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黑暗之中看到灯塔

百姓之苦,苦于战争。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年头,为了巩固扩张自己的势力,每个北洋军阀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他们为了争夺富饶的江南,时不时挑起争端。1924年9月3日上午10时,江浙战争在江苏宜兴打响,同日上午11时,江浙双方又在沪宁铁路方向交战。战事延续到10月15日,以苏胜浙败而告终,历时40天,给江浙两省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其间,战区内不是商店被抢劫一空,就是房屋被毁,百姓扶老携幼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深受战乱之苦。可恶的是,这年的12月24日,第二次江浙军阀战争爆发,致使近50万江浙难民涌入上海。

法租界金先生家中,住满了逃难的亲戚。娘舅章锡琛那里,也是求助的人不断。正直乐助、生性慷慨的章锡琛,除了给工作人员正常开伙食,但凡从沦陷区逃难到租界的难民朋友,他也统统招待,一时间,他的家人满为患,而大上海则成了超级难民营。冯文治和同学们已经难以在课堂安坐。他们走出校门,募捐的募捐,分粥的分粥,治伤的治伤,给予难民竭尽所能的帮助。那段时间,进步青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同时,他们胸中对民族对国家的忧虑更为强烈,有人慨叹:“在这一幕大凶剧之中,江浙人民所受奸淫掳掠妻离子散家败人亡的痛苦,岂是十年廿载所能恢复?”

灾难深重的中国啊,什么时候人民可以当家作主,可以脱离苦海?!

学生们个个眼圈黑紫、形容疲惫,金先生也黯然神伤,但他很快精神振作地告诉大家,自11月17日孙中山先生于广州发动北伐后,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下,两党正在发动各界的有力支持力量,这也是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我们要相信,北伐战士会以勇猛和坚强,用生命和鲜血打出一个没有军阀的中国。

听金先生这么一讲,有同学就提出要去考黄埔军校,冯文治也再次有了投笔从戎消灭军阀的愿望。这次,老师金先生并未再说什么,而是看着自己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有个与冯文治年龄相仿的青年,就读于交通大学,也来到了金先生这里。他告诉冯文治,他叫鄷坚,是南通人。他同样希望能进到黄埔军校,进入革命队伍。“又闻理与乱,在人不在天。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他以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明志。

“好,鄷兄,我们一起!”冯文治的青春血液再次沸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今天起就是战友,要强国,必先自强。”自此,两人以弟兄相称。冯文治未曾料到的是,十多年后他们真的成了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而且,冯国屏这个名字既是鄷坚的化名,也曾是他六弟冯文瑞用过的别名,鄷坚到德清后,外人以为他就是冯家几个弟兄之一。

要强国,必自强。从此,冯文治又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健身练武强壮体能,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收发电报和修理发报机上面。金先生又把自己的牙科医术毫无保留地教于他,还让他去照相馆学会了快速冲洗胶片……“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冯文治把这句元曲当作了顺口溜,时不时地哼一下。

他意识到,老师金先生在有意培养他的自我保护能力。他无法预料的是,他最终将进入隐蔽战线,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献身。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制订了开展群众运动的计划,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决定,团名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提出青年团的无产阶级化、群众化、青年化,为动员广大团员积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斗争,做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的冯文治,曾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迷茫。金先生告诉他,在中国革命的领导群体中,背叛“富贵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可以说数不胜数。有的自己本身就有着很高社会地位,甚至大富大贵,但为了穷人得解放,为了民族得解放,他们却可以舍生忘死,可以赴汤蹈火。他们就像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发出希望的光芒。周恩来1924年还在欧洲留学,但组织一声召唤,他就回来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说到周恩来,金先生的口气中满是赞许和尊重。冯文治感觉,他们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或者,他们就是同一个战壕的。

金先生还笑着讲起,陈独秀最初并没有那么多思想,也没有那么多主张。他只是单纯地替贫穷的人民打抱不平。他那时写文章,还引用了《水浒传》中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刀割,公子王孙把扇摇。”他借诗反映农民的痛苦,揭露社会的不公。于是,他主张改革社会,实现民主,而要实行民主,便要提倡科学。

“革命者,往往从最朴实的情感出发,逐而升华到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境界。”

老师的启示,令冯文治在政治思想上日趋成熟,有了一种从小学一级一级往上升的感觉,这种日益增长的觉悟,使他在后来遇到困难和痛苦时,有了纠错补缺的修复能力。

1925年3月12日,一个不幸的日子——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上海,冯文治扔下手中当午餐的青团子菜馍馍,就赶往金先生家。金先生不在,家人让他在书房等。金先生的书房一尘不染,冯文治一动不动地坐着,想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国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到底能不能实现,心中一片茫然。

入夜,没有等到金先生回家的冯文治,踟蹰在黄浦江畔,不无伤感。

一个月后,上海10万人聚集,举行追悼大会。“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的遗嘱主张,在空中回荡。金先生带着他的学生,缟衣素袂持松夹梅,向孙中山先生致以哀礼。

