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问生涯

幸福感绝对不是来自外在条件,

而是取决于你

是否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如何对单调重复的工作保持激情?

提问

“樊登读书会”做了这么多年,您每个星期都要讲一本书,在这种情况下,您现在还能保持对读书的兴趣吗?还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不得不保持这个习惯?我做每一份工作都是因为我曾经非常热爱它,但是做到一定职位或掌握了一定技能后,慢慢地,我就会觉得这件事变成了一个负担。如何才能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们都特别担心我被读书绑架,成为一个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

其实还好,阅读至今依然是我最大的兴趣。我最近在读《德国史》。这本书肯定不会放在讲书书单中,但是因为喜欢,我就读了。读完了觉得很有收获,不讲也没关系。我也不会为了收听率而读书。很多人说我们亲子类的书收听率高,要我多讲点亲子类的书。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现有的已经够了。如果你读了二十多本亲子类的书还不能做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那肯定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我还是会去选择读那些有趣的书,比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基因传》等。

我并没有为了取悦用户去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相反,因为不断地进步和拓展,我和用户会达成双赢。大家会看到,樊老师读的书还挺有意思的。

如果你学不会对同一件事保持持续的兴趣,最终所有事情都会让你腻烦的。 老穿一样的衣服,你不腻吗?总跟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你不腻吗?总是走同一条路线上下班,你不腻吗?能不能从平淡中感受到喜悦、从生活中发掘美好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连读书这么有趣的一件事都变成我的负担,天天抱怨“又要讲书了,烦死了。找本最容易的赶紧读,读完了,赶紧讲”,那我的生活会变得非常无聊。好在我已经拥有了从平淡中发掘美好的能力,总能不断发现出乎意料的书,所以读书并没有成为我的负担。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总会给自己留出很多富余的时间,从容地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老客户让我当商业间谍,我该怎么拒绝他?

提问

我有一个客户,近期业务拓展,要开发一种新的模式。他知道我有个朋友在做这一行,就想让我去做商业间谍,去打探人家的商业模式,给他借鉴。但我很不愿意,他就用“我们合作这么多年了,关系这么好”来压我,搞得我左右为难。领导还给我压力,说不能和客户弄僵关系。我要怎么做才能既拒绝他,又不得罪他?

这是相当考验价值观的问题。我推荐三本书给你。你可以先对他表明态度:“我去跟朋友聊了,人家保密,所以我帮不上太大的忙,实在是不好意思。但我帮你找到了一些公开资料,樊老师讲过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低风险创业》《反脆弱》,你都可以听一下。”你把这三本书推给他,肯定比他去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要强得多。与其给他偷一个商业模式,不如告诉他怎么创业。

靠商业模式成功的公司,如果没有秘密,最终还是赚不到钱。一定要靠自己不断地摸索出一个秘密,并且有持续打造秘密的能力,公司才能发展得好。你能轻松地拷贝别人的商业模式,别人也能很轻松地拷贝你的商业模式,最后大家只能打价格战,谁也赚不到钱。

面对客户的这个要求,选项如果只有“打”或“逃”,说明你自己害怕了。人一害怕,就会失去灵活性,原始的自我保护的动力就出来了。是得罪他,还是帮着他做坏事?好像只能二选一。不是的,还是可以有第三个选择的。你的底线是不能卑劣地去偷别人的东西,但你也不能让客户觉得你根本就不关心他。我们讲过很多跟沟通有关的书,比如《掌控谈话》《关键对话》,每本书都带着方案,都会解决问题,都能让你跟别人沟通时不吃亏。

最后再强调一点, 你的客户是否认同你,不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而取决于你对他有没有价值。 如果你有足够的价值,你骂他,他都跟着你。所以,提升你的价值,提高你的知识含量、技能,才是你在本行业里持续走下去的王道。

工作多年被公司开除,如何扛过去?

提问

我是一个曾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服务了二十年的普通员工,因为行业不景气,公司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内会紧急裁员50%,且被裁的大都是40岁左右的技术工程师。虽然公司有适当的补偿,但人到中年再就业,前景似乎不太乐观。因此,我们中的很多人产生了负面情绪,甚至做出了一些非常负面的行为。如果您是我们这50%中的一员,您会如何克服这方面的焦虑?如何规划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呢?

