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这里诞生?
2021年5月,我来到上海,首先去了渔阳里,进入马克思主义小道。
老渔阳里是当年上海法租界一条石库门弄堂,陈独秀就居住在老渔阳里2号,这里也是《新青年》编辑部。这年41岁的陈独秀,吸引了一批富有理想的年轻人,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张东荪等一批文化人物纷至沓来,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兴趣渐浓。
回上海不到一年的陈独秀,在这里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声势浩大的五一劳动节集会,组织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起草了党的纲领。1920年8月,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为主要成员,组建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这里,成了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的“秘密摇篮”。
老渔阳里还有一个出口在淮海路上,从这个弄口出来是新渔阳里6号。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了掩护和团结进步青年,同年9月,此地开设“外国语学社”,同时在《民国日报》上公开刊登招生广告。
渔阳里也被叫作“共产主义小道”。走进新渔阳里6号,石库门边挂着“外国语学社”的牌子,那苍劲的繁体方块字,显得格外凝重和深沉。
不由联想,我祖父的日语是否也是在这里学的?于是,查看了当时的日文教师,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李达(在“一大”被选进三人组成的中央局,进入核心领导层,担任宣传主任)。我即刻转换思路,顺着展厅解说移步,拍下了一张又一张图片……渔阳里1号到5号的石库门,都已改造成参观展厅,还可以拍摄,而我却有点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这个地方带给我的感受,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参透的……接着几天,我又去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
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经装修后重新开馆。会址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的2名代表也参加了大会(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克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3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纪念馆“主义的抉择”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中,100件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纸杂志,错落陈列在玻璃墙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研究专号”在前端“高光”展示,这期“专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较为系统的阶段。
三折LED屏幕前,《共产党宣言》的72种版本全部展出,三组互为呼应的故事场景分别讲述了翻译宣言、出版宣言、守护宣言三个篇章。
其中暗含着一条“隐线”,即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逻辑。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具备了共产党诞生的多个有利条件: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国内出版事业的主要中心、中外势力多头统治形成的政治缝隙和便捷的交通与通信系统等。
当时的上海,作为国内出版业的中心,在传播先进思想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完全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于是,我不能不记起曾在上海出版界掀起大风浪的一位祖先,在记录祖辈的革命史中,是无法绕开他的,他不仅仅是我的堂太舅公,更是铸就我祖父高贵灵魂、优秀品质的导师之一,更是为革命添砖加瓦贡献巨大的开明书店创办人。我得寻找他,寻找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