进入5月的江南,正是桃红柳绿的春浓时节,上海却发生了更大惨案。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被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同时10多名工人被打伤。暴行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大民众极大的愤怒。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为中心口号,发动群众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帝游行示威。

30日上午,南洋大学、复旦大学等学生陆续来到租界,人数达2000多。他们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死难同胞报仇”。租界的繁华马路上,工人和学生示威人数在剧增,各界人士加入宣传演讲和示威游行的队伍中。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先后逮捕了100多人,并突然向密集的游行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时,南洋大学附中年仅16岁的归侨学生陈虞钦,肠穿七孔,手持的旗帜被鲜血浸透,旗帜上写着“中国独立万岁”。

在游行示威队伍中,目睹惨状的冯文治和同学,整天忙碌着,一到晚上,又紧接着油印传单贴出传单。几天几夜地连轴转,衣服里都有了虱子和跳蚤,但是,一想到死难的同胞,那愤怒和痛苦,压倒了其他所有的不适,他甚至都忘了饥渴。他换下了碍手绊脚的长衫,换上学生装。学生装的上衣口袋依然插着钢笔,腰上绑了袋子,盛放宣传品;贴胸口的内袋放了给母亲的信。万一遭遇不测,希望母亲为儿子骄傲。他一身显眼的学生标志,随时可能招来枪弹。但准备把自己的命豁出去的,已不止他一人,他们相互做了交代,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跟上,中国不乏铁血男儿。

帝国主义的屠杀,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仇恨怒火。从6月1日起,上海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激愤的章锡琛,以“文学研究会”“妇女研究会”代表的名义,参加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站在反帝斗争前列,毫无畏惧地以一身民族气节,高举爱国旗帜,声援爱国群众运动。他被誉为“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出版家”。

金先生召集他的学生,以平时很少表露的愤恨对学生说:“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民如蝼蚁,国力空虚,谁都可以欺负你,可以在你的土地上戕杀你的同胞。‘五卅惨案’发生后,北洋政府提出抗议照会有用吗?那帝国主义早与封建军阀相互勾结,相互利用,这些军阀的枪口只会对准中国人自己。还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发表的宣言,有用吗?行动,只有行动,唤起民众觉醒……”他看到了学生脸上和手上的伤痕,那因睡眠不足深深凹陷的眼眶。只几天时间,每个人都瘦了一圈。他的视线模糊了,转身离去。没多久,他回来说,已让阿姨给大家做顿好吃的,至少要有绍兴梅干菜烧肉,吃了再讲。

那个决定做志士的鄷坚来了。金先生指着他和冯文治说:“你们喜欢物理,将来就为国家制造重器吧!中国人民一定要有自己强大的武装,否则,拿什么抵御外侮?”

“是的,我们中国太落后了,必须掌握科学,才能让自己强大!”

无论是冯文治,还是鄷坚,他们一说起自己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就连连叹息,向先生表明建功立业的心志。

饭后,金先生带着冯文治、鄷坚和其他几位学生,又出门而去。

从6月1日到10日,又有数十名群众被打死打伤。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镇压,上海人民没有退缩,相继有20多万工人罢工,5万多学生罢课,公共租界的商人全体罢市,连租界雇用的中国巡捕也响应号召宣布罢岗。随后,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很快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全国各地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的怒吼声,形成了反帝狂飙。

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广州和香港爆发了省港大罢工。23日这天,广州各界群众声援上海人民和香港工人,进行反帝大游行,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4人一排的游行队伍中,走在最前列。他情绪激昂,沿途高呼口号。不料,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河对岸的沙基时,沙面的英军突然向游行队伍开枪,周恩来幸免于难。金先生听闻此消息后,沉默了许久。

“以流血牺牲,唤起民众觉醒。当年的谭嗣同,后来的鉴湖女侠,现今这些勇敢的革命人,他们明明可以逃走,却舍生赴死。这次五卅运动,有多少人朝着枪口,走在了队伍前列。”金先生看着冯文治写下的几位已经公开的共产党人姓名,点了点头,“选择加入哪个党派,主要看人心所向!”

五卅运动为全国的北伐战争打下了群众基础,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1925年7月9日,中国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启。冯文治和同学们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暗中唱起《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理想,令每一个进步青年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当人民对当局已深感失望甚至绝望时,必定向往那希望所在,选择为世界进步、为人类造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仰。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理想,犹如那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成了至暗时刻的希望。

一个有志青年,对宏大的理想,不论行是否能至心必向往之,他甚至为自己找到了伟大的信仰而欢欣鼓舞,哪怕会面临生命的考验。这个青年,就是我的祖父。 hI8qbVULW2Xcsovw400LjNkQLhPuhs1a8+JNQJBMc8TVyXRY6F/Z1jyho/a1YI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