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其所展示出的款式纷繁、工艺精湛、内涵丰富以及文化活力,都足以说明民族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杰出创造,是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同时也说明,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是民族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聚合体,饱含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蕴涵民族精神的民族文化形态在日渐改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时装的引进,使民族服饰面临着现代文明和流行服装的冲击。这种社会人文环境使民族传统服饰不再被重视,曾经令人赞叹的民族传统服饰及其制作工艺已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因此,研究和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民族服饰及其织绣染技艺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已经列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务院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 57项民族服饰和织绣染技艺已被列入。此外,还有一些民族服饰和织绣染技艺列为省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于中国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还须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在保护工作中,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应该包括了解民族服饰文化的专家学者、关心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以及民族地区的族群和个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以及个人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全人类,也是属于特定群体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完善了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他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最为深刻,也最能在保持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前提下,使民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机。如果忽视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保护和传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同时,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参与有利于寻求一条民族服饰文化和手工技艺传承的有效途径,使少数民族服饰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保存。在此,笔者认为可以开展以下保护措施:
第一,开展民族服饰的普查工作,摸清其历史沿革和现状,收集实物和相关资料,并编辑出版图书,从制作技艺、纹样形式、织绣染工艺以及相关习俗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考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及展览展示,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和技艺的研究。民族服饰的普查工作需要力度、宽度、广度和深度。需要国家和地区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召集专家、学者,并培养更多的普查人员,将民族服饰文化所涉及的款式纹样、织绣染工艺等多个方面全面地进行收集。在普查过程中,须克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和交通方式不便等困难,尽可能做到民族服饰实物、相关习俗历史背景、工艺继承者和具有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不遗漏。同时,可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各种服饰的穿着礼仪、服饰的装饰工艺等相关情况。对中国民族服饰进行系统地考察、整理、研究,充分挖掘民族服饰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服饰的工艺和文化全面完整地保存下来,不仅为恢复和保护民族服饰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是民族服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注重民族服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消失是导致文化消失的重要原因,现代经济的冲击已使传统民族服饰逐渐消失并远离少数民族的生活。恢复和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是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两个层面:一是民族服饰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将民族服饰产生的条件全部原样维持,或许是民族传统服饰保护的最佳方式,但难度相当大,在当代社会几乎不能实现;二是民族服饰文化生态环境的局部保护,即保护其生成的最主要的条件,如生活方式、习俗信仰等。这种局部保护办法在当前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中应该是可行的。一个较好的案例是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其位于小兴安岭北麓、刺尔滨河与索尔干河汇流处的森林地区。该地区鄂伦春族由早期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逐渐发展为现今的农、林、牧、副、养殖多种经济模式,政府重视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为了保持鄂伦春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延续,政策允许猎民按指标定期进山狩猎,鼓励猎民用猎获的狍子皮制作狍皮衣物,其保护政策得到猎民的拥护并积极参与。显然,这种现代狩猎行为和狍皮衣物的使用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而其作为鄂伦春族狍皮服饰的文化生态环境要素也使狍皮服饰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从一定程度上恢复传统民族服饰在各民族生活中的穿用,可以调动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豪感,鼓励其珍惜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提升文化的自觉性,使民族服饰在面对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时,可以依靠其本民族的文化力量得以传承。
第三,传承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和培育传承者。可以建立传习馆或将服饰传统制作和装饰技艺引入校园,鼓励各民族的年轻人学习传统织、绣、染技艺,接受民族文化熏陶,从根本上提升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传承人队伍的壮大。目前,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普遍存在传承人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适当提高和改善掌握民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人的待遇,以及扩大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播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护掌握着传统技艺的老人,为其提供传授制作技艺和习俗的条件,并对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况作详细记录,有关部门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应给予经济帮助。民族服饰普遍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播形式在传承人年龄较大、人数很少的情况下,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因此,使现有的传承人能够将自身的技艺最大限度地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须改变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环境,如建立传习馆、进入校园,扩展其传播范围。将民族服饰文化引入校园,可以让青少年更多地接触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加深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从根本上唤起保护和传承服饰文化的自觉性。另外,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能够利用传统技艺制作文化创意产品,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的年轻人掌握传统技艺并成为谋生手段,可以促进他们学习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
第四,开发民族服饰文化旅游和文创产品。民族服饰在面料、款式、色彩、工艺、佩饰等方面有很多艺术和文化元素是当今服装设计领域和艺术品设计领域取之不尽的丰厚资源。当传统民族服饰已不再是少数民族生活所必需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助于实现民族旅游与传统服饰文化复兴的再构建,创造民族服饰文化的新经济价值,并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服饰文化的延续。民族服饰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既要有利于地区发展,更要使文化主人得到实惠。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须以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争取形成民族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也是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求。目前,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省区,旅游业凭借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而传统的民族服饰作为最直观的文化载体,在这些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圈,更是需要借助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其开发的潜在市场将有广阔的前景。四川凉山昭觉县把开发彝族服饰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做,经过数年的努力,凉山地区彝族服饰文化的定位逐渐清晰。在火把节等重大活动中,彝族服饰已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成功地将彝族传统民族服饰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使传统服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就必须把服饰艺术作为文化产品来运作,但应把握好传承与开发的关系。创新一定要强调在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应该尊重原有的图纹、技艺、形式和相关习俗,这样才能维护民族服饰所特有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民族服饰产业化的正确道路。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服饰时,须做好其文化定位,应提倡以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民族特色浓郁的、现代社会所需的时尚产品,使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服饰文化得到保护,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民族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对中国民族服饰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发挥普及民族文化知识的作用,使民族文化得到持续传承,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使各民族主动去维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有利于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徐万邦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 2006年版。
[3]杨源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