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建立边界意识:爸爸的“山洞侵略保卫战”

在孩子们快5岁的一天,一向对孩子们温柔有加的爸爸沉下了脸。

因为哥儿俩那天下午钻进爸爸的书房,把爸爸珍藏的一书架的限量版漫画书,全部摊在地板上进行了一次筛选:所有封面上有车的漫画书都归哥哥阿莱克斯,所有封面上有飞船和动物的漫画书都归弟弟托马斯。兄弟俩“分赃”完毕,就用剩下那些谁都不感兴趣的大部头摞成凳子,坐在上面读了一会儿封面,然后发现了爸爸最爱的乐高玩具——《星球大战》中的死星,并且成功“击败”了这个邪恶的大家伙。我们都不在家,看管孩子的保姆还没来得及把一切复位,爸爸就下班了。看到一地狼藉,小马不由分说地把兄弟俩拎到儿童房墙角,一人“赏”了一个加长的time out ,还宣布晚餐后他们俩谁也没有果汁冰吃。

我一回到家,就看到哥儿俩一脸蒙,求生欲满满地等着我,正在埋头收拾书柜的小马更是火药味十足,被我一问,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先是对保姆一直快手快脚帮哥儿俩打扫“战场”表示极度不领情。然后看着我,开始了他的灵魂拷问:“是不是你老瞒着我让他们为所欲为?!”

我听了很不服气,心想,真是什么事都能赖上当妈妈的啊!不过看到地板上那“惨遭击败”的死星,此刻我肯定得面露同情,当然更不会坦白这并不是兄弟俩第一次闯入爸爸的书房,只是第一次被他抓现行而已。

我家的书房是小马的“山洞”(man cave),西方家庭讲究私人空间,所以有时候会开辟一个空间专门作为家中休闲空间,统称“man cave”,词义借自山顶洞人藏身的山洞,即装潢简单的个人空间,但收纳着书籍、各种收藏品等个人心爱之物(其实这里也是我的手工制作室,因为香港的居住成本高,我的工作区只好屈居书房一角)。我家的“山洞”是书虫风格,除了几大书架的漫画书,还有很多限量版的乐高玩具,简直就是一个超龄大男孩的乐园。对孩子们来说,这里也是家里除厨房之外唯一的禁区。

孩子过了3岁以后,小马一直在念叨,要帮孩子们建立边界意识,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而我一是没时间,二是哥儿俩在家里胡闹之后,总有行动利索的保姆迅速帮他们“消灭罪证”。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大,破坏力日渐增强,看来建立边界意识必须提上日程了。

那天我去抱了抱小哥儿俩,安慰了一下,然后告诉他们,爸爸书房里的漫画书,不是给孩子看的,里面有很多暴力恐怖的内容,小孩子看了会做噩梦。而乐高玩具一旦弄乱,恢复起来需要很多时间,这样做会给爸爸制造额外的麻烦。我对小哥儿俩说:“你们已经有那么多自己的乐高玩具了,‘死星’是爸爸最心爱的,你们弄坏了它,爸爸很伤心!我相信你们不是故意的,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兄弟俩含着眼泪去跟爸爸道歉,最后以爸爸大大的熊抱,结束了这一场“山洞侵略战”。

这件事成为我家建立边界意识的开端。这个时期,对孩子的边界意识训练并不太复杂,因为从小幼儿园和家里都已经引入了面壁思过这种警告手段,一旦需要面壁,孩子们就条件反射地知道做错事了,信号很明显。

小马很少对孩子发脾气,所以那个难忘的下午对孩子们来说印象深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书房一直是孩子们的禁区。又过了一年,他们6岁多了,才慢慢被允许自由出入书房,但不可以碰架子上的书和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要尊重别人的物品了,如今11岁的他们,未经允许,不会碰我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后来我还以此为契机,给他俩一人一个大塑料箱子,让他们收拾自己的玩具,不要每次都麻烦保姆。哥哥阿莱克斯很快上手,他从小就喜欢收拾东西;而弟弟托马斯丢三落四了一段时间,被提醒了几次后也渐渐养成了收拾的习惯。我经常准备一些色彩鲜艳的大小储物箱,让孩子们把箱子当成另一种玩具,培养他们生活的条理性。

无独有偶,有一次孩子们去另一个澳大利亚小男孩布卢斯家玩,晚上我去接他们时,听见刚下班的女主人正在低声而严厉地教训自己的孩子:“布卢斯,妈妈平时跟你说过什么?”布卢斯惴惴地说:“不能进妈妈的卧室……”“对!卧室属于妈妈的私人空间,你不可以闯入!我希望下次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好吗?”

