人只有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才会在面对宇宙人生的许多问题时,都能够予以理解,也就是“耳顺”;人只有懂得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与法则,想问题、做事情时,才会不逾越客观秩序和法则的限制,才会既能从心所欲,又不超出客观必然性的限约。

【原文】

孟懿子 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 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 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其父孟僖子临死前曾要求他侍奉孔子,向孔子学礼。这一故事载于《左传·昭公七年》。

② 无违:不要违背礼仪。这里的礼仪,主要是指侍奉父母的礼仪。王充《论衡·问孔》篇指出,“无违者,礼也。”但是,在这里孔子只是简单地说“无违”,而没有说“无违”什么,这就让人生疑,是无违礼,还是无违父母的意愿?樊迟不明白,所以才进一步追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时孔子才不慌不忙地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③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故称樊迟。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樊迟“少孔子四十六岁”。他曾三次问“仁”与孔子,这一点和其他弟子形成了鲜明的区别。据《论语》,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颜渊、子夏、子张、仲弓、司马牛等,只是一次问“仁”于孔子。可见,樊迟对他老师的“仁”学既感兴趣,又存有很多的疑惑。御:驾车。

④ 孟孙:即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有一天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孝道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的仪式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的仪式埋葬、祭祀他们。”

【品鉴】

“礼”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老人,仅仅是供给他吃的喝的,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礼仪来侍奉老人;等到老人百年之后,还要按照礼仪来给他送终,按照礼仪来祭祀。这才是真正的孝。

【原文】

孟武伯 问孝。子曰:“父母唯其 疾之忧。”

【注释】

① 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姓仲孙,名彘(zhì),谥号武。

② 其:指子女。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往往为孩子的疾病忧心不已。”

【品鉴】

孝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会因人因时而异。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并没有正面作答,只是淡淡地说:“父母最忧心的是孩子生病。”这就从反面告诉子女,对父母的“孝”,首先应做到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应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孟武伯生于大夫豪门,易于纵欲失节而致疾,因此,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别让父母为他的疾病而担心,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孝了。

【原文】

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 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② 至于两句:有两说,一说犬马也得到人的饲养。另一说犬的守御,马能代劳,即犬马也能养人。今从前说。

【译文】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能供养父母。可是养狗养马也是养,对父母之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这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品鉴】

通常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却不这样理解,狗和马之类的畜生也可以养活。但是,养而不敬不是孝;孟子也说过:“爱而不敬,兽畜之也。”人们宠爱珍禽奇犬,只是珍爱,而不是恭敬,更不是孝。孝是指对人的赡养,是包含尊敬之心在内的有着思想感情的养。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这样,不仅仅给他们衣服穿,给他们饭食吃,更重要的,也是与养狗养马相区别的是对他们的尊敬,给予他们包含着儿女情感在内的敬养,这样的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孔子在这里只是片面强调子女对长辈的孝敬,这就容易让人误读这一思想,认为,无论父母做什么,孩子都应该无条件地遵照执行。但问题在于,父“慈”才能子“孝”,兄“友”才能弟“恭”。也就是说,“孝”和“慈”、“恭”和“友”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 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 色:容色,这里指子女侍奉父母时的和颜悦色。

② 有事:役使之事。

③ 食(旧读sì):饭。

④ 先生:年长者,这里指父母。馔(zhuàn),饮食。

⑤ 曾(zēng):竟,乃,表示疑问。

【译文】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始终保持愉悦的脸色才是困难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子女抢先去做;有酒食的时候,让长者先吃,难道说这就算是孝吗?”

【品鉴】

有长者在场,为人子女者要先劳后食,做在前面,吃在后面,而且还要保持愉悦的容色,就是说要心甘情愿,从心里觉得愉快高兴,两者具备才是孝。所以在孔子看来,孝不仅要有孝的行动,更重要的还是发自心底的愉悦感受。

【原文】

子曰:“吾与回 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颜回何如人也?”孔子回答说:“仁人也。丘弗如也。”在仁的方面连孔子都认为自己不如颜回。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谈话,颜回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好像很愚钝的样子。可是我私下观察他的言行,却发现他对我的思想还能阐发。可见他并不愚。”

【品鉴】

这段话既表现出颜回重视思考,善于精研义理,深明大体,又表现出他刚毅木讷、内秀外钝的精神气象。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 以:用、为。

② 由:经历。

③ 安:情志所向。

④ 廋(sōu):隐匿、隐藏。

【译文】

孔子说:“看看他现在所做的,考察他往日的经历,观察他现在是否安心,这样就可以整体把握一个人,这个人在你面前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

【品鉴】

观察一个人德行怎样,要看他以前的经历,现在的状况,以及现在是否安于这种现状,这是考察一个人言行德行的最重要的依据。

【原文】

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 温:温习。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举一反三,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能够为人老师了。”

