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服饰类

服饰是本馆织绣类藏品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开馆时数量大约是 520件套,包括清代至民国的女装 130多件套,女性鞋帽饰品 200件套,儿童服装和鞋帽饰品 170余件套。具体来说有古代汉族女褂、女裙,清代满族女性旗袍,民国时期的旗袍、袄、裙、裤、坎肩,清代及民国的男、女童上衣、棉袄、坎肩;鞋帽饰品有童鞋、童帽、围嘴以及缠足女性穿的小脚鞋、清代满族女性的旗鞋、女性放足后的绣花鞋、女帽、手帕、云肩、荷包、香囊、眉勒等。

我馆服饰类藏品大部分来源于各省妇联的捐赠,总体来说比较零碎,基本上是日常穿用的服饰,因为涉及的种类比较多,不成系列,大多为一般文物,精品很少。在这些藏品中,有来自澳门妇联捐赠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服装 43件,其中有民国旗袍 29件;有来自天津妇联捐赠的 120多件清末民国的妇女服饰和儿童服饰;有来自广东省妇联捐赠的一批民国时期的童帽 46件。此外,我馆以价购的方式,征集了 20件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汉族女装、荷包等,如清代石青缎三蓝绣花蝶纹女褂、清茶绿暗花绸花卉八团花卉大襟袄、清红缎绣龙凤纹马面裙、清妆花绸蟒纹霞披、白缎打籽绣盘金荷包,这批服饰绣工精巧,较为精美。

作为女性生活的物证体现,女性服饰收藏是我馆征集工作一个不可忽略的方向,但我馆非服装专题博物馆,从哪个角度来征集女性服饰,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服装不仅反映女性生活,也是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甚至是社会变革的集中体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女装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清代女装无论是满女的旗装还是汉族女子的袄裙,极为注重装饰,常用刺绣和镶边装点衣服,以繁复为美,形制上则一律宽衣博袖,服装与人体的曲线相去较远。民国时期,女装整体转向简洁适体,无论是一体式的旗袍还是上衣下裙,全部趋向窄身,同时省去一切不必要的累赘,便于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反映了伴随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变。

这一时期女装风格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装形制,此时渐渐收窄收紧;二是服装的装饰手法简化,刺绣的使用大幅度减少,衣缘处的镶滚变得极为简练,旗袍边缘仅留一道细细的绲边。20世纪 20年代流行的“文明新装”由汉族女性传统袄裙发展而来,但上衣窄小仅过腰部,袖呈喇叭形、稍过肘部,与传统女装长至膝部的衫袄截然不同,下配素黑色长裙。旗袍是最典型的民国女装,从 20世纪 20年代开始流行,起初与清代情况相近,此后衣身与袖口逐渐收窄,腰身越来越明显,至三四十年代加入胸省和腰省,造型更趋合身,穿着更为合体,将女性自然的身体曲线完全显露出来。民国时期,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简洁轻便的服装成为新女性的必然选择。服装之于女性,从强调装饰美转向表现人体美,反映出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从中反映出中国女性追求思想解放与身体解放的缩影。因此,一方面考虑服饰本身工艺和精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服装的变化反映女性解放,这是我们征集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研究,近年来,我们征集了工艺精湛、制作精美的清代满族女装和汉族女装,如青色缂丝八团仙鹤花蝶纹吉服褂(图 1)。缂丝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高级丝织品,起初只用于制作装饰品,因其名贵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至清代,在宫廷服饰中广泛使用缂丝面料,甚至加入金、银,发展出缂金银面料。这件吉服褂仙鹤、花卉、海水江崖等纹样均为缂织而成,纹样生动,色彩柔和,反映出清代女装面料考究的特点。还征集了绿缎五彩绣花卉氅衣(图 2)、青灰色横罗盘金打籽绣孔雀花卉纹马面裙、紫色三元花卉纹暗花缎绣花鸟纹袄(图 3)。这件紫色三元花卉纹暗花缎绣花鸟纹袄,为苏绣精品,全身彩绣十二团窠花鸟纹样,每团的禽鸟及搭配花卉各不相同,因为衣身面料为鲜艳的紫红色,图案刺绣模仿“三蓝绣”的绣法,花叶、山石全部使用蓝、绿色绣线,突出色彩对比,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清代女装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华美的的装饰之风。

