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问选择

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战,

不打完这一战,

你没法成为一个成年人。

想去大城市闯荡却被家人阻拦,该怎么办?

提问

我学的是法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妈妈希望我回家乡,因为她就我一个儿子,希望我留在她身边。所以我就考了家乡检察系统的公务员,但我内心其实是抗拒这种安排的。现在我住在火车站旁边,每天晚上听到火车轰鸣的声音,我都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对于现在的处境,我应该怎么办呢?

听起来,你希望搭上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

我很喜欢的心理学家讲过一句话: 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战,不打完这一战,你没法成为一个成年人。 在这场战斗当中,如果父母赢了,是全家的悲剧;如果孩子赢了,是全家的喜剧。

从上大学一直到我毕业很多年,我爸爸对我的状态都不满意。他一直认为我应该回西安当大学老师。父母那代人的眼界就是这样,喜欢稳定的、有职称的工作。我从来没听过他的话,买了车票就跑了,就在北京待着不回去。慢慢地,我的这次离开成了家里的喜剧,我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还给社会做了贡献。现在我爸爸挺以我为荣的。

我当然不会建议你去跟你妈“打一架”,然后离开,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选项。你还年轻,如果真的天天都想搭火车走,哪天你就试一次,到一个城市待一段时间,体验一下。或者你愿意做一个特别优秀的检察官,这也是很好的事。你知道为什么像你这样的人,不愿意好好做个检察官吗?唯一的原因是,你们是被人逼着去做的,即便这件事再有乐趣,你都体会不到。因为你心中有这么一个怨结,在这个地方,你可能很难成为一个好的检察官。

人生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你还这么年轻,可以试着去闯一闯,过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算最后闯失败了,你还可以再回去。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小城市就相信眼泪吗?

提问

都说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小地方就相信吗?如何适应从一线城市到县城的落差?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这本来就不是一句科学的话,是情绪性的话。这句话最早想表达的可能是这个意思: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生活,别想着靠人情,要靠自己的本事。回到小地方,最起码你可以跟爸妈撒娇,还可以找亲戚帮忙,人情味比较浓。

但是,从大城市回流到三、四线城市,很多年轻人会感到不适应,这是个常态。很多人从北京或上海回老家的县城待了两年后,最后还是回了北京或上海,因为他们在家乡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你那些高中毕业后没有离开的同学,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关系网,而从大城市回去的你,不过是个局外人。

最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冲突,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从北京回来的,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文化,我要改造你们这些人”,人家会觉得,“你讨厌不讨厌,从北京回来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混得好,你就不回来了”。双方都不太能接受对方。这是一个常见现象,不是某个人遇到的事。

至于小地方相不相信眼泪,这不好评价。如果你把“相信眼泪”理解为“人情味更浓”,我觉得这是成立的。如果你把它理解为“哭一下就能有人管你”,那肯定也没戏。所以,在任何地方,活好自己都是很重要的。

是考研多读几年书好,还是早点工作好?

提问

我现在在读研二,有个问题让我很纠结:我是选读两年就毕业,节省一年时间,尽早进入社会找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是选读三年再毕业,多读一年书,不受干扰地多享受一年学校的学术资源?您觉得怎么选比较好?

大学生爱纠结。大学生基本上耗费了一半的精力去纠结,而这创造不了任何价值。

你可以制作一个表,自己去衡量。你可以选十个指标,每个指标0到10分,然后以两年毕业、三年毕业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打分,最后统计两者各自的总分。如果一个是90分,一个是70分,那你就去选90分那个;如果分数差不多,证明你没有认真研究,再认真研究一下,重新打分,选总分高的那个。虽然这是最简单的快刀斩乱麻的方法,但它没有解决你的根本问题。

人生有特别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在算准所有事情后再去行动。 你没法算准马上工作就能一帆风顺,也不能算准研究生毕业后恰好能遇到白马王子,嫁入豪门。既然算不了这么清楚,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选一个,继续往下走,这才是你的人生。

我总跟别人讲,人生没有平行线。我们常常会想,“当年如果我没选这个就好了”,但这么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已经选了,这事没法改变。

要是我,我肯定选择马上去工作,但我不能代表你,所以不管你是选多读一年还是选择尽早工作,我都祝福你,你都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成绩。重点是把以后的事做好,而不是遇到一个问题,就开始纠结:是选这个还是选那个?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选?

我也有过你这样的时候,当时还没有一个“现在的我”出来跟自己讲这些道理,我也经常纠结得要命,一天到晚患得患失,觉得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行。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一个词,叫“正向积累”。当时我跟我女朋友—那时候我们还没结婚—说,不管我现在做的选择对不对,不管我是不是幸运,也不管命运到底怎么安排我的未来,我只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做正向积累就好了。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的哪个东西将来会有用,你能做的就是每天尽量做点正向积累,这样等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才能有好的表现。 哪怕这辈子平平淡淡过去了,那也是美好的。所以不要太纠结,你就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就好了,不要羡慕别人的人生。

下班回家只想躺着,我还有救吗?

