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公冶长篇

【原文】

子谓公冶长 :“可妻 也。虽在缧绁 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释】

① 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姓公治,名长。

② 妻(qì):以女嫁人。

③ 缧(léi)绁(xiè):捆绑犯人的大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译文】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品鉴】

公冶长是否因为犯了什么罪过被抛进大牢,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不会因为他进了大牢而失去对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见孔子多么相信公冶长的人品。

【原文】

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 。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 南容:孔子的弟子,姓南宫,名适,字子容。

② 废:废弃、停止。

③ 刑戮(lù):刑罚。

【译文】

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不会不任用他。国家政治昏暗,他能做到免于刑事处罚。”于是,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品鉴】

政治清明的时候,要能够争取被任用,从而施展自己的能力;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要能辨清形势,不要顶风而上,要谨慎言行,韬光养晦,保全自己,从而免受刑罚戮辱,这叫盛世能有为,乱世能保身,南容做到了。孔子同意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说明孔子非常赞同和欣赏南容的德行。

【原文】

子谓子贱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 焉取斯 ?”

【注释】

① 子贱:孔子的弟子。姓宓(mì),名不齐,字子贱。

② 斯:此,指这个人。

③ 斯:此,指子贱身上的品行。

【译文】

孔子说子贱:“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真的没有君子的话,子贱又从哪里学到君子的品行呢?”

【品鉴】

既赞子贱为人君子,又赞鲁国有君子。这充分表明了孔子对鲁国淳厚民风的首肯和赞赏。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 也。”

【注释】

① 瑚(hú)琏(liá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一只器皿。”子贡问:“什么器皿?”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器皿。”

【品鉴】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满足于做某一个特定的器皿。孔子尽管赏识子贡,但依然把他比作器皿,只不过是器皿中最为贵重的一种,是放在庙堂里用来装粮食的祭祀用的器皿。

【原文】

或曰:“雍 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 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 雍: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 522 年,卒年不详。孔子称道他以“德行”著称。

② 佞(nìng):能说会道,有口才。

③ 御:防御,对付。

④ 给(jǐ):供给,供应。口给:口才敏捷。

【译文】

有人说:“雍是个仁者,但是口才不好,不会花言巧语巴结别人。”孔子说:“没有必要花言巧语巴结人。靠伶牙俐齿对付别人,每次都令人讨厌。不懂得仁义,口才好又有什么用?”

【品鉴】

“不知其仁,焉用佞?”一个人说得再好,如果没有仁义之心,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也是徒劳的。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 1845 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改造世界才是人类认识的落脚点。

【原文】

子使漆雕开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① 漆雕开:孔子的弟子。复姓漆雕,名开,字子开。

② 仕:做官,从政。

③ 说(yuè):高兴。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当官从政。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品鉴】

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他认为刚毅木讷、忠厚老实的人是与仁德最接近的人。颜回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就在于他不善言辞,有刚毅木讷之性。有一次,孔子说:“我和颜回讲学,讲了半天,他都没提反对的意见。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很愚钝。但颜回听完课后在下面思考,对我所讲的问题往往会有足够的发挥。颜回不愚钝啊!”在这方面,漆雕开和颜渊有相似之处,他坦言自己对做官一事没有信心,这就表明漆雕开不是夸夸其谈者,更不是巧言令色者,所以,孔子听后很高兴。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 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注释】

① 桴(fú):竹木筏子。

②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生于公元前 542 年,死于公元前 480 年。为人勇武,直爽鲁莽,信守承诺,忠于职守。

③ 材:通“哉”,语气词。或说材指制作桴的竹木。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漂流去,肯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后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啊,在‘勇’的方面比我强,可到哪去弄扎筏子用的材料呢?”

【品鉴】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弟子,是为了让他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这是孔子教育学生常用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这里坦然承认弟子比自己强,这对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除了在“勇”的方面,孔子认为自己赶不上子路以外,他还认为自己在“仁”的方面赶不上颜回,在“辩”的方面赶不上子贡(《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

孟武伯 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 也。不知其仁也。”

“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 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 孟武伯:鲁国的大夫。

② 赋:兵赋,古代的兵役制度。

③ 邑:古代庶民聚居的地方。

④ 家:卿大夫统治的地方。

⑤ 宰:家臣。

⑥ 赤:孔子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

⑦ 束带:束紧腰带,指整饰衣服。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个仁人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由这个人,如果有一千辆兵车,可以让他负责兵役方面的事情,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这个人,千户居民的城邑、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让他当总管,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呢?”孔子说,“赤这个人,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让他接待宾客,参与外交。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品鉴】

