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为两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或者说,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和世界性较强的文化。不少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及其物质文明是世界性的,是“发明”出来的;而人的价值、信仰、伦理、道德、制度、礼俗、艺术等是民族性的,是“创造”出来的。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也就是民族性文化。世界性文化具有可比性,有高低和优劣之分,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在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机器换代频繁。一般而言,后发明的科技文化或物质文化比先发明的更先进、更具有竞争力。
民族性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难以比较的。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无法进行比较和衡量。西方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大宗教没有高低之别;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各有千秋;各民族的成年礼、婚礼等人生仪礼也各有特色,无法比较。
传承中华文明,主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性文化,也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与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建设现代民族文化,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一对结构,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现代化成功的保障,而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传统——现代——传统——现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传统文化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现代化难以成功。新秩序在旧秩序基础上有序地形成,完全脱离旧秩序而创立的新秩序将不会长久,即使成功也很难长久维持。因此,传统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新境界,而现代化是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现代化之前必须有一个传统的阶段,现代化之后又将形成新的传统。保守传统就是为现代化打下更好的基础,而现代化则是为新的传统的形成准备了条件。现代化在实质上是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根据现代社会变化需要所做的功能上的适应。因此,离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文化创新和建设现代民族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文化的现实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但利用的同时不能损害文化遗产。只有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特色,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只有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才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本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将使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保护得越好,其价值也就越大,知名度也就越高,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此外,一些国内外投资者会通过旅游了解旅游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将会吸引他们到这些地区投资办企业,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果确实利用好民族文化,就有利于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文化是运动的,并且是生生不息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一样,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每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别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每一种文化既不能脱离时代性的规定,也不能与世界文化的大时代相违。只有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保守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守传统。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级文明。
现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先驱、英国著名学者布尔克(Edmund Burke)在他的《法国革命的反思录》著作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
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级文明。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生追求的理念是振兴中华,希望古老的文明之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旧邦新命”。所谓“旧邦新命”,即尊重传统并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新的诠释,推陈以致其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
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再造,使之更趋完善,更适合于中国人,更适合于世界市场的竞争,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其二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功能。
保护与引进并不矛盾,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文化权利和特色,引进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引进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并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吸收、引进先进民族的文化,决定着该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速度。因此,我们在保护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有选择地引进外来的先进文化。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曾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他们自己的传统中获得一生机的成长,一定能产生一种融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之业绩。”
张岱年也曾说:“经济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也将趋于全球化,同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才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道路。”
综上所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生态多样性一样重要,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并不矛盾。保护非物质文化,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守传统。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历史上成功的文化现代化运动大多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辅相成,既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运动的阻力,也善于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