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受苦者所发的呐喊

这是唯一一本由他自己选择书名的著作(而非由出版社决定)——身为医师,他很清楚自己的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法农与时间及死神展开一段真正的竞赛,一边还期望着要向外传递一个最后的讯息。传递给谁呢?给那些不幸的人。然而这里指的,绝大部分已经不再是十九世纪末工业国家里的那些无产阶级,那些高唱着“起来,大地上受苦的人;起来,饥寒交迫的人”的无产阶级。法农想要与之对话的,那些在大地上受苦的人,是指贫穷国家里那些不幸的人,那些真正想要土地和面包的人;彼时,西方世界的劳工阶级大多有种族歧视,而且显然对海外的人民一无所知,再加上殖民地能间接带来一些利益,因此他们对这些殖民地的命运,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冷漠。

这本书并非经济论述,亦非社会学或政治性的评论,而是就殖民地国家的现状与变化所发出的呼吁,甚至可说是呐喊。在整本书中,法农着力研究政治、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而且很强调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的控制对被殖民者产生的效应。他的分析,注重的是奴役制度的后果,对象不仅包括各种民族也包括个人,同时他也强调这些人要获得解放的条件,首先在于个人的解放,亦即“人的去殖民化”。

《大地上受苦的人》是弗朗兹·法农的最后一本著作。他在一九五二年,年仅二十七岁时,便写了《黑皮肤,白面具》;一九五九年写的《阿尔及利亚革命第五年》,则是马斯佩罗早期出版的书籍之一。此外他还发表了为数众多的文章:包括先前已提过的《北非症候群》,以及一些精神医学的相关文章,特别是一九五六年在第一次黑人作家与艺术家研讨大会发表的《种族歧视与文化》;接着是《文化与民族》,于一九五九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二次黑人作家大会上发表。在所有这些文章当中,论据的推展并非建立于理论之上,而是以实务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同时也是他思想发展的起始点。早在《黑皮肤,白面具》一书,关于种族主义的反思,便聚焦于某些文化片面宣告的文化统治:种族主义并非偶发事件,亦非恣意妄为,而是一种宰制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也在殖民地运作。若是不看清统治文化所带来的压迫效应,那么对于种族主义的抗争便是徒然,因为这种压迫的触角广及社团、政治与文化,甚至也会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

《大地上受苦的人》一书,持续对统治阶层所造成的奴役现象提出上述质疑;这个统治阶层,能同时使团体与个人在各自的变化中遭受破坏、有所转变。本书提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现况,也提出解放的条件,除了政治文化的解放,还要加上个人的解放,政治斗争更为激进。此外,最后两个章节当中,一章是探讨文化及建构国家的关系,另一章则是阐述阿尔及利亚战争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法农由自己的特殊经历出发,从最贴身的故事写到他投身其中的过程,而这样的经验也是他不得不书写出来并传达给旁人知晓的。他的书写依循着以下的脉络:组成本书的五个章节各有不同主题,一段一段,有如诗歌里的段落,穿插严谨的分析,书写的语言,总是企图在意义之外,能促进了解,而非只是玩弄抽象观念,正如同年轻的法农提到自己的第一本书《黑皮肤,白面具》时讲的那样。

有人曾经责备,也有权责备法农将不同文类及不同层次的论述混为一谈(政治、文化及心理分析),责备他援用了自己作为精神科医师的经验,将这些关于精神错乱的素材引入政治领域。有人曾经责备过他的风格,认定他的文字很激情,而且极富预言色彩。然而,矛盾的是,这正是法农的现代性所在。作为一个精神科医师,他苦难的主观性经验,使他与苦难的人直接接触。

也有人责备他过于强调暴力。然而法农是由实地经验得知对一个个体行使暴力所造成的后果:这个个体没有出路,只会渐失人性,变成铁石心肠,或充满可怕的暴力冲动,终而付诸错误的行为。这种暴力,不应加以否定,而应该加以组织,进行解放斗争,从而超越暴力。在《种族主义与文化》一文,法农对自己的医疗行为作出如下结论:“占领者那种既扭曲又僵硬的文化,在解放之后,终于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开放(这个民族已经成为他们真正的兄弟)。这两种文化能互相对立,也能彼此相长。〔……〕一旦将殖民统治永远排除,决定包容不同文化的相对差异,就能找到普世共存的价值。”另外在《黑皮肤,白面具》一书,他也同样提出这种存在于黑人世界与白人世界的超越:“这两者必须脱离他们各自的祖先曾经有过的非人声音,让真正的沟通诞生。”这种超越的观点,彼时,已存在于《大地上受苦的人》一书当中。虽然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变得更为激进。

法农当时很希望萨特能为这本书写序,岂料过去这些年来,这篇精彩的序言竟比本书内文还拥有更多读者。然而,这篇序文多少扭曲了法农的关怀和语调。这篇序言主要是写给欧洲人看的,因而与书中内容并不是很协调。至于法农,他发表言论的对象,其实是除了欧洲人以外的所有人,他是在跟他们谈论未来,而在那个未来,他们终将超越“对他者的恐惧”。萨特的那篇序言尤其还夸大了法农对于暴力的分析。事实上,法农对暴力进行分析,萨特却是在为暴力辩解,法农并未将暴力当作目的,而是视它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过程。萨特的文字有时充满鼓吹犯罪的口气。比方如下的句子:“读一读法农的书吧!你们就会知道,被殖民者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杀人的疯狂念头,就是他们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还有这一句:“杀死一个欧洲人,这是一举两得的——同时清除一个压迫者与受压迫者,一个人死了,一个自由人活下来。”这其实都削减了法农那些主张的真义,因为看起来这些句子要辩解的已经不再是暴力,而是个人的谋杀行为。它所辩解的已经是那种犯罪的行为,而不再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暴力——这种暴力唤起了人类自身内在可能存有的个性。法农当初阅读萨特这篇序文时,并未做出任何评论,甚至还一反常态,保持极度的沉默。不过,他倒是给出版社写了封信,希望将来时机成熟,能有机会说明自己的看法。 Q94Ze3l6+x4SAcNMFdfEmUdXnRhuzalQdIUkDmjYNJmz1bAKFaI9Jl/vtektHS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