“仁”在孔子那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和追求,它是“知”和“行”的高度统一。有德无行,不能称作“仁”;有行无德,也不能称作是“仁”。

孔子认为自己的三个弟子,一个可以管理军事,一个可以管理内政,一个可以处理外交事务。这些都属于“行”的范围,但是否具备仁德,却不能肯定。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 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

【注释】

① 女(rǔ):同“汝”。

② 愈:更加。

③ 与:连词,和。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和颜回比?颜回知道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品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一生始终不以圣人自居,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把别人的优点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说自己不如颜回,正是发现了颜回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谦逊的态度、勇于向自己弟子学习的精神,无疑对今天的人们具有启发意义。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 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 杇(wū):抹灰或泥的工具,这里活用为动词,指粉刷。

② 诛:责备。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腐朽了的木头不可雕刻,粪土堆起来的墙壁不可粉刷。宰予这样做,我该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的时候,我观察一个人,都是这个人说什么我信什么。今天我观察一个人,是先听他说什么,再看他做什么。是宰予让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品鉴】

在如何认识一个人的问题上,孔子思想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就是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而信其行”有“以言举人”的味道,听他怎么说,就认定他必定会怎么做。“听其言而观其行”,则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认识一个人要以他的实际行为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标准。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① 申枨(chéng):孔子弟子。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要说刚强,申枨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能称得上刚强!”

【品鉴】

俗话说,无欲则刚。从来刚者必无欲,有欲必不刚。申枨性格正直刚烈,但他喜欢逞强好胜,事事想胜过别人,这就是欲。多欲者必求人,求人就不能算作刚。因此,像申枨这样多欲望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呢?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 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

【注释】

① 加:施加,欺侮,侵凌。

② 及:到。

【译文】

子贡说:“我不想让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够做到的。”

【品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孔子的忠恕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朱熹认为:尽自己的心去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如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二者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能把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实在不容易啊!所以,孔子才感慨地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够做到的!”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 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 文章:威仪文辞等表现于外的东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② 性:“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天命”也就是“天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朱熹认为“性”就是“人所受之天理”,或者说体现在人身上的天理就是“性”(《四书章句集注》)。

③ 天道: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自然化育,生生不息,日新,日日新。

【译文】

子贡说:“老师的文采、形象和气质,我们可以看到、听到,但是老师所说的性与天道,却是看不到、听不到的。”

【品鉴】

“文章”是显现于外的东西,因此,不管是“从游门墙”的“浅学之士”,还是“功力深厚”的“可与言道”者,都可以看得见听得着。但“性与天道”,则属于“形上之理”,是宇宙人生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仅一般的浅学之士不得而闻,虽“久于夫子门墙”者,若不能“进德修业”到很高的境界,孔子也不轻易示教。其实,“性与天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大概孔子把哲学看作是只有少数精英人物才有能力问津的学问了。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 闻。

【注释】

① 有:又。

【译文】

子路刚听了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还未能付之于行动,就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品鉴】

子路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子路对于自己的诺言一定会马上去践履,不会让诺言停留下来(宿,有停留的意思)。凡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办到。

据《韩诗外传》卷一记载,“君子有三忧”:一曰“弗知”,二曰“知而不学”,三曰“学而不行”。《礼记·杂记下》记载,“君子有三患”:一是“弗得闻也”,二是“弗得学也”,三是“弗得行也”。“三忧”和“三患”说的都是一回事,首先是“知道”,然后是“学道”,最后是“行道”。行道,就是践行自己的“所知”与“所学”。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谥号“文”。

② 文:孔文子的谥号。谥(shì)号,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另外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其目的是要“劝善戒恶”。

③ 下问:问在自己之下的人,如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等。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要用‘文’这个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品鉴】

“敏而好学”的人多,“不耻下问”的人少,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恐怕就是圣人了。一般来说,爵尊位显的人,往往自视甚高,以下问为耻。但孔圉不是这样,他贵为卫国大夫,又天资聪敏,但仍不敢自是,不敢自亢,勤奋好学,虚己下问。俗话说,“见因问而广”,“理因问而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注释】

①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号成子。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卒于公元前 522 年。曾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哲学思想。

② 义:适宜。

【译文】

孔子评论郑国大夫子产时说:“他具备四种君子之道:一是做人谦虚恭顺;二是事奉国君忠信谨敬;三是以爱心和恩惠养民;四是使用百姓礼法得宜,不违农时。”