被裁员,放在西方世界,那可是了不得的事,那些被裁的人的家庭可能会因此而乱成一锅粥,而在电影《在云端》里,有些被裁的人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

这就是我以前讲过的“火鸡效应”。《反脆弱》里讲了,老板每天给你发工资,你觉得老板很爱你。这就像一只火鸡一直被主人投喂,直到感恩节来临,它要被做成火鸡大餐,才知道“完了,人生就此结束了”。

我一直认为打工比创业的风险大,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经济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要承认,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震荡得厉害,一定会牺牲掉很多人。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引入,有些行业对人的需求量会变得越来越少,因此这类行业的失业者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变得特别脆弱。

希望大家理解: 风险和收益之间永远都有一个最大的变量—能力。 对于能力强的人来说,只要能解决掉风险,风险就不大;对于能力弱的人来说,做任何事,风险都很大。不如潇洒一点,把被辞退视为提升能力的契机,不要老想着靠着原有的一点技能混饭吃,这是非常危险的。大家决定这件事能不能做的核心,是它对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帮助,这样一想,问题就简单多了。

只会考试,未来该怎么办?

提问

我现在大学毕业不久,之前大学四年主要是在打游戏。现在突然发现,跟我一起打游戏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各有归属。朋友的建议是,女人最大的事业就是婚姻,青春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趁着正年轻,要把相亲日程给排满。父母现在很后悔,觉得对我的教育是失败的,只关注我的成绩,还说如果我以后生了孩子,一定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不要像我这样,似乎只会考试。我也确实如此,只会考试,所具备的也就是应试技巧。这样的我,未来到底该怎么办?

确实有很多只会考试的人。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就像你这样,一直过得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吗。有一天她突然想创业,因为喜欢吃各种梅子,她就去联系了很多厂家,开始搞“梅文化”。现在她已经在各处开了很多店,从这件事里,她找到了乐趣。所以,世界这么大,你还这么年轻,现在就说对什么事都没兴趣,我感觉有点为时过早。

现在你和你父母都认识到了之前只注重考试、只看成绩的错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契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件事深入进去,只有深入进去,你才能越来越有兴趣,浅尝辄止最后只会觉得百无聊赖。做这些事并不妨碍你相亲,你可以一边努力工作或创业,试着去发挥自己的能量,一边寻找合适的对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如果没有,建议你去读读看。读了它,你会发现,最终能给我们带来兴奋感、带来持续幸福感的东西,是我们所找到的自己生命的意义。

打游戏为什么不能满足你?因为在游戏里,你除了得到级别、装备那些“分数”,没有得到更多的意义,你成了游戏开发商赚钱的工具。所以你要醒过来,看清楚游戏是虚假的,打游戏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尝试着去做一些能够让你感到有意义的事。 多多尝试,不断地试,直到找到一件能让你心潮澎湃并乐此不疲的事,那就坚持做下去,或许那就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

想转行卖保险又怕丢面子,应该怎么办?

提问

我们或许有意无意地都会给自己立个“人设”,进而被这个“人设”束缚。但是如果完全没有“人设”,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是不是又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我之前是做广告的,现在想转行去卖保险,但是我又担心我之前积累的那些资源、人脉会因此看不起我?我应该怎么办?

给你推荐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里讲到,“无限游戏”的玩家们永远都不会去过“剧本化的生活”,而是过着“传奇化的生活”,而“有限游戏”的玩家,永远都在过“剧本化的生活”。

当你给自己设定一个确定的人设,告诉自己和别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么表现”时,你就是在过典型的剧本化的生活。当你像苏东坡一样,今天被贬到黄州了,在黄州生活很开心,明天被贬到惠州了,在惠州生活也高兴。“我”随时可以变成农夫,变成中医,变成书法家,那就是在过传奇化的生活。

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君子不器”,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人不要为了人设而活”。从“我要把自己变成某个容器,硬钻进某种‘人设’,我成功了”到“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你是为了谁呢?我们脑子里整天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我,怎么说我”,但其实真正关心你转行换了工作的人可能都不超过三个:你爸、你妈、你爱人。除了他们,别人根本不关心。其他人最多可能会在见你的时候随口说句:你现在干这个啊,挺好的。因为这件事跟人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可能会觉得失落难受:这个人脉又消失了。

如果你只想生活在自己过去的存量中,那生活中的任何改变都是痛苦的。

很多年轻人曾经问萨特什么是“存在主义”,还问他“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未来该干什么”,萨特就回答了三个字“去创造”。你可以思考一下萨特说的这句话。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果,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像我投资做蛋糕店,其他人跟我说:“樊老师,你别老提这个。”我问为啥,他说影响我的形象。我说:“投资蛋糕店挺好的呀,怎么就影响我的形象了呢?”他说:“你是个读书人,不要把‘读书人’这个人设给打破了。”我说:“我不,我的人生就是喜欢干啥就干啥。”

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只需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想换行,你就大胆去换吧!