提问

下班以后,我感觉精力已经被消耗光了,回到家就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瘫在沙发上玩游戏,制订好的写作计划完全提不起精神去执行。有没有什么技巧能让我在这种状况下打起精神,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呢?

这个话题太丰富了,可以从好几个角度切入,比如压力管理、精力管理、毅力管理,还有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你的情况,有一种可能是你做了一份特别消耗自己的工作,它让你感觉压力巨大,总是让你感觉很累,还找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那你很可能需要换一份工作。

另一种可能是你身体比较弱,如果是这样,你需要锻炼身体,学会掌控自己的精力。《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和《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这两本书都可以帮你学会掌控精力。就我自己来说,自从开始跑步,我现在的工作效率比原来高多了,因为精力变得旺盛了,不像过去那样容易困。

还有一种可能是毅力管理的问题。你可以去读一读《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和《自控力》这样的书。人的自控力也是会被消耗的。比如你计划健康饮食,那早餐你可能就吃得很健康,因为早晨起来你自控力满满,但是到了晚餐时,你就有可能吃蛋挞了,因为自控力用完了。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就是这部分运转累了就换另外一部分继续运转,让这部分休息。比如做数学题做累了,你就去听会儿音乐,这时候你会发现,大脑其实还是在运转,接下来你可以学学英语,或干点别的。只要你换件事做,大脑其实就已经得到休息了。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放空才是休息。

其实我也这样。我在家里基本不看电视,但是出来工作累了,回到酒店也是往那儿一躺,打开电视就开始换台,足足换上两遍也找不到什么好看的,但是就习惯性地这么换台。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时候我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控力。其实,就算真的看了两个小时电视,你也会发现根本没休息好,甚至整个人更累了。如果你能用那两个小时写一篇文章,你反而是在休息,同时自身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在情感上你也会觉得今天没白过,因此状态也会变得更好。这些状态全跟人体分泌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睾酮等激素有关系。打游戏只能带来一时的刺激感,不会带来成就感、提升感,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换一种方式休息。

三十多岁,想辞职去考研靠谱吗?

提问

我现在三十多岁,已经工作十年了,现在却特别想去考研。像我这种情况,您觉得还有希望吗?

你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考不考研,而在于你为什么会那么纠结。首先说考研这件事,好多人考研究生,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老觉得自己还不能立刻改变,想再缓冲一段时间。那这个缓冲时间谁来养你呢?肯定有人养你,你才能去读研究生,优哉游哉地再混两年半,最后拿到一个文凭。真没必要。这是缺乏勇气的做法。你要是有勇气,就直接换工作,换工作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未来会有一个趋势,科研和教育都是以公司为主导。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犹豫。我们普通人之所以烦恼多、执着多,就是因为老担心会遇到不好的结果。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改变,因为只要有了因,就一定有果,这是无法改变的。没有什么好犹豫、执着、痛苦的,犹豫、执着、痛苦会导致我们的决策变得缓慢,下一课来得更晚,徘徊的时间更久。所以,你只需要为自己当下的选择负责就好了,不要浪费生命。要么换一份工作,要么去考研,哪种选择都行。

如果要我给建议,我建议你换一份好的工作,赶紧更快速地学习。可能你对文凭有点执念,觉得文凭不够高就抬不起头。别太看重那张文凭,反正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们基本上不看重一个人的学历,脑子清楚,态度正确,善于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女人究竟是要干得好还是要嫁得好?

提问

“女人最大的事业是婚姻”—您觉得这句话对吗?女人是要干得好,还是要嫁得好?

“女人最大的事业是婚姻”这句话,我个人不太同意,不管它的实用性怎么样。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你就已经放弃了一大片世界和权利了。我太太喜欢创业,但很多人对我说:“何必呢?你还让太太出去创业,费这么大劲,每天晚上回来这么晚。”我说:“这是她的权利,她自己有这么一个梦想,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职业身份的人。人是应该尽己所能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我不知道是谁首先提出这句话的。把婚姻当成女人最大的事业,有点残忍。你可以选择相夫教子,为家庭做贡献,这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劳动;把一个家维护好,也确实需要很多技能。但是,这应该是女人发自本心的选择,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必须是她心甘情愿地选择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别人劝她去这样做。

嫁得好和干得好,所获得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嫁得好得到的成就感要更低一些。我不太喜欢用“社会评价”来衡量这件事,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活在社会评价当中,不需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对此,存在主义哲学或许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萨特告诉我们,要去创造。你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 创造,你不断创造出来的东西,最终组成了你自己真正的人生。

你可以读一下《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里写了萨特、波伏娃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人生经历。那些人活得很有激情,很热烈。当你告诉一个女人,你就应该嫁一个好老公,然后老老实实地相夫教子时,其实你是给她写了一个特别无聊的剧本。人应该把生活活成自己的传奇,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你可以体会一下“传奇”“剧本”这两个词的不同,找到自己传奇化的人生。我们可以接受意外,接受不确定性,接受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不到的东西,对不对?

有用却不擅长的事,应该坚持吗?