【品鉴】

什么是君子?孔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孔子以子产为例,讲了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君主,如何对待百姓。对待自己要庄严谦恭,对待君主要忠信恭敬,对待老百姓要有恩惠,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违背了农时。能正确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就是君子了。

【原文】

子曰:“晏平仲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

①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谥号平,晏弱之子,齐国大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500 年。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他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孔子启发很大。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非常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人们越发敬重他。”

【品鉴】

与人交往,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有信”,二是“有敬”。晏子身为宰相,名震诸侯,虽然身材矮小,却始终简朴无华,甘居人下。晏子征服他人之心的重要一点,就是“有敬”。敬人者,人亦敬之。晏子自身的人格魅力使他与人相交越久,就越是能得到别人的敬重。

【原文】

子曰:“臧文仲 ,山节藻棁 ,何如其知 也?”

【注释】

① 臧文仲:姓臧孙,名辰,谥号文,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 617 年。

② 居:居,动词,使之居住,犹藏。

③ 蔡:一种大龟。古代人用龟卜问吉凶,而且认为龟越大越灵验,蔡龟就是这样一种大龟。

④ 山节藻(zǎo)棁(zhuō):节,柱头斗拱。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

⑤ 知(zhì):智。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私藏大蔡之龟,还把藏龟室的斗拱刻成山的形状,梁上短柱上还画上水草,怎么能说他明智呢?”

【品鉴】

大龟应该放在宗庙里做守龟,但是臧文仲却私自收藏在家里,还把龟室修饰的像天子庙宇里的装饰,这不是僭越是什么?他这样做哪里是明智呢?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 ,三仕 为令尹,无喜色。三已 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 齐君 ,陈文子 有马十乘,弃而违 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 令尹子文:楚国称宰相为令尹。子文:姓鬬,名榖,字於菟。

② 仕:任职,做官。

③ 已(yǐ):罢免。

④ 崔子:崔杼,齐大夫。

⑤ 弑(shì):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⑥ 齐君:齐庄公,名光。

⑦ 陈子文:齐国大夫,名须无。

⑧ 违:离开。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被任用,可是看不出他高兴。三次被罢免,也没见他有什么怨恨。而且每一次罢免也都向接替他的新令尹交代所有政令规矩。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臣了。”子张又问:“那算不算仁义呢?”孔子说:“不知道。忠和仁不是一回事,光听到他忠的事情,怎么能知道他仁不仁呢?”

子张又问:“崔子杀掉了齐庄公。陈文子家里有价值四十匹马的家产,扔下不顾,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则说:‘这里的大夫怎么像崔子?’所以又离开。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怎么又跟崔子一样?’结果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清白。”子张又问:“那他是个仁人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知道他仁不仁呢?”

【品鉴】

知道了一个人做的事情,却不能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听起来很令人费解。就像孔子的三个弟子,子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有可以管理内政,公西赤可以处理外交事务。他们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是否具备仁德,却不能肯定。因此,通过看一个人做的分内的事情,是无法确定他是否具有仁德的。仁德在孔子思想里是一个很高的概念。

【原文】

季文子 三思 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① 季文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父,谥号文。

② 三思:多次思考。并不单指具体的三次。

【译文】

季文子总是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那么多。”

【品鉴】

“三思而后行”是让我们要养成做事情前多思考的好习惯。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在决定重大事情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不能仅仅凭感觉,凭一时的冲动行事。但是,考虑得太多,过分小心谨慎,就变成了瞻前顾后,往往会错失良机。季文子恐怕就属于这一类。因此,孔子不同意季文子的做法,告诫弟子们在决策的时候既要多去思考,又要努力把握时机,切莫错失良机。

【原文】

子曰:“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

② 愚(yú):昏愚。但这里的“愚”应是“佯愚”,即俗语所谓“装糊涂”。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显得很有智慧。在国家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则显得愚钝。他的聪明别人能赶得上,他的愚钝,谁也做不出来。”

【品鉴】

展现自己的聪资睿敏,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天资聪慧,明察秋毫,而又佯愚,则是件困难的事情。宁武子曾侍奉卫文公、卫成公两代君主。文公时,天下有道,政治清明,宁武子聪明睿智,直道而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治国安民的才华。至成公时,国家无道,政治昏暗,他又委屈从事,韬光养晦,好像是一个昏愚乏智的人。一般说来,智要高于愚,但是,“佯愚”却高于“真智”。

