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命题日益引起越来越多人们重视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非物质文化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如何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是摆在广大文化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早在 20世纪的 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崛起,文化与经济的联姻已经开始显现出特殊的社会效果。大量经济活动被冠以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使其原有的经济价值有了攀升的趋势。于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家居文化、商业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化、交通文化、环境文化甚至厕所文化等等,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这其中,唯以旅游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持久,效果最为显著。可以说,旅游文化是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了非物质文化的资源优势,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文化产业的一个品种。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产业项目。目前,旅游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大规模的、具有广泛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群众性活动。世界不少国家,靠旅游业发展国民经济的经验不胜枚举。我国近年来将旅游业作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的省市,也越来越多。由旅游业而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也是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通过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也可以增强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的自觉性。由此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确实是一计治国良策。

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有专家认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构成旅游资源的因素不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中国,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人文景观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以陕西省为例,有学者将全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三大部分,即稻作文化特点的陕南山地民俗旅游,包括戏曲、民间信仰、民间山歌等;麦粟文化特点的八百里秦川民俗游,包括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间艺术品和集贤鼓乐等;还有草原文化过渡带的陕北高原文化民俗游,包括民间祭祀、神话、民间戏曲、秧歌腰鼓和剪纸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悠远,丰厚生动,如果开发利用得当,的确将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BgimlGi5qxfnkFVIN+lLQSrYGC+iYS75ROsjjn4XMVfR1kXl6z8Q0x8iOTVsDb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