图 1 清青色缂丝八团仙鹤花蝶纹吉服褂

图 2 清绿缎五彩绣花卉氅衣

图 3 清紫色三元花卉纹暗花缎绣花鸟纹袄

关于民国时期的女装,我们征集到淡粉色缎绣花卉纹长袖旗袍,为民国早期的旗袍,直身版型;紫色缎平金银绣海水仙鹤纹长袖旗袍(图 4),可以看到明显的窄身、收腰;淡紫法兰绒绣花旗袍(图 5),采用毛织法兰绒面料,机器绣花,裁剪使用了西式服装工艺的胸省和腰省,使女性身姿更显窈窕;还有月白色缎绣花卉纹上衣和青色暗花缎裙(图 6),是文明新装的典型样式,上衣为立领窄身、大襟、圆下摆,用淡雅的月白色缎面料,下配简洁的黑色暗花缎裙,无任何装饰,表现出年轻女性清新自然的气质。

图 4 民国紫色缎平金银绣海水仙鹤纹旗袍

图 5 民国淡紫色法兰绒旗袍

图 6 民国月白色缎绣花卉纹上衣、青色暗花缎裙

民国时期,女性身体解放还表现在放足。从缠足到放足是对中国女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原有馆藏包括这类藏品,但是品相较差,展出效果不佳。清代满族妇女不缠足,由此出现了满族妇女天足和汉族妇女缠足的天壤之别。为反映这段历史,我们征集了清末时期的蓝色锁绣花卉纹尖足鞋(图 7)、藕荷色缎绣花卉纹尖足鞋等汉族缠足妇女穿的小脚鞋,民国时期的浅湖色绸绣花蝶纹拖鞋(图 8)、粉色缎绣喜字纹鞋等女性放足后的绣花鞋,以及满族女鞋,如紫色缎衣线绣莲花纹船底鞋、蓝绿双色缎面贴绣花盆底鞋。此外,还征集了一组 120余件单只小脚鞋,形态各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缠足风格及地域特点。

图 7 清蓝色锁绣花卉纹尖足鞋

图 8 民国浅湖色绸绣花蝶纹拖鞋

我们注重征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民国才女赵萝蕤的一批旗袍,共 10件;还有民国名媛唐瑛的一批服装 16件套,其中旗袍 6件、旗袍套装 8套、衬裙 2件。这些服装本身制作精致,难得的是非常完整,像唐瑛的旗袍套装,旗袍款式带有个人风格的改良,外套为西式外套,非常有特色,对于研究女装和民国女性都具有意义。

通过对清末民国女装的系统收集,本馆女性服饰收藏得以扩展,形成了从清末到民国较为完整的女性服饰藏品系列。经过近两年的策划筹备,我馆推出了《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在“服饰与身体”单元中展示了清末到民国百年间中国女性服饰的变革与身体解放的风尚。

2018年,《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在无锡博物院首展,广受好评(图 9-10)。2019年,该展先后赴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桂林博物馆巡展,取得良好的展览效果。

图 9 《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展品呈现

图 10 《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展品呈现

这几年,在征集女性服饰的同时,我们也不断丰富馆藏儿童服饰,陆续征集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童装、童帽、围嘴、童鞋,如蓝色牡丹纹漳缎对襟童坎肩、青色缎绣云头纹童帽、布堆绫水禽纹儿童围嘴、紫色暗花绸虎头鞋等。这些儿童服饰色彩鲜艳,做工精巧,尤其是童帽、围嘴,构思巧妙,富有意趣。 Bv6FqsCcM3op3LQWOMiinrYvuc4/mbQ1Xblwez/c6q3/SoKVSDgEvcxUbpc86s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