【原文】

子在陈 ,曰:“归与!归与!吾党 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 之。”

【注释】

① 陈:国名。

② 党: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百家为一党,这里可以理解为家乡。

③ 狂简:意志高远,思想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陷于异端。

④ 斐然成章:富有文采,值得一读。

⑤ 裁:剪裁,这里指对人才的教育培养。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门生志向高远,思想简单,作出的文章富有文采,值得一读,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剪裁。”

【品鉴】

孔子周游列国至陈,停留了好久也不被重用,于是就有了思念故乡的情愫,期望把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寄托在故乡的青年才俊身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见于当世,但可以通过故乡的后生才俊传于后世。他们志存高远,见识高明,斐然文章,只是因为缺乏名师的指导,因而不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许正是从这时候起,孔子产生了回乡兴教的念头。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注释】

① 伯夷、叔齐: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小诸侯国国君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最后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中。

② 希: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二人,不念旧时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品鉴】

有一个成语叫“疾恶如仇”。但“疾恶”过了头,就会引起别人的怨恨,所以,我们又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有恶,理当鸣鼓而击之,但所击者,恶也,非人也。如果这个人能够弃恶从善,我们就不能老是想到他的恶,看不到他的善。“疾恶”固然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扬善”更是我们应当提倡的。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 直?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 微生高:鲁国人。姓微生,名高。很多人认为“微生高”就是前面讲的“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的“尾生”。前者讲其“信”,后者讲其“直”。

② 醯(xī):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个直爽人?有人向他要点醋,他都到邻居家里讨一点给别人。”

【品鉴】

自己没有就是没有,应该告诉别人自己没有。去讨邻居家的醋给别人,这个做法本身就是不直爽的,怎么能说他是直爽人呢?可见,孔子尤为注重仁的真情实感,反对矫揉造作。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 足恭:十足的恭敬。

② 左丘明:鲁国太史,姓左丘,名明。与孔子同时代。

③ 匿:隐匿。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分的恭敬,这种人左丘明以为耻,孔丘我也觉得可耻。心里充满怨恨,表面上却装出友善的样子,这种行为左丘明以为可耻,孔丘我也觉得可耻。”

【品鉴】

内君子而外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小人而外君子。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恩怨亲疏,这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本来怨恨某一个人,但为了某种利益关系,却把怨恨深深地埋藏到心底里,佯装交好,这就是“匿怨而友其人”,这是最可怕的。孔子认为,这是小人的作为,君子不齿。

【原文】

颜渊、季路 。子曰:“盍 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 善,无施劳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之。”

【注释】

① 季路:子路。

② 侍:卑在尊旁边叫作侍。

③ 盍:何不。

④ 敝:用坏了。

⑤ 无伐:伐,自夸。无伐,不自夸、不炫耀。

⑥ 施劳:把劳苦的事情施加在别人身上。

⑦ 怀:关怀,抚恤。

【译文】

颜渊和季路两个人侍奉孔子。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好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把劳苦施加给别人。”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让老者得到安抚,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者得到关怀。”

【品鉴】

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同乐,颜渊的志向是进德修业,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年人得到安生,使朋友得到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三者相比较,显然老师的境界最高。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子路止于“与友同乐”,离治国平天下相距甚远。颜渊“无伐善,无施劳”,只是讲修身。唯有孔子把自己的理想直接指向“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归宿。

【原文】

子曰:“已 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 者也。”

【注释】

① 已(yǐ):停止。

② 讼: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知道自责的人。”

【品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就是君子。过而不改,则为小人。但是,改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躬自悔。许多犯错误的人喜欢文过饰非,力图大错化小,小错化了。不能认错就不能改错。孔子说他已经看不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并不是在他的时代就真的没有悔过自新的人了,而只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劝诫大家: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改正就行了,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愿意承认错误,甚至是掩饰错误,那就永远走不出错误的圈子和阴影。

【原文】

子曰:“十室 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

① 室:家。

② 邑:村子。

【译文】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品鉴】

孔子特别强调好学,认为好学是“成圣”的关键。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对孔子说:“老师是个圣人吧?”孔子回答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据《述而》记载,叶公向子路打探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还是在这一篇中,孔子曾反躬自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件事情我都做到了哪些呢?可见,“好学”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品格。 p38EtE7wR7jsrgYw2Y+Dk6IcgCa8ZuLM6QylgFAQbdda3Vk1gDXY0KYb2l7ug6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