【品鉴】

温故而知新,知什么新呢?为什么知新才可以为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断温习旧的学过的东西,并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才是一个为人师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言外之意,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从所学知识中有所体悟、有所心得,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辩证、灵活、创新的思想在孔子言论中随处可见。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

【注释】

① 器:器物。《周易·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指的是固定有形的器具。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者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具体用途。”

【品鉴】

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懂得某一方面的知识、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本领就行了,但对于君子来说,还远远不够。君子除了具有某一方面的技能外,还应懂得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据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记载,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泰勒斯,有一次仰望星辰,不小心掉到枯井里,结果遭到了一位聪明的色雷斯女仆的嘲讽。只顾仰望天空,竟然忘记了脚下的事情。于是,柏拉图提醒我们:“每一位献身哲学的人要随时准备接受这种嘲讽。”但是,问题在于,泰勒斯之所以掉到枯井里面,不是因为他仰望天空的缘故。在我们看来,仰望天空是为了更好地走好脚下的路。柏拉图在善意地提醒大家的时候,恰恰忘记了这一点。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君子就是那仰望天空的人,只有仰望天空,洞悉了宇宙人生大道的人,才能在生活和实践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① 行:做,执行、实行。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情要行在前,言在后,即先把要说的话做了,然后才能说出来。”

【品鉴】

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言多而行少,言先而行后,言有余而行不足,但是,君子不能这样。君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身体力行。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这就是说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少言多行、先行后言。

孔子曾叫漆雕开去做官,漆思考了一会说:“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长》),即我对做官这事没有把握,于是乎孔子高兴了。还记载一事,孔子曾谈及他最宠爱的“其心三月不违仁”的弟子颜回时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孔子整日与颜讲学,颜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如此这般孔子就欣赏他了。可见,孔子是不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的,子路即属此类。有一次孔子与子路谈“正名”时,子路又冒冒失失抢话头讲话,终于惹怒了孔子,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意谓君子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要有所保留,不可乱说。孔子还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这些都说明在言行关系上,孔子不大看重言,反对巧言令色的夸夸其谈者,却特别重视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行”)。

【原文】

子曰:“君子周 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① 周:因忠信而亲密、亲和、调和。

② 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品鉴】

君子不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而是以大局为重,团结周围的人。这与小人不同,小人是以自己的营私小利为重,以实现个人私利为目的而勾结在一起。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注释】

① 罔(wǎng):迷惘。

② 殆(dài):1.危险、不安;2.通“怠”:懒惰、松懈;3.疑惑。

【译文】

只会读书而不思考,容易陷入迷惑;只会空想而不读书,容易导致懈怠和危险。

【品鉴】

做学问需要两种功夫,一是学,二是思。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如果光读书不思考,学的东西就是死的、教条的,遇到问题不会解释,无法处理,这样就会使人感到迷惘,困惑;只是空想,不去读书,思而不学,不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遇到事情就会无从下手,心里没底,空虚不安。

【原文】

子曰:“攻 乎异端 ,斯 害也已 。”

【注释】

① 攻:整治,研究。

② 异端:事物不同的另一方。

③ 斯:那么,就。

④ 斯害也已:为害很深。

【译文】

孔子说:“研究异端邪说,它的危害太深了。”

【品鉴】

这句话一般解释为,抨击异端邪说,其伤害就停止了。但是问题在于,异端邪说不是因为你抨击它,它就停止害人,就没有危害了,故这一解释于理不通。音韵训诂学家黄侃(1886—1935)认为:“攻,治也。”攻是治的意思,我们经常说“治学”就是这个意思。“斯害也已”指的是“为害之深也。”

【原文】

子曰:“由 ,诲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注释】

① 由:孔子的学生,性情直爽勇敢。姓仲名由,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② 诲:教导、指教。

③ 女:通“汝”,你。

④ 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让我告诉你什么是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品鉴】

“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对天下万物的认识,任何人的知都是有限的。智者的高明,不在于他的无所不知,而在于他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知”与“不知”。

【原文】

子张 学干 。子曰:“多闻阙 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 干:求。

③ 禄:旧时官吏的薪俸。

④ 阙(quē):缺。

⑤ 尤:过关。

⑥ 殆:危。

【译文】

子张请教如何求官得,孔子回答说:“多听则疑惑少,其余不疑惑的地方要谨慎说出,则减少过失;多见则危险少,其余没有危险的地方还要谨慎行动,则减少后悔。话少担忧少,行动谨慎则后悔少,求官职挣俸禄的道理就在这里。”

【品鉴】

这是孔子对为人豪爽、性格直率的子张的劝诫和忠告。听得多了知道的就多,知道的多了,疑惑就少,则说出话来必然直率勇敢,但孔子认为,这时候还是要慎言其余,觉得自己都明白的事情还是要谨慎说出,这样才能减少担忧。见的多了明白的就多,危险就少,行动起来就容易鲁莽大胆,但孔子认为,这个时候还是要行动谨慎,这样才能做到减少后悔。一个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的人,往往容易导致敢说敢做,言语直率,行动大胆,而这样做恰恰是很危险的,也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想在官场做事的人,更不应该这样。慎言谨行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主张。

