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中国少数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历史宗教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亦在少数民族服饰以及服饰风俗上不同程度地留有遗存并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宗教服饰类别,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文化内涵。
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Jdamman”,意为“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萨满实际上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从事宗教活动类似于巫师的神职人员,萨满教是原始社会后期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思维水平低下的产物。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前,中国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极不平衡,一些民族还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因此,在少数民族原始社会状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宗教信仰得以保存下来。萨满教以灵魂、神灵和三界观念为基本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万物人间祸福皆由神灵所主宰。萨满是神灵的化身和代理人,是人和鬼神的中介,具有特殊的品格和神通,具有驾驭和超越自然的能力。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的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以及部分蒙古族都信仰萨满教。此外,古代的朝鲜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也都信仰萨满教。
图 9 萨满服饰
北方森林草原渔猎及游牧生产方式孕育了以萨满文化为背景的萨满服饰。萨满服饰和法器是萨满通神的工具,萨满借助其所穿戴的服饰,包括神衣、神裙、神帽、神鞋、神袜、神手套,尤其是缀有遮面流苏和具有象征意义饰物的神帽等,施展“法术”,帮助萨满实现神灵附体,完成人神身份的物化转换,使人们相信他并非凡人,是“人神之间的使者”,能够沟通人与神鬼关系,预知凶吉、呼风唤雨、驱病祛邪、消灾祈福,以遂人愿。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神服各民族、地区都有一些不同,亦有性别、类型的差异。
满族萨满穿红色对襟无袖七星衫,一般为棉布质地,象征星辰。在一些保留神祭习俗家族,上身着白汗衫,下着各色布或艳丽绸缎神裙,代表云涛。也有的用天蓝或深蓝、绿等颜色或粉、深绿等色布料制作。神裙下摆镶嵌色布花边或各种图案,有的在裙下摆镶彩色绦子。
满族大萨满戴神帽。神帽是判断萨满神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萨满神力、资格的标志。满族萨满多以神鸟通灵神系,神帽上神鸟数量的多少,代表着萨满资历和神力的高低。
萨满神帽由帽托、帽架和各种帽饰组成。帽托多为红色棉制品,形状类似“瓜皮帽”。萨满佩戴神帽时,要先戴上帽托,再将铜或铁制帽架置于其上,用以护头。帽前正中和左右两侧分别缀有三面小铜镜子。帽檐上方左右两侧的帽架上缀挂数个铜铃,帽顶多装饰翘立神鸟,神鸟数量不等,用来表示萨满凭借神鸟的翔天能力实现人与神的境界之沟通。帽后坠有四五尺长的多为红、黄、蓝三色飘带,象征着神鸟飞翔的翅膀。神帽前檐垂挂质料不同的条穗。满族萨满跳神时会披挂七彩石坠,灰鼠、香鼠、貂、貉等动物毛尾,桦皮和藤条,用黄柏、蒲苇、冬青等雕成的各种形态怪物,鱼皮、兽牙、兽骨、禽羽、禽爪以及黄羊蹄角等名目繁多的各种物件,有的全身披饰达数百件之多,以此象征宇宙间的各种生命物质,借此添加神的威力。