想换行,又担心陌生的专业隐藏着巨大风险,该怎么办?

提问

我工作了近三年,感觉在现在的单位既赚不到多少钱,又得不到成长,我想改变。但是,社会上很多行业都是我未曾涉猎的,我担心换行会有很大风险。我是学金融经济的,换行的话,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适应其他行业。

现在很多人找工作都在跨行转专业。你去把任何一个公司老总拉出来,问他是不是学企业管理的,我相信大概百分之九十都不是的。我大学学的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但我从来没有干过专业对口的工作,我毕业后就去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当记者,现在讲书,讲心理学和各种各样的知识。都是学来的嘛。

你要向埃隆·马斯克学习,他敢于开除他的会计,说:“你走吧,会计的活儿交给我!”当天晚上他就自学会计知识,自己把公司的会计事务顶起来了。你要连这点气魄都没有,我觉得你需要好好锻炼的是勇气,而不是纠结能否适应其他行业。

如果你真的想探索一个新的领域,有很多种方法。我推荐你阅读《低风险创业》,想办法去寻找一种低风险创业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读一下《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很重要,书中提到优秀的创业者是善于平衡风险的人。

你有很多种机会去尝试新的路径,该做什么就去做。 如果你总是在害怕,不愿意自己迈出第一步,而是希望其他人把你踢出去,人生的可能性就是有限的。 核心是,你要提高责任感,人生掌握在你自己手上。有的人会归咎于自己学的专业:“我学的专业不好,都是爸妈让我学的。”……不打开这个心结,其内心可能就会有一种潜在的阻力: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因为只有他的日子过得不好,他才能证明爸妈当年错了。

任何抱怨、责备、追悔莫及,都会让你停留在过去,止步不前。 你当年选择了听爸妈的话,学了不喜欢的专业,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你的人生永远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跟你的爸妈没有关系,跟你的老师也没有关系。你反而应该感谢他们赋予了你技能,挑战了你的大脑,让你学会了很多非常难的东西,而正是这些,让你能够立足于世。

如何拥有“睡后收入”能力?

提问

我现在面临一种状况,每次工资到手,还完信用卡、交完房租之后,就所剩无几了。有个词叫“睡后收入”,我身边也有这种有“睡后收入”的朋友,他家里有好多套房,房租就是“睡后收入”。我也想有“睡后收入”,那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睡后收入”不是靠“收房租”实现的。收房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你应该考虑的是别人怎么能买那么多房子,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钱不可能凭空掉下来,我们需要有赚钱的能力、理财的能力。

赚钱和理财是两件事。工薪阶层想获得更高的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过去也是工薪阶层,每个月就那么多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什么动荡,比如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或者操作项目裁撤了,你可能就没有收入了,压力真的很大。所以你不能停止折腾。比如,J.K.罗琳坚持写小说,最终写出了《哈利·波特》,版税可谓源源不断,成了全世界最有钱的女人。刘慈欣,一边上班一边写《三体》,现在《三体》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科幻小说的标杆。我在讲书后摸索出了“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只要我讲书的内容不断地在播出,我就会不断地有收入,不管我是不是睡着了。所以,你得从收益模式上去思考人生。

边际成本太高的收入,不叫“睡后收入”。上班的边际成本就特别高,每个月要想赚一万块钱,得花三十天。所以你要去想,怎么做出一个东西,不仅有收入,且边际成本低。这就是打造“睡后收入”的过程。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说过,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复利,复利是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事。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投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19%而已,只不过他们坚持了五六十年,就成了世界首富。为什么现在大力鼓励大众创业?如果你不创业,你就永远是在拿自己的时间去换钱,但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你必须做出决断,思考一下,能不能找到一个创业的方向。趁着年轻,学习一个新技能,琢磨一个新商业模式,搞一搞创业,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慢慢探索嘛。在创业的过程中,你要牢记《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里讲的:学会脚踩两只船。我并不是劝大家都去挖自己公司的墙脚,一个有创业精神的员工会给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公司有人要创业,我都会说:你先别辞职,在公司先干着,下班的时候去试,试成了再辞职,这样你的成功概率会更高。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白天好好上班,晚上去研究一个项目,看看能不能带来“睡后收入”。 “睡后收入”不能靠突发灵感,而要靠不断地摸索、打拼,找到正确的方向,寻找边际成本更低的收入模式。

搭档不敬业,怎么办?