【原文】

哀公 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 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 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谥号哀。

② 错:通“措”,放,置。

③ 枉:与直相对。不正直、不正派。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民众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任用正直的人,不使用那些邪僻不正直的人,则民众心服;任用心有邪念不正直的人而不提拔任用正直的人,则民众不会服从。”

【品鉴】

在孔子看来,领导者要取得民心,其实很容易。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发挥着作用。是把邪僻不正的人放到正直的君子上面,让他们来统治正直的君子,还是把正直的君子放到邪僻不正的人上面,让他们来统治邪僻不正的人?这就是领导者能否获得民心的关键。

【原文】

季康子 问:“使民敬、忠以 ,如之何?”子曰:“临 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 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谥号康。

② 以:作连词“而”。

③ 劝:勉励、奖励。

④ 临:从高处往低处看。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民众学会敬上、忠孝和劝勉,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让民众看见你的庄重严肃,他们就学会恭敬;让民众看见你的孝慈,他们则学会忠;举荐善者而教诲那些做不到的人,民众则相互劝勉为善。”

【品鉴】

既提倡主动推举贤善之人,又倡导用教育手段感化教诲那些不能为善的人,这样做才能使民众心服口服,上行下效,勤勉为善。

【原文】

谓孔子曰:“子奚 不为政?”子曰:“《书》 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 或:有人。

② 奚:为何,为什么。

③《书》:即《尚书》。

④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见《尚书·君陈》,原文是:“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或以为“施于有政”一语是孔子的话。有,语助词,无义。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先生为什么不去从政?”孔子说:“《尚书》上讲:‘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把这些做法推而广之就是为政。’这样做就是为政了,为何非要当官才叫为政呢?”

【品鉴】

什么是“为政”?在儒家看来,正人之不正以归于正,这就是“为政”。正人是“为政”,正己也是“为政”;正国是为政,正家也是“为政”。如果每个人、每一家皆归于正,则天下必归于正。所以,《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 大车:牛车。

②(ní):车辕与驾辕的衡木相衔接的销子。

③ 小车:指马车。 (yuè),插在车辕前端与车衡连接处的活销。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还可以做什么。大车如果没有‘’和牛连接起来,小车如果没有‘’和马连接起来,大车、小车怎么能够行走!”

【品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儒家“五常”之一,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晋人傅玄说:“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诸子百家丛书·傅子·义信》)意思是说,如果你用信来对待别人,不讲信的人也愿意对你讲信。如果你用不信来对待别人,就是讲信的人也不愿意和你讲信了。

【原文】

子张问:“十世 可知也?”子曰:“殷因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 十世:十代。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

② 因:沿袭。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情能不能知道?”孔子回答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对夏礼的增减,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对殷礼的增减,是可以知道的。周代以后的朝代,即使过了百世,也是预先可以知道的。”

【品鉴】

事历古今,世世相因,百代仍袭,是因为每个朝代所沿袭继承的前一朝代的那个道统是不能改变的。这个道统就是“殷因”,是“因”的对象,即是指“三纲五常”,其所定位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关系,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指的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就是说在这三种关系中,君、父、夫分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是主导作用;而“五常”的内容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因此是永恒不变的。孔子认为这就是道统,它涵盖人伦之始,天地之正,也是礼的大体。我们可以从先贤的著述中看到,所有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基本认识,都逃逸不开对这个道统的论述。

历史可以更迭,但不可以重复。有兴必有废,有废必有兴。朝代变了,所因袭的道统也要有所损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程树德《论语集释》)所损、所益的部分一定是新的朝代通过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所沿袭的礼仪制度不断给以符合当下时代的新的诠释。“夏尚质,殷尚鬼,周尚文”,周代更崇尚“文”,这个改变就是因袭损益的结果,也正是周代在文化制度上的大胆变革。

因此,当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事情怎么才能知道时,孔子就把损益思想拿出来回答子张。在孔子看来,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要通过对以往朝代礼仪制度的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或者减少,从而对以往礼仪制度进行适合于自己朝代的革新和改造。认识既往,把握未来,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方式,就是历史发展到一百年以后,也是可以预知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 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 鬼:古代人死为“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家的祖先却祭祀他,这是献媚。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不是勇敢。”

【品鉴】

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并非是应当做的事。见义勇为,是应当做的事。去做不本应该做的事,就是谄媚,就是无耻。对应当做的事却无所作为,是无勇,也是无耻。 8Iq+gb6f7kNS+xCird8l2xYcJrqVlDskf50w/DLXdGga04lbE4a+oNz86P9C2A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