提问

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上学时我花很多精力去学,成绩却永远垫底。毕业后,我的工作也因为英语而受到限制。现在我获得了一个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前提是我要有漂亮的托福成绩。我想问,这个有用但我却不擅长的事情,还要继续吗?

不要给自己贴那么多标签。

你未必学不好英语。如果你愿意学,就算是阿拉伯语,你也能学好。为什么非要说自己不擅长呢?你只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或者不够努力。《刻意练习》和《认知天性》这两本书告诉我们,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你要不断地去测试。 不到国外去练一下,你的英语永远都是现在这样。

你总是在给自己贴标签。你头脑里的那个“批判性自我”太厉害了,应该去调动你的“观察性自我”,有事说事,有活干活,该干啥干啥,投入地去做。

或许你小的时候,你的父母总在批评你,很少肯定你、鼓励你。长大后,你脑海中就活跃着一个小人儿,天天替你爸妈批评你。所以,你现在的这个状况,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明明知道自己现在已经长大了,已经离开爸妈独自生活,你可以在头脑中“拉黑”他们,就过你自己的生活,你的人生从现在开始由你自己掌控了。不要再找借口了,不要再把脏水泼在你爸妈身上了。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从精神上独立起来,将来你的英语一定能学得很好。

女人只能辞职做全职太太吗?

提问

做全职太太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但经济上就无法实现独立了,而出去工作要处理各种问题,整个人会很疲惫,就不能用最好的状态来陪伴孩子。希望您能给我一些建议,怎么才能取得一个更好的平衡?

谢丽尔·桑德伯格写过一本书叫《向前一步》,我讲过这本书。书里有一个点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们这个社会总喜欢问女性“你是怎么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但是从来不问男性,这是对女性的侮辱。长期以来的这种角色设定,使得大量女性过早地退出了职场,但实际上,现在全世界劳动力紧缺,而大量女性接受过跟男性同样的教育,上过小学、中学、大学,完全具备同样的劳动素质,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又不需要靠力气去搬东西, 女性过早地退出职场,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也给很多家庭造成了负担。

谢丽尔·桑德伯格建议,女性怀孕后,仍可以坚持工作七八个月。在生孩子前休假一两个月,生完孩子休息一天,第二天就能上班了。当然,那是国外的情形,我国有我国特有的国情。至于你跟孩子之间的联结,虽然白天是其他人来照顾孩子的生活,但晚上你总是要回家的吧,你要给孩子喂奶,会跟孩子聊天,跟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在桑德伯格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不要过度内疚,这才是核心。

另外,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而且工作种类非常多,在家里说不定能赚更多的钱,比如做远程美容顾问、写专业美容文章、做品牌推广等,都可以。现在我们在家工作照样可以创造大量财富和价值。我太太就在创业,她比我还忙。别人问我:“你有自己的事业,干吗还让你老婆去创业?你们俩都不照顾家,家怎么办?”我说:“人家是一个独立的人,有发展自己的愿望,有梦想,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你怎么能够因为希望有个人来照顾家,就把她关在家里,说‘我给你钱,你哪儿都不要去’呢?我没有权利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足够尊重他人,尊重女性,尊重自己,你的问题就不是一个问题,这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出选择的一件事。

我讲过一本书叫《身为职场女性》,其中就讲了职场女性怎么找到更快的发展路径,怎样去“平衡”生活和工作。其实男性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自己内心不屈服,选择其实就简单多了。

怕教不好孩子,不敢生育,怎么办?

提问

因为怕教育不好小孩,所以我想选择做丁克。尽管我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小孩的,也听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但是听完我觉得教育孩子太难了,更不愿意生孩子了。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般人选择做丁克,是因为不喜欢小孩,不愿意生孩子。你挺喜欢小孩,又听过很多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书,对于孩子的教育,你不应该觉得更有信心吗?那些没听过这方面书的人都照样生孩子呢,你都听完了,怎么反而说教育孩子太难,不想生了呢?

我真没想到,我讲书还有这么惨痛的负面效果。我觉得,你可能没听懂那些书。如果你真听懂了,你会觉得,教育小孩是一件既容易又快乐的事。其实不用听很多书,我讲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两本书,你只要把这两本听明白了,你就会发现,带小孩一点都不难。你只需要爱他、照顾他,引导他了解这个世界,给他做这个世界的导游,这有什么难的呢?退一步说,就算你做得不够好,他最多也就成为一个普通人,不至于成为犯罪分子。为什么要这么担心呢?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正确。而且,你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生命力,他自己会成长。

我见过一对刚开始坚持做丁克的夫妇,那位女士一直说不喜欢孩子,别跟她讨论孩子的问题,结果在45岁的时候,她冒着高龄产妇的风险,坚持生了一个孩子。她还是羡慕孩子带来的快乐。所以,你不生孩子,最后可能会后悔。

我觉得你的本质问题在于,当你觉得一件事如果做不到最好时,那就干脆不做。这样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觉得你现在最应该做的是调整你的思维模式。 DcjptP3LBRpss67yw37PwsIKFJeBJOvfBPX3neDoIINT9jqiv3N3n25dwpkMhr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