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暖日温馨,绍兴青绿,那飘逸在大街小巷的黄酒味,更是香醇得化不开,浓烈得催人醉。
马山镇宁桑村冯家台门,修缮一新(那种修旧如旧的新)。宽阔的大门紧闭着,门上的铜扣环在光照下反射出星星点点的亮色,似在轻声叙说从前的故事……负责维护老宅的村民,走上前去打开了门锁。
沉重大门开启的一刹那,我恍惚,我泪目。泪光中,我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一个个在向我走来,他们脚步稳健,笑意盈盈,伸开双臂迎接我这个寻找了许久许久的冯家后人……跟随着他们,我走进了绿植悦目的前庭,迈进了书香飘逸的厢房,走上了静谧的回廊楼梯——“侬看,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耳畔仿佛响起他们的声音,我迟疑的脚步、飘浮的脚步、恍如隔世的脚步,开始重心回落,恢复了稳稳扎扎的感觉。一切似梦非梦。
宁桑南池溇冯家台门,俗称九间三进大台门,院子套着院子,楼廊连着楼廊,大石板砌就的石硝墙,把这一切围了起来,更显幽静和神秘。
我亲爱的祖父,你就是从这里走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走向了远方。后来,你的大哥和六弟也追随你而去,抛洒了热血和生命。今天,是你在引领我走向这里,让我得以解密你们血脉相承为信仰献身的基因。
是的,冯家台门得到了保护,它成了文物。冯家后人深感欣慰,尽管自“连”字辈后,几乎再没有冯氏后人出生在这大屋,但它作为一个家族历史的载体,记载着几代人的生活风俗,见证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映照出人类文明的点点滴滴。而从这里走出的冯家有志者,无论去向何方,无论魂归何处,古老的大屋在默默期待,期待着英魂的归来,期待着后人的解读,期待着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出生在另一江南小城的我,曾跟随父亲来这里寻祖,一晃十年有余。
而今,冯家台门里的先驱者,一个个有血有肉地在眼前显现,在这个大屋里,他们或赋诗,或咏辞,或书写……随着时光倒流,我听到了琅琅读书声,看到了我的祖先,祖先中的革命者,他们在大屋里发奋学习、苦练本领,为“精忠报国”打桩筑基,当信仰引领着他们走出大屋时,他们是那样的义无反顾……
我敬爱的祖先,当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奋力点亮民族文明的灯塔时,这个世界是留下记痕的——十余年间,从德清县档案馆大海捞针般查出的有祖父姓名的通缉密令、追捕通报、极密情报等不下六份,从日伪政府发现祖父等人“恐为潜伏者”,到国民党政府先后发出不下三次通缉令,其中在县府上报浙西行署被通缉的革命者名单中,祖父从第六被排到第五。直至不在人世,他仍被列为“在逃通缉者”。在一份有着27人的通缉名单上,三人被注明死亡,其中包括我祖父(德档馆藏288001-00036-044民国档案极密件)。
对这样的通缉令,我们要怎样来看待?方志敏烈士的长孙方华清,对国民党于1927年4月19日发出的“天字第一号”通缉令(通缉197名共产党员,其中有他的祖父方志敏),表达了他的想法:“我们后来的一代代共产党员们,应将其视为我党先驱烈士们的光荣榜,牢记党苦难而辉煌的历史,从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令人倍加感慨的是,我所查到的民国密档,其中有一份被中共德清县委党史研究室摘录的“奸伪组织人员一览表”(德档馆藏288-1-35/288-1-9),排头个的黄宜生(中共县长)被称“匪县长”(“奸伪”“共匪”等,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污称),第12个是祖父(谍报队长)。循着这份党史研究室摘录的“奸伪组织人员一览表”,我又万分幸运地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德清县组织史资料(1927.5—1987.12)》,从中也查到了祖父,他在抗日民主政府中职务仍是谍报队长。之前我们谁都没想过有这么一本地方文献,有着这样的记载。祖父在史书中又“深潜”了几十年,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他的后人才在这里正式核准他的真实身份。
我的追寻之旅千辛万苦,却也惊喜不断,爷爷啊爷爷,可以书写你们的纸墨已经展开,我将至臻至诚地落笔,展现你们这些平凡英雄的不凡人生。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是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再忆先祖,传承贤为,立心天地,砥砺前行——站在冯家台门最后的庭院,望向有信鸽一掠而过的蓝天,脑中有个人影从模糊到清晰,明丽中带着几缕哀婉……我分明听到了她的声音:“民劳,吾何忍独适。”这是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之言,也是章氏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章氏,我的曾祖母,她是秋瑾的拥趸,曾与何香凝吟诗作画,与娘家人一起参与创办春晖学堂……她是我父亲和姑妈口中的神奇人物,万分遗憾的是,他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只记得叫章氏。
依逻辑推理,章氏应该是冯家台门最早的革命者,是后辈仰望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