提问

我是一名杂技演员,我跟我的搭档已经合作五年了。我们一起注册了一个公司,但我感觉我们现在完全不同频。杂技是一件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的事。我想有自己的作品,便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但我的搭档似乎不这么想。他有两个孩子,一般有演出时才出来,没演出就一直待在家里。我越来越感觉我们俩根本就没办法一起合作。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好焦虑。

演员需要有自己的作品,留下一些经典的代表作品,就是演员的追求,因此我特别理解你的焦虑。

对于创业,有一点你一定要想清楚。靠一场一场演出迈出创业第一步,赚第一桶金,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个模式的边际成本太高了。每挣一次钱,你都需要去演出一次,不去就挣不到钱,这很难做成公司。要做成公司,你必须得想办法降低边际成本。

降低边际成本有这么几个方法。比如说教学,你们可以创造一套课程,教小朋友提高柔韧性、做拉伸,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姿。用这套课程招生,教小孩,这和一场一场演出就不一样了,赚的是稳定的钱,可以做公司了。还有一种更厉害的,你能不能把自己打造成某一个形象,或者说,具备某种特征的IP符号?比如前段时间有个西安女孩特别红,她就站在不倒翁上,脚下其实就是一口锅,这个不倒翁女孩把一家锅厂都救活了。好多人学她在脚下放一口锅,站在上面像不倒翁一样跟人握手。她红得不得了,把西安的旅游都带火了,这就是典型的IP化。现在这个不倒翁女孩的衍生品都出来了,手帕、玻璃杯什么的都有。你本来是一个杂技演员,结果变成了一个IP,就可以赚这个IP的钱。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其实给艺术工作者开拓了一个很大的天地。有的女孩在家里练一字马、练体操动作都有人看。如果你把自己当作杂技演员,大家对你的要求会特别高,会觉得“你还不行”“你这还不算最厉害的”。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小姑娘,这就超厉害了,比别人厉害得多。你可以找到一个落差,把自己打造成某方面的IP。创造力、想象力很重要,把你身上的美好、功夫、特质通过短视频表现出来,这才是创业的方向,这种情况下有没有那个搭档其实并不重要。

你不用跟搭档说不再跟他合作了,你只要告诉他:我现在要做一些事,你要愿意做,咱就一块儿做,你要不愿意,我就自己做。他不来你就自己做。做完了,知识产权是你的。大家认识你,不认识他。当你和他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其实什么话都好说了。现在只是因为你俩的差距还不够大,所以看上去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一辈子走过来,总得换几个搭档,这是正常的。

“咱俩一起饿死吧”,这种情况下两人的关系肯定是非常要好的。但是,何必要一起饿死呢?你该进步就进步,看到了你的进步,他也可能会被触动,此刻他只是还没看到。

职场上不想跟人争,又怕吃亏,该怎么办?

提问

生活中我特别不擅长和人争辩,因为我看到别人争辩得面红耳赤、动作变形、丑态百出,感觉特别不好。但是现在我开始管理团队了,我是做创意产业的,有很多工作边界其实是模糊的,如果我不能掌握谈判的能力,工作就会越来越多,我的小伙伴也会越来越累。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下,怎么能够提升谈判的能力?

不和别人争辩,其实未必是坏习惯,反过来,它很有可能会让你更容易带好团队。管理者就是要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如果管理者特别喜欢跟下属争辩,让下属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工作,最终下属会丧失动力,慢慢变成你戳他一下,他就动一下。你使的劲大,他多跑一点,劲小他就不做了,最后你会非常累。这是普通人进入管理岗位后最常遇到的状况。如果每件事都需要你去说服别人,你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彼得·德鲁克讲过一句话,我在管理工作中最常用到。他说, 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你想想看,如果你真的口齿伶俐,一天到晚跟别人辩论,遇到什么事都面红耳赤地去争,还总能赢,你这个人该有多讨厌?这时候,员工的恶意都被你激发出来了,他每天想的就是“这个老板好难搞。这个老板找我来,又不听我说话,完全把我当机器人”。

