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军戎服饰

少数民族军戎服饰包括铠甲和胄,溯其渊源,历史悠长。

中国古代,早在商周时期,军队就有使用铜盔和革甲作为作战和防身的装备。《释名》记载:“铠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意思是说形似甲壳,孚负在身用于防护的用品称之铠甲。最初叫甲,后来又叫作铠胄,即盔,后世称兜鍪。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就有铜盔,周代时有青铜盔、青铜胸甲。《尚书·说命》载:“惟甲胄起戎。”另注:“甲铠,胄兜鍪也。”自秦汉以来,始有铠与兜鍪名称,使用铁甲铁胄。古代的铠甲多用皮革制作,将皮革分割成长方块状,横向排列,甲片之间用甲绳穿连成与胸、背肩宽度相符的甲片单元,甲片每一单元称作一“属”,各属之间,依次叠缀,串缀成甲衣。早期的甲,用藤编制,后改为皮革。古代甲胄,皆用犀、兕,也有用鲛鱼皮制作,用两种兽皮的双层铠甲称作合甲。据《考工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一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楚辞《九歌·国殇》有:“操吴戈兮被犀甲。”《唐六典》载,“皮甲为十三甲之一,犀兕为之。”所谓犀兕,实为水牛皮。铠甲上面涂以黑或红等颜色的漆,还有的加有漆文。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的裤褶、譜裆,有的也用皮革制作,军中亦有穿着。

古代铠甲经历了由单片到多片、从皮革到金属的发展过程。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用铜片串接的片甲和铜环扣接的锁甲,铜盔顶端留有孔管,用作插鹖鸟等猛禽的羽毛,象征勇猛。

(一)藏族萨迦王盔甲

萨迦派是西藏喇嘛教实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教派,由于建在萨迦地方,故称萨迦派;又由于其寺院墙上刷有红白蓝三色条纹,俗称“花教”。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了中国,在西藏建立了喇嘛教萨迦派的地方封建政权。元代萨迦派在中央和西藏地方享有许多政治上的特权。萨迦寺主第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为“灌顶国师”,监管总制院,成为元朝中央政权的一名高级官员,是元朝的第一任帝师,被封为大宝法王。公元 14世纪中叶,元朝灭亡前夕,其政权为帕竹噶举教派所取代。

图 6 藏族萨迦王盔甲

元代皇帝赐藏族萨迦王盔甲,不仅表示了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封建政府的认同恩宠,也表现了西藏对中央王朝的归属,说明了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的亲密关系。

藏族萨迦王盔甲,头盔为铜制,由 6瓣弧形钢片焊接而成,便帽形状,盔体较高,顶部有中轴以插羽翎。铠甲用铁质甲片串成,甲身 10属,甲片之间用皮条穿编连缀,扎结密集,故箭不能穿。形制由下自上在腋下处收窄,两臂领口处留空,呈背心状,下端有丝织锦物缘宽边。这种护身铠甲为早年使用,伴随火枪火炮发展逐渐淡出。元代政府对于冶铁业十分重视,《元史》记载,当时设有负责管理与制铁业有关的铁局、减铁局、钢局等专门机构。大大促进了冶铁业和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多用制作兵器、农具、生产工具等。

(二)彝族漆甲皮甲

中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用漆液涂饰的陶器,最早发现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处残留着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认为距今有七八千的历史,使中国成为最早使用漆的国家。

图 7 彝族漆甲皮甲

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虞舜时期,食器上就使用了髹漆。大禹时期,漆器不仅内外髹漆,还有了朱绘彩漆。《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周代髹漆工艺用处广泛,除了食器以外,还用在涂饰贵族乘坐的马车,有了赤地黑花的“髹饰龙车”、黑地赤花的“雀饰漆车”等。

商代有了木胎雕花漆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涂红雕花木器印痕显示上面嵌有蚌泡装饰,河南浚县西周墓中发现朱、黑漆皮和螺钿残片,湖北圻春西周木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有朱绘筒形漆杯残片,底色为黑和棕色,绘有回纹和饕餮纹样。漆器自春秋以后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漆器就有木材、木片制成的木胎,漆灰成型、麻布贴面的夹纻,牛皮制作的皮胎等许多种类。由于漆器具有防腐防潮抗酸的特点,制作使用简单方便,汉代开始大规模生产,当时以今四川境内的蜀郡、广汉郡生产的漆器最多最为精致。

彝族使用漆器,由来已久。四川凉山等彝族地区靠近古代漆器重要的生产地四川成都,加之山区盛产木材,为彝族髹漆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使之逐步成为传统民族工艺。凉山彝族漆器的胎骨多就地取材,用树木制作木胎;用动物兽的皮、角作为皮胎、角胎,大都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护身铠甲等。漆器一般用黑色作底,用红、黄两色描绘花纹。图案多由动植物的形态演变而来,有鸡嘴纹、牛眼纹、羊角纹、油菜籽纹等多种,也有反映天象的星星纹、太阳纹等。

彝族历史上战事频繁,多用漆甲作为护身。漆甲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防护,例如护身、护肘、护腕等等。凉山彝族护身漆甲分为胸甲和背甲两大片,每片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前后各有甲片 1片,正中一大片下窄上宽呈冠状五角形用以护胸背;中部前后各有用皮条连缀的 4片长方形甲片,用作护腹;下部是用皮条连缀的由 300多枚长方形小皮块编成的甲裙,形状如喇叭口,上面绘有带有原始风格的各种纹样,用来保护下体。漆甲前后两片连接,在侧面腋下部位开口,披挂在身后用皮条扎系使之固定。

彝族使用铠甲的历史悠久。清代《西南彝志》有“铠胄显威荣”的记载。过去彝族逢出征作战,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供奉铠甲祈求保佑胜利平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彝族社会,铠甲不仅用作防身,也是祖先崇拜以及财富、特权的象征。

图 8 野兽皮革铠甲

彝族铠甲除了漆甲以外,还使用犀牛皮、黄牛皮或象皮等兽皮制作的皮铠甲。野兽皮革坚硬,用作防身护体、抵挡刀箭兵器。还有用棉毡铠甲和皮革作胎制作的盾牌、箭囊等等。 cD3ZFTcdhchdqMdv4jvgFC2/8+6JitP1/M5Ep/XbB6hv6x94J6Mga88Robr79l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