赫哲族萨满服饰最早用龟、蛇、蜥蜴等爬虫的皮子拼缝制成,后改用鹿皮制作,为保持其原来的特征,将鹿皮染成黑色,剪成上述动物的形状贴缝在神具上。
赫哲族萨满神衣裙称作“希克”,神衣通身有 12条蛇、4只龟、4只蛙、4只蜥蜴、4条短尾四足蛇。这些动物的形象,都是图腾崇拜的印记。早先,赫哲人萨满法衣上还绘有表示树木、龙、鸟、爬行动物、昆虫、骑士、人像等图案,各个部分都有着相应的对称关系。腰系半尺宽狼皮腰带神裙,上面扎有长条穗子,下垂至踝。
赫哲族萨满的神帽,称作“福依基”,意思是“鹿角神帽”。帽头用厚熊皮制成,上面装有 5至 12个杈的铁角。以帽上鹿角杈数多少,表示萨满的等级高低。神帽上缀有黑熊皮或布飘带,一般为十几条至数十条不等,亦有等级之分。前面的较短,遮过眼睛,其余的盖住整个头脸,脑后正中的长及脚后跟。女萨满不戴鹿角帽,帽檐饰有莲花瓣及飘带。下端还系有数量不等的小铜铃,铜铃数量也有等级之分。帽上还缀有铜镜、铜鸠、神兽等,还饰有装有神像的鹿皮神袋。神鞋、神袜、神手套,上面绣有龟、蛙、蛇、蜥蜴等各种小爬虫、小动物和禽鸟等图案。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主要有神衣、神帽。
鄂伦春族萨满神衣,鄂伦春语称作“萨马黑”。神衣用猂皮或鹿皮缝制而成。领口、袖口及前襟等处绣彩色花纹,前胸后背缀挂几面大小不同的铜镜。系宽皮带,皮带上缝有一圈彩色布条,垂至脚面。神衣上还缀挂数量不等的小铜铃、贝壳等。整件神衣重量有二三十斤,有的重达五六十斤。
神帽,鄂伦春语称作“萨满阿乌文”。神帽帽圈用厚兽皮制作,外面套有绣花黄布,上面固定着用铁丝弯成的帽顶,帽顶上有用彩色布条缠的9个三角,每个三角上都系有小铜铃和彩色飘带。帽的四周垂有彩穗或串珠,下垂遮住半个面孔。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郁,藏地僧侣众多,在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藏区约有占总人口 1/10的人穿僧侣服,其服饰与古老的宗教文化一脉相承。
图 10 藏族僧侣服饰
僧侣服的式样源于佛教世尊释迦牟尼黄色袈裟、法衣和禅裙的装束,各级活佛都有世袭沿用的佛装。明代以后,各教派以佛经为依据,按照《律经》中比丘十三资具规定统一服制。在色调上,限于青如蓝靛、赤如土红、紫如木槿树皮。
僧侣服饰等级差别明显。僧装的色相、品质、款式以及法冠代表不同的佛位级别,此外,穿着场合、种类亦有严格规范。僧侣服饰色彩是区别宗教派别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例,普通僧侣穿紫色、深红、土红、赭石、褐色等颜色僧服;喇嘛活佛着不同色系的黄色衣袍,肩披黄色袈裟,头戴金黄色法帽,足蹬高筒僧靴。逢有重大佛教盛会,上层喇嘛必须头顶黄色法帽,以示佛威尊严、佛规严明,而一般僧众只有法事活动需要和特殊允许时才能穿戴黄色服饰。
藏族僧侣穿坎肩,称作“堆嘎”;外罩紫红色袈裟,称作“查散”,袒露右臂;下着紫红色幅裙,称作“夏木塔布”。诵经时袈裟外披斗篷式紫红色披衣,称作“达喀木”,戴心瓣式菩提心帽,穿足掌形翘尖僧靴,称作“夏苏玛”。
图 11 “达喀木”
喇嘛的袈裟多选用柠黄、中黄、土黄等颜色质地柔软光滑的绫罗绸缎制作,袈裟的襟边等处刺绣有各种吉祥图案,有的还嵌饰各种织锦和金、银丝线,一般僧侣的袈裟多用深红、自红、赭石、深褐色的棉布、氆氇、麻布等制作,也有的用皮制作,根据季节穿着。
图 12 绣有吉祥图案的喇嘛袈裟襟边
喇嘛、僧侣的幅裙均多采用紫红、深褐、咖啡等颜色的麻布类,也有用麻棉、呢绒质料。一般僧众的长裙用氆氇夹条绒、平绒和棉麻面料制成。高级喇嘛连背心长裙多用质地优良的毛氆氇面料,边沿处嵌压缎边,衣裙下摆用水獭皮或呢料镶边,有的里面衬有羊羔皮,外挂上等绸缎或棉布面料。在举办法事活动中,吹法螺的僧侣还要穿一种专门的深红色褶裙,也有的叫百褶裙。
披衣,又叫大氅,即斗篷,多用氆氇、棉、麻、呢绒制成,其样式如披肩,披衣上压有宽度相等的褶纹衣条,类似褶裙,为喇嘛及僧侣举行佛法盛会时所穿。高级活佛的披衣多用黄色高级呢绒制成,上面还要镶嵌有珍珠、珊瑚、玛瑙珠等珠宝。
图 13 鸡冠形带穗法帽
冠是佛教职位和权力的象征,分有不同种类。一般僧侣冬季戴平顶方形礼帽,夏季戴平顶竹笠。上层宗教人士在法事活动中多戴鸡冠形带穗法帽,格鲁派大活佛在佛法活动时戴金黄色圆形尖顶法帽,以示佛教盛事的神圣庄严。
僧侣们平时随身必备念珠和小佛龛盒。念珠既是喇嘛和僧侣念经做法时所用的主要佛具,又是僧服的主要装饰品。一般僧侣多用红木和菩提珠念珠,上层喇嘛们多用高级檀香木制成的佛珠,甚至是珊瑚佛珠,有的上面镶嵌着各种金银饰物。小佛龛盒是装有佛像或护身符的金、银质小盒,为圆或方形,高级活佛佩戴的小佛龛盒多用纯金和银雕刻而成,佛盒上方雕有双狮、二龙戏珠等图案,下方分别刻有青稞、鱼、法螺等宝物和祥云图案。
跳神,藏语称“羌姆”,意思是金刚法舞。跳神源于藏族原始本教的仪轨傩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与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形成的一种藏传佛教寺院宗教祭祀舞蹈。跳神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举行,有的佩戴面具,也有的不戴面具。一般由僧人表演,也有俗人参加,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多种。内容大都是降魔镇妖、驱邪避灾、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等佛教教义教规和佛经故事传说。16世纪后半期以来,跳神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各省,和内蒙古的藏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和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民族当中广泛流传,十分盛行。
图 14 藏族跳神服
由于跳神参加者和扮演的角色众多,服饰各呈异彩。一般衣身宽大,袖子肥阔,主神服饰讲究,右衽大襟,通肩,袖子上窄下宽,为三角形旗袖,上面绣满代表神癨的各种形象、骷髅,围裙正中为三目护法神。跳神服上装饰的神癨头像大都威猛怪异、狰狞恐怖,被认为对妖魔鬼怪具有强大威慑力量。
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前,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景颇族受中原封建王朝委任的傣族土司统治,同时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山官统治制度。“山官”为当地汉族的称呼,景颇语叫作“贡萨统”,又称“杜”“杜瓦”,是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袭贵族。山官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幼子继承。山官有自己的辖区,在辖区内行使独立权力。
图 15 犀鸟头兜鍪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和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据景颇族创世纪传说,山官的祖先木代,是景颇族的保护神,代表财富和幸福,祭祀木代是山官家特殊权力的象征。“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祖先木代,歌颂其创世丰功伟绩的盛大宗教仪式和歌舞盛会。“目脑”“纵歌”本为景颇族两个不同支系分别对于祭祀类“歌舞”的称呼,习惯上合并称呼。举行这种宗教活动时,场地要设祭坛,还要竖起高高的木脑柱,上面画有象征各种寓意的图案和舞蹈路线。