原来玩得兴起的布卢斯溜进妈妈的卧室,在松软的床上蹦了几分钟。我赶紧问阿莱克斯和托马斯是不是也进入卧室胡闹了,阿莱克斯说:“我们没有进去,我还问了布卢斯‘你确定可以进去?’,他让我们进,我们没进去,那里看上去就不太好玩的样子!”

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布卢斯妈妈告诉我,因为她是单亲妈妈,而那段时间在约会,所以就在家里划定了一个卧室的永久禁区,无论有人没人,都不许进。其实她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私人生活和布卢斯的成长不相互影响。

与传统东方家庭的亲密相比,西方家庭中的边界意识非常清晰。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为孩子旺盛的探索欲建立安全的边界,确立规则,温和地纠正偏差行为。边界的适用范畴非常宽泛,每个家庭里对边界的定义也不同,既可以是指空间边界,也可以是指行为边界。比如不乱穿马路,不动手打小朋友,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周中不玩游戏,等等。

按照孩子的成长时间线,各种边界在孩子的意识中逐步明晰,如下表所示。

边界意识的建立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边界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有边界,就一定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边界意识。让他们遵守边界并不难,但需要借助一点正念思维。

在具体阐述正念—边界—舒适系统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正念。“正念”早先是一个佛教术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正念的特性是对当下事件和经历的一种接受性的注意和觉察。也就是说,正念鼓励我们感知和接纳,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即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并跟孩子沟通。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妈妈却想让孩子做作业。于是,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来表达。

方式1:“看什么动画片?做作业去!”

——孩子感知到的是拒绝,妈妈不想让自己开心,只想让自己做作业。

方式2:“宝贝,我建议你先去做作业,这样一会儿看动画片时你也更安心啊!”

——孩子感知到的是妈妈的支持,妈妈想让自己开心。

以上两种不同方式,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区别吧!方式2就有正念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正念思维,就是先接纳孩子爱玩的天性,再用父母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深层的智慧给予支持,让孩子既可以开心,又不偏离成长的正途。

所以,我们设定边界,不是为了改变孩子的天性,而是为了帮他们遵守安全规则或者基本道德准则。我们要确保孩子在遵守了边界之后,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整个过程,就像在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只要孩子不逾越特定边界,世界就都很安全、很自由,可以随意探索,得到最大的快乐。这才是设定边界的目的。这种逻辑一旦被孩子接受,就会引领他们整个成长道路,为他们建立起基本的规则意识,并且让他们开始形成自己最初的舒适系统。这就是初级的正念—边界—舒适系统。

敲黑板1

设定边界,不是为了扼杀孩子探索的天性,而是为了安全、道德或维护家庭权利均衡等,所以边界的设定要以正念思维为导向,即默认和接纳孩子的探索天性,设定边界时最好也要赋予孩子某些相应的自由。比如,如果某个房间不能进,那么家里其他地方就设置为适合孩子探索的安全友好区域。如将客厅或孩子的卧室设置成自由活动区域,并且根据孩子的喜好安排户外活动,让他们的精力有机会释放,这样他们才更加容易遵守边界约定。

边界并不是一下子全部禁止,而是有时间动态和演变过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遵守到需要磨炼意志力来坚守。对于有些孩子难以长期遵守的边界,我建议父母应该做一些疏导工作。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玩火或者损坏玩具,这些行为有危险性,必须控制。但行为本身的出发点并没有对错,是孩子喜欢探索的天性。对此,我们可以为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家里有意安排一些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有成人监督指导的实践活动。例如,和妈妈一起烤蛋糕,或者帮爸爸露天烧烤或者修剪花草,或者为喜欢动手的孩子报一个培养动手能力的陶艺课。帮助孩子去安全地探索某个想要逾越的边界,说不定能发掘孩子惊奇的天赋,使其成为孩子的特长。

敲黑板2

正念—边界—舒适系统里的边界,应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定义清晰且符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容易遵守。

(2)边界数量不宜多,而且只有最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的规则才适合设为边界。比如,孩子不小心把食物掉在了地上,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必作为边界来强调。但“吃饭时禁止到处乱跑”,就可以作为一种边界,因为它的危害更大,且是孩子的自主行为。

(3)对孩子温和耐心地解释每条边界应被遵守的原因,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义,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知识积累方法。 Wa3OdBOp5ATgqGa5x3YUqFBTWlwi+W1TANwxt8N6++7z0uZqtlltiQH1oxXisI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