在我们从事的很多工作中,尤其是文化创意工作,员工本身的主动性、参与感、责任感特别重要。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感、责任感,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倾听、提问、辅导,这样员工会成长得很快。你也不用担心他会超过你,因为他成长时,你也在跟着一起成长。所以,作为管理者,你最重要的责任是启发员工,鼓励他,发掘他,培养他。

很多书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高绩效教练》教给我们通过提问的方法启发员工,让员工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思路。它还提出了GROW谈话法:G是目标(Goal),R是现状(Reality),O是选择(Options),W是意愿(Will)。使用GROW谈话法,你可以让员工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确定行动方案。《掌控谈话》的核心是共情和倾听,它告诉我们,怎么做能让别人开心地跟你聊天,并让对方感觉一直是他在把控谈话进程,从而最终让双方的意愿达成一致。《关键对话》这本书能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倾听的核心是提问,学会正确地提问,才能让对方敞开心扉跟你聊天。当员工能和你敞开心扉地沟通时,员工才会有参与感,才会自动自发地去工作。

老板加薪很爽快,为什么还是招不到人?

提问

公司每次招聘新人,面试阶段聊得都非常好,公司的待遇和其他方面的条件也都很符合应聘者的要求,尤其在工资方面,我们经常会在应聘者的期望值上多给一千或两千。但是等打电话通知应聘者上班时,他们却爽约了!这种事多次发生,我们找不到原因,就想请老师指点一下。

有人讲过一句特别重要的话:招聘时,千万不要把公司描述得太好。许多招聘专员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招聘时对应聘者承诺“咱们公司很棒”“福利待遇特别好”“你想加一两千块钱?没问题”。用这种方式,你会招来一群什么样的人?你会招来一群好吃懒做、天天梦想“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人。他们是冲着你给的一线城市户口来的,冲着“离家近”来的,冲着“高薪、高福利”来的,结果进到公司,竟然要他加班,竟然让他承担重任!他的工作状态越来越不好,最后只能离开。

所以,招聘专员千万不要把公司描述得太好。相反,一定要告诉应聘者,工作很难做,压力很大。外人都以为“樊登读书”赚钱很容易。哪那么容易?累死了!我们也加班,我们也很累。但是,我们在一起做的事,就是要改变世界。你要不要一起来?你要招的,必须是愿意跟你一起改变世界的人。

乔布斯当年更绝。在乔布斯组建苹果公司的时候,市面上哪有这么多商业理论?当时,惠普、摩托罗拉是最火的公司。乔布斯的原则是,他要从惠普挖人,给人家的薪水只是惠普的五分之一。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发生了:乔布斯去挖一个比自己还大几岁的惠普高管来做自己的副总裁,当时这个高管并不想去,毕竟薪资跟惠普比低太多了。结果,有一天早上,那个人一打开房门,乔布斯就站在门口,问他:“你准备好改变世界了吗?”这是原话,乔布斯当时就是这么说的。他当然回答:“我没准备好。”乔布斯就说:“那我进来跟你聊聊。”乔布斯进入他家以后,把一台Mac Air电脑放在桌上,喊高管的儿子来玩。大家记住,那是20世纪80年代,很多孩子根本没见过电脑,更不要说会玩了。但是,那个孩子很快就会玩了,玩得还很开心。乔布斯就对这个高管说:“你看到我们的电脑对孩子的影响了吗?将来这个东西,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台,你要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接着,他就对孩子说—实际上是说给他爸爸听的—“如果你爸爸同意跟我一起改变世界,这台电脑就是你的了。如果他不同意,我就要把它带走。”那位高管最终成了苹果的副总裁。

招人,一定要招有热情、有理想、能跟你一起改变世界的,而不是招那些把眼光放在待遇、薪资上的。 所以,你们的问题根本不在于那些人,而在于你们自己缺乏感召力和理想。你有没有想好你的MTP(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宏大的变革目标)?你想过要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吗?还是你只想多赚点钱买套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出发点。没有人愿意为老板买房打工,人们只愿意通过打工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如果他为你工作一段时间后,想要自己出去创业,你还要很开心地欢送他,这才是一个好的企业。

此外,我推荐你读一下《联盟》《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11个最强属性》《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这三本书,读完它们,你对招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任何抱怨、责备、追悔莫及,

都会让你停留在过去,

止步不前。 JJzKBbqzBlRTL2IxU4VO5SSPqNhCtdIs2edfmC3h4c4rva40MpVvJT4Zw2exOl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