方圆百里上千景颇族群众都会来参加,在被称作“脑双”的巫师带领下,按照目脑柱上绘制纹样路线围着目脑柱跳起模仿各种鸟步态的祭祀歌舞,象征回溯到传说中的喜马拉雅山祖地,与祖先“会合”。脑双头戴犀鸟头兜鍪,上面插有孔雀、雉鸡等各种翎羽。这种头饰,以后演变为在藤帽上加饰犀鸟嘴代替鸟头,上面插饰野猪獠牙、鸟类羽翎等,称之为“固得鲁”。传说地上百鸟应邀上天参加太阳神举办的“目脑纵歌”盛会,学会了目脑歌舞,回来后推举孔雀作为“脑双”领舞,祖先又从鸟类学来了“目脑”,以后形成祭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图 16 景颇族祭祀时领头人“董萨”穿的龙袍
景颇族“脑双”舞服,领头人“董萨”穿龙袍,戴犀鸟和长羽装饰的法冠,象征宗教创始者的灵物。龙袍为织绣蟒缎制作,圆领箭袖。袍下摆绣水浪江牙立水纹装饰,袍襟绣两条斜向五爪行蟒于衣襟左右,前胸后背正中饰正向五爪坐蟒,是尊贵的式样,与清末内地官服相仿。领舞“脑双”所穿袍服的质地、款式、图案都类似当时景颇族山官衣着,由此可见景颇族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与当权山官有着密切关系。
瑶族主要信仰道教,瑶族信仰的道教是其原有的原始巫教与汉地传入的道教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又被称作“瑶传道教”。
图 17 瑶族道公、师公作法时穿的道袍
道教在传入瑶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道巫融合,分衍成“文道”和“武道”两个派别。“文道”主要崇奉人格化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神,宗教职业者瑶语称作“刀翁”,意为道公,主要职能是打斋还愿、超度亡灵,并通过“度戒”吸收弟子。“武道”主要崇奉上元、中元、下元三相“三元”神,宗教职业者瑶语称“赛翁”,意为师公,主要职责是协助寨老主持喃神跳鬼、驱灾祈福等各种宗教活动。
瑶族道公、师公作法,都要穿特定的长袍,称作道袍。上面绣有所崇奉的“三清”或“三元”神像,用作主要法事活动,例如“还花”“度戒”“做功德”“做洪门”和“送终”等。
巫师服饰是少数民族实现人神沟通的媒介。少数民族宗教职业者的宗教服饰特征明显,标记独特,是其宗教身份标志。
彝族的巫师,称作“毕摩”。“毕”是举行仪式时祝赞诵咒的意思,“摩”,意为长老、老师。“毕摩”,汉语又译作“鬼师”。彝族“毕摩”,世袭传承,专司安灵送灵、祭祀诵经、驱鬼招魂、禳灾祈福、占卜神判。同时,“毕摩”掌握相当的知识,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保存者,担任着撰写传抄彝族包括宗教、历史、礼俗、天文、医药、工艺等各领域发展等文化职能,在当地村寨中有较高地位,受到大家的尊敬。
图 18 马尾披风
四川凉山毕摩主持祭祀时披马尾披风,用 40匹好马的马尾编织,通体色泽乌亮。佩戴的法帽,彝语称作“衣麻尔布”,是用竹丝编的精致斗笠。帽顶编有突出的小圆柱,柱端缀有一绺彩色丝线。还有一种法帽,彝语叫作“沙觉尔布”,意思是毡贴斗笠。即在竹编斗笠外面缝贴黑色薄毡,上面镶有用银片剪成的日、月、鸟、蜘蛛等形状的动物图案。帽顶呈小柱形,穿有多层圆形黑色毡片。有的还系有鹰爪、野猪牙项圈,挎羊皮经袋,还要手持上面刻有虎和鹰头的竹篾编织神扇“切克”。这些都用于盛大祭祀活动或诵经护灵,被认为有招神驱鬼的法力。毕摩作法时穿上这种特殊的服装,被认为是人与鬼神之间沟通的媒介,表示自己是神灵的替身,有着不凡身手。
羌族巫师被称作“许”,上身穿大领宽袖麻布长衫,外套带有黄、白、黑三种颜色对襟坎肩;下穿白布长裙,长及脚面;头戴金猴尖角帽,裹白绑腿。白色是神的色彩,象征神灵的符号。羌族崇奉猴为智慧之神,相传是巫师“许”的护法神,巫师做法事时都要戴上金丝猴皮尖帽,表示与神灵的相通。
傈僳族巫师称作“尼扒”,作法时身穿麻布衣,头戴两只大山羊角斗笠,背上背一把覆盖毛毡或麻布的长刀等等,都